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对警笛的敏感超过了一切。它的背后,是一场场关乎生死的紧急救援。
“慢不得,一慢,也许一条生命就没了。”
李军是一名90后成都消防员,今年是他从事消防职业的第10年。从18岁到28岁,他的青春经历了大大小小超过3000余场的生死救援。
10年来,3650余个日夜,而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甚至达不到这个数字十位数的零头。这个国庆,他依然得坚守在岗位上,时刻做好备战,让市民过上一个好假日。
李军
10年青春
他经历了3000余场生死救援
又是一个需要全勤值守的节日,李军早已习惯这样的状态,从2009年入伍至今,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他都没有离开过岗位。这与他的职责要求分不开,因为他是一名消防员。
李军现在是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公交地铁大队轨道中队中队长助理。这是一个新成立不久的中队,除了附近区域的日常救援任务和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救援外,随着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救援是这个中队又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一线消防员,李军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应对救援警情。10年前,他在老家湖南入伍,到了河南做消防兵,之后转到了成都。从入伍开始,他就是一个“铁人”,无论训练和救援都冲在前面,坚持到最后。
在这之前,他还曾长期担任着抢险班班长,“基本上不管什么救援都需要参与,而且带头上阵,小到日常的车祸,生活求助,大到一些重大灾害事故的现场。”李军说,在他做消防员的这些年里,有时警情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7起。这也意味着他和他的战友们需要连续工作在救援前线。
李军是一名90后,今年28岁,进入消防队伍刚满18岁,从新兵到一个成熟的消防员战士,李军参与的各种大小救援超过了3000多场次。包括雅安芦山地震救援、九寨沟地震救援等等。而这过去的10年,也可以说是他年纪最好的十年。
李军(左二)在救援中
火场救援
救出被困者后,他也倒在了地上
对李军来讲,每一场救援都是极其“重要”的。他对警笛的敏感超过了一切,“慢不得,一慢,也许一条生命就没了。”而救援本身对一个消防员来讲也关乎着生死。
那是几年前的一场火场救援,一个物流公司突发大火,1楼库房已经全部被大火包裹,位于2楼的办公室内3名工作人员被困,窗户也因为安有防护栏而无法逃生。李军所在的消防队赶到现场施救。作为班长,他带着两名消防员组成了一个搜救小组,进入火场,营救被困人员。
“当时现场全是烟雾,根本看不清东西,几乎是一步步摸到2楼的。”李军介绍,找到3名被困者后,随即开始转移,而就在转移出第一名被困者后,他的氧气瓶也即将耗尽。
李军(左一)在救援中
此时,增援力量还未赶到,如果要继续等剩余两名被困者很可能难以坚持到最后,而如果换别人,对火场情况不熟,仍然存在风险。最终,李军还是决定自己进入。而将最后两名被困者救出后,李军当场晕倒了,随即被送到医院,醒来时已是第二天了。
另一场艰难的救援发生在去年夏天。当时,成都娇子立交外侧两名在桥内施工的油漆工人被困昏迷。而现场空间狭小,内部密闭,加上高温和油漆的强烈窒息气味给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在小小空间施救,李军脱掉了救援服,穿着短裤短袖进入其中,最终将两人救出。李军也与被困者一道被抬上了救护车。
坚守一线
“我会一直干下去”
李军在救援中
除了日常救援,暴雨、地震、泥石流的灾害救援则更伴随着危险。李军记得,那是2013年,当年几乎所有类型的救援都经历了一遍。也正因为消防职业的危险性,让湖南老家的父母担心不已,并多次提出,希望其能尽早退出这个职业。
“特别是雅安庐山地震那一次吧,家里人就喊回去,但我还是不想走。”李军介绍,消防职业尽管充满危险,但每一次能够救出他人,他都有一种成就感,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个职业。
对消防职业的热爱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爷爷曾经也是一名军人。”李军介绍,从小就听爷爷讲起当年当兵打仗的故事,对军人有不一样的认识。爷爷也对消防的危险有自己的看法:“当兵打仗哪有不流血牺牲的。”
2017年,在消防部队服役8年,李军有了自主选择去留的机会。这次,父母再次提起了“回家”的想法,但李军还是留了下来。这之后,消防转制改革时,李军也依然留了下来。
今年春节前,李军有了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这次,再次谈起消防工作,爷爷依旧表达了支持,“要干就要干好”。而这次探亲归队后不久,爷爷便过世了。就在清理爷爷的遗物时,李军第一次见到了爷爷多年来一直悉心保管的“神秘袋子”——里面装着当年的入伍证和几枚布满锈迹的徽章。
“感觉爷爷特别了不起,我自己也要像爷爷那样做一名合格的优秀战士。”李军说,“如今爷爷不在了,我更要在消防救援队伍里发光发热,我会一直干下去。”(受访者供图)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