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在永丰县明德乡五十一都(今兴国县南坑乡境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历史大事件。
明末清初,客家人纷纷从各地迁入南坑境内,大致奠定了如今大族姓氏的分布范围。经历了一百余年,到了清朝中期,各族养育了四五代人,大族逐渐显现,其中以南坑的周氏、楼溪的吴氏以及郑枫的李氏势力最为强盛,田连阡陌,山岭纵横。
▲(李家祠一瞥)
因人口繁荣,人地矛盾日渐凸显,世家大族间因田地争夺而引发的械斗事件也与日俱增,其中以上文提到的周氏、吴氏和李氏之间矛盾最为尖锐,后竟演化到诉诸官府的地步。
打官司要到永丰县城,而南坑距永丰县城足有二百四十里路程,走路都要三四天,下此决心,足见他们之间积怨之深。
不知是凑巧还是有意为之,周家派出代表叫周希贵,吴家代表叫吴仕贵,李家代表叫李作贵。
三人相约到县城官府,对簿公堂,各执一词,最后官府权衡利弊,为削弱所占田地最多的李氏的势力,一纸判书下来,将李氏部分争议田地划与周、吴二氏,对李氏极为不利。虽然李作贵愤愤不平,却也只能悻悻而归。
后来这三氏之间矛盾更加激化,又多次诉诸官府,但官府均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决断。
▲(南坑圩景)
后三氏族约定某日在南坑圩火拼,南坑的士绅们怕掌控不住局面,立即向上级反映情况,永丰县城官员迅速作出反应,募集乡勇,前往南坑圩镇压。
是日,三姓氏聚于万寿宫(如今已被毁弃,大致位于如今邮政所对面电线杆位置),有拿镢头的,有拿木棍的,还有拿扁担的,械斗一触即发,恰此时乡勇赶到。
人们不明所以,以周希贵、吴仕贵和李作贵为首的“三贵”族人纷纷冲向乡勇,由于南坑人习武之风盛行,三族人多有武艺,乡勇自然不敌,溃不成军。乡勇首领见招架不住,便下令放火。
三族人见万寿宫烧了起来,火焰正蔓延到周边房舍,三氏族人再次团结起来,纷纷投入到救火的“战斗中”,刚才打斗的武器,现在竟成了挑水的工具,圩上人纷纷捐出水桶,自发到河里提水,大家都明白,一旦烧着,谁都不能独善其身。虽然经过大家的全力救援,仍有多数房舍被烧毁,其中的万寿宫更是只剩了焦土。
▲(不见当年万寿宫,只留如今南溪寺)
经历了此次事件后,周希贵族、吴仕贵族和李作贵族都意识到,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团结一致,大家才能生活地更加美好。后来三族代表进行商榷,竟把这事儿妥善地处理了。
后来三族人之间的联姻日渐增多,关系日密,偶尔有些冲突,也能完美化解。
这就是在永丰县、宁都县和兴国县交界地区流传较广的“三贵闹县”的故事。
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这个事件未能见诸县志。但据老人说,这此火灾是南坑圩一次较大的火灾,这次事件缓和了大族之间的关系,利于氏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件好事。的确,都是南坑老表,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俯瞰南坑乡境)
此文为乡贤邓老师口述,笔者整理。念及如今家乡故事正随着老辈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笔者深感惋惜,特寻访乡里老人,听其口述,记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