“大高桥连小高桥,近水楼开红绮寮;笑倚栏杆盼郎过,花船来往漫停桡。”从清代诗人郭锺岳《温州百咏》诗中,可见昔日温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水城。
清末温州东门浦,早年温州城水系发达
而我们熟悉的五马街,也是由一条护卫古城的五马河慢慢演变而来。
如今,繁荣的五马街上通行的不再是舟楫画舫,而是川流不息的人潮。当年与五马河一起的古桥,都已成为历史。如今只有高公桥和四顾桥作为地名,还留在温州人的生活中。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在四顾桥一带消失了近百年的王木亭,在这次五马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程中,再次回到了温州人的视线中。王木亭,是当年温州人为纪念南宋温州状元王十朋和木待问而建的一座古亭,可惜在1919年一场大火中被毁。恢复后的王木亭,如今被安放在温八中门口,一个充满书香和文脉之气的地方。
在1928年秋再版的《永嘉县城区全图》中标明,全长400余米的五马街,有七座已经消失的古桥:五马巷桥、曹仙巷桥、仙人巷桥、养济院桥、崇仁坊桥、高公桥和四顾桥。前五座桥梁,都在1937年前的城市建设中消失。
《永嘉县城区全图》
水乡温州:五马河曾是护城河
宋代大儒、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1150--1223)在《东嘉开河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昔之置郡者,环外内城皆为河,分画坊巷,横贯旁午,升高望之,如画奕局……”
当年古城水乡风情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子韩彦直来温州任郡守,他不仅为温州留下一部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柑橘书籍《橘颂》,还非常重视古城的水利建设。韩彦直甫到温州,就发现城内河道淤塞严重,于是在上任当年就对此进行大规模疏浚。古城很快就恢复了“洒濯流荡,而水之集者深漫清泚,通利流演,虽远坊曲巷,皆有轻舟至其下”的美景。
老温州水乡风情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古城谯楼前曾有三重护城河,五马河是第三重护城河。
据载,当年五马河分为上、下岸,河面上曾建有七座桥梁。据70岁以上世居五马街的老人口头流传中,还保存着五马街“上岸”、“下岸”的地理方位划分名词。“上岸”指五马街以北,“下岸”指五马街以南,这些历史信息不仅遗存坊间,还可从市档案馆和市图书馆保存的史料中找到。
在1937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河流被填塞成路面,桥梁随着这些河道一起消失。如今的我们,只能站在车水马龙的通衢大街,通过资料和老温州人的记忆来还原这些古桥的大致位置。
五马街七座古桥的大致位置手绘图
1.五马巷桥:在五马街东入口,与解放南路后巷(原是河道)交汇处。因在五马巷口 (今后市巷),故叫五马巷桥。这座桥,最早在明(弘治)《温州府志》中有记载。
2.曹仙巷桥:在五马街下岸东南,今曹仙巷北入口处。最早见载于明(弘治)《温州府志》。
3.仙人巷桥:在五马街下岸东南,今曹仙巷往西,最邻近的一条短巷北入口处。桥以巷名。
4.养济院桥:在五马街下岸东南,今曹仙巷往西,与仙人巷最邻近的一条短巷北入口处。
5.崇仁坊桥:在今五马街打铁巷南入口对面偏西处。桥名最早见于明(弘治)《温州府志》。
6.高公桥:在今高公桥巷弄的北入口处。桥名现作为巷名使用。
7.四顾桥:在今五马街西入口,与府前街交汇处。桥原跨十字形二河交点处。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这里曾叫“安丰桥”。
上世纪40年代的蝉街
四顾桥传说:皇帝“四顾”张阁老
这些古桥背后,包含着温州城很多故事和传说。
比如关于四顾桥地名的来历。旧志曰:“四顾桥,以其地居四隅之中,故名。”清道光年间邑人徐振标重建。
但在民间传说中,四顾桥名称的由来可谓丰富多彩:
说法之一:四顾桥原系一座石砌穹桥,因桥位高于附近低矮住宅,若登上桥面,举目四顾,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故人们称此桥为四顾桥;
说法之二:与张阁老事迹有关。温州人口中熟称的张阁老,指的就是张璁,温州龙湾区人,成化十一年(1475)出生,明代政治家。张阁老因“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曾四度被召入阁。后人认为,刘备为求诸葛亮下山辅佐朝廷而三顾茅庐,而朱厚熜皇帝为求张阁老入阁辅佐比诸葛亮还多“一顾”呢,由此袭其意取名四顾桥。温州市区的张府基、大士门、三牌坊等地名,都和张阁老有关。
温州摄影家邵度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三牌坊
说法之三: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没有桥,只有一座靠河的小庵堂。一天,一名尼姑(温州人俗称“师姑娘”)在门口发现全身冻得乌紫的男弃婴,就抱养了他,取名康牛。尼姑将他抚养到18岁后,康牛去京城考试,中了二甲第三名进士。消息传来,尼姑非常高兴,但又怕自己是尼姑影响康牛名声和前途,就悄悄离开庵堂,到其他地方修行。
康牛金榜题名后,官封刑部侍郎,立即告假到温州迎接“师姑娘”养母。到了庵堂一看,已不见养母踪迹。他感怀自己未能报答养育之恩,为纪念养母,就在庵堂附近建了一座石桥。相传,他在桥的两头设置了18个台阶,以答谢养母18年养育之恩。于是当时的百姓都将之称为“师姑桥”。
又因温州方言“师姑”与“思顾”、“四顾”谐音,民国初年此地也曾叫“思顾桥”,今为“四顾桥”。
四顾桥西王木亭
据清《乾隆永嘉县志》《光绪永嘉县志》卷首舆图,四顾桥西侧,如今的府前街与五马、蝉街交叉口,曾建有一座“王木亭”。此亭据说是温州人为敬仰南宋乡贤、温州状元王十朋和木待问而设。
早年,温州民间还曾流传一段顺口溜:“王字加人本是全,王木亭边螺丝潭,白象河旁有宝塔, 仙岩寺内藏古经。”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乐清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1157年,宋高宗主持殿试,王十朋高中状元。木待问(1140-1211),永嘉枫林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状元,曾累官至礼部尚书。
王十朋比木待问年长28岁,相传两人都曾在江心寺读书,交情不浅,两人相隔六年先后中状元,王十朋诗中有“臭味聊将比兄弟”之说。
据说,王十朋和木待问二人向朝廷请求赈济温州灾民,乡人感恩建亭纪念。《乾隆温州府志》载:文昌祠,一在王木亭。清代丁立诚写有一首《王木亭》诗云:王木尔何神,夏松殷柏例。我思蓟门道,卧地受人祭。
可惜1919年一场大火,王木亭化为灰土。
养济院桥:宋代温州就有了官办养老机构
养济院桥的名字,最早见载于明代(弘治)《温州府志》。它的来历,与宋代在此设立官办养老机构有关。
养济院诞生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 当时的宰相蔡京提议,把养老的养济院,与以慈善治病的安济院分为两个机构。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后,承袭了北宋的制度,绍兴二年(1132),温州奉诏置办养济院。
根据当时的规定,进养济院必须是60岁以上、无子女抚养或无家业的“孤苦无依靠”的老人。按年龄高低享受不同档次的优厚待遇。凡60岁、70岁者,享受一般待遇,每日支米一升、钱十文。80岁、90岁以上者,待遇较为优厚,可增加酱菜钱20文,夏天可发布衣,冬天发衲衣、絮被。
到了明代,官方设立了养济院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导下,许多府县在洪武年间都设置了养济院。明成祖时,养济院的建置得到改观,养济院在“天下府州县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