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纯营销翻车了!
据有关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乐纯公司因在自家儿童乳酪棒电商宣传视频中,将竞品“妙可蓝多奶酪棒”和“百吉福成长奶酪”描述为含有“大量的添加剂”,侵害竞争对手商品声誉,乐纯公司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处以10万元罚款。
2月16日,据新京报报道,乐纯方面回应记者称,已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并开始对外宣传严格把关。
因侵害竞品商誉被罚
据了解,此次涉事宣传产品为乐纯公司售卖的“乐纯新鲜奶酪原制儿童乳酪棒高钙低钠0蔗糖50g*3*3大袋”,该产品的宣传视频于2021年9月27日-2021年10月27日期间上架于该旗舰店的相关产品页面,视频中出现了竞品“妙可蓝多奶酪棒”和“百吉福成长奶酪”。
视频中宣称:“你还在给宝宝买这种儿童奶酪棒吗?选错奶酪棒可能会危害宝宝的生长发育,市面上长这样的奶酪棒,含有大量的添加剂,标注着三岁以下不能食用,吃多了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教你一招不踩坑,要买就买新鲜奶酪”,并用红“×”标记“妙可蓝多奶酪棒”。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为,在涉案宣传视频中,乐纯公司使用了在干酪、再制干酪类似制品市场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妙可蓝多奶酪棒”与“百吉福成长奶酪”的卡通形象及其产品,且将其描述为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并称“吃多了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暗示选择“妙可蓝多奶酪棒”、“百吉福成长奶酪”等类似奶酪棒是错误的,选择“乐纯儿童乳酪棒”才能“不踩坑”。
相关宣传内容没有充足的事实依据,极易造成误解,且具有明确的攻击性、他向性,侵害的客体是竞争对手的商品声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乐纯公司罚款10万元。
对此,乐纯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乐纯儿童乳酪棒上述宣传视频中出现了其他品牌产品,工作人员在做视频时虽然打了马赛克,但在个别画面中没有打全,目前相关问题已处理完毕,同时将“开始在对外宣传上严格把控,避免出现这样的事件”。
目前乐纯食品天猫旗舰店乐纯儿童乳酪棒正常销售,相关视频中已删除竞品信息,产品宣称“奶酪就吃新鲜的,100%干酪含量,高钙低钠,纯净配方”,配料表除了生牛乳、芝士粉、发酵菌,“其他什么都没有”,“一支顶十支奶酪棒的干酪含量”。
值得注意的是,奶酪按干酪含量不同可分为原生干酪和再制干酪,目前市面上主流奶酪棒产品属于再制干酪。根据国标定义,所谓再制干酪,就是以干酪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原辅料,经加热、搅拌、乳化(干燥)等工艺制成的产品,产品中干酪添加量只要大于15%即可。
“要注意区分原生干酪和再制干酪。我国发展再制干酪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以此提升奶酪消费量。”乳业专家宋亮认为,由于饮食习惯不同,100%原生干酪对国内多数消费者来说并不好吃。在干酪制作过程中添加各种成分,正是为了让奶酪更软、更好吃,也更容易消化。从营养成分来说,再制干酪产品中钙含量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能否被人体吸收。
乐纯儿童乳酪棒配料表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生牛乳、芝士粉、保加利亚乳杆菌等。虽然产品包装标示“干酪”,但宋亮认为,其产品更接近芝士风味酸奶。
网红酸奶的营销套路
资料显示,乐纯公司成立于2014年,法定代表人为刘丹尼。据报道,2014年底,刘丹尼创立乐纯。2018年,乐纯还迎来由可口可乐领投的数亿元投资。
品牌传播过程中,乐纯曾推出“乐纯标准”,什么是“乐纯标准”?乐纯官方有一种说法是“让食物更真实透明,让更多人爱上自律饮食”。不过在乳业专家宋亮看来,乐纯实质上是一个善于营销的品牌商,“乐纯标准”是一个模糊概念,试图在各种品类中作出独特性,“但实质上没有什么独特性,就是贵。”。
在官方旗舰店,乐纯的主打产品“三三三倍希腊酸奶”(135g)单位售价普遍在15元以上。而同样采取过滤乳清工艺、“3倍牛乳投入、3倍蛋白质”、配料仅有生牛乳和菌种的光明如实高蛋白酸奶(135g),售价仅为13元左右。
近几年,网红品牌不断打出“低温高端酸奶”,将价格无限拉升。
以乐纯为例,官网按产品销量排名第一的产品价格为209元,产品规格135g*12杯的海盐巴旦木•乐享杯;Oarmilk希腊酸奶179元,对应产品规格100g*12杯;同样的售价策略也出现在简爱、卡士等酸奶品牌的官网中。
高价似乎成了酸奶高端化的第一步。
过高的定价可以为企业带来更为丰厚的利润空间,但同样要为其投入更多的渠道、营销、陈列成本,而在这些基础链条铺设打通后,企业想要盈利,仍然需要通过规模来支撑。
2015年,哈根达斯旗下的酸奶品牌优诺二次登录中国市场,高举“100%生牛乳”的高端酸奶旗帜,将价格定在135毫升8元左右,并且只用了半年时间拿下了上海10%的市场份额。
随后简爱、乐纯等酸奶新势力相继发力,借助“高端酸奶”策略,简爱酸奶用4年多的时间,年交易额从三百万做到20亿;而乐纯则用了3年的时间,从一家35平米的小店,发展成为月销售额过千万的酸奶品牌,并且获得由可口可乐领投的数亿元投资。
据相关媒体报道称,在成本上,中低端酸奶的出厂造价约2-2.5元,高端酸奶的成本最高也不会超过6元。
市场上1kg生牛乳价格约在5元左右,假设一盒酸奶130g,1kg生牛乳可以制作7盒酸奶,而发酵菌种的成本大概在0.1-0.2元之间,最后加上零零总总的包装、水电、人工成本,正常来说,一盒普通的酸奶成本不会超过3块钱。
即便是3倍生牛乳,再加上稀奶油和乳清蛋白这些用来提升酸奶口感的原料,成本也能维持在6元以内,远不及终端售价。
也就是说,酸奶的边际成本要远低于边际收益,在产品形成一定规模后,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而这也引起不少消费者的质疑,所谓“高端酸奶”从售价和成本的角度对比,大有收割“智商税”的嫌疑。
然而除去生产成本,冷链运输成本和营销费用也是酸奶“高价”背后的推手。
再加上网红酸奶品牌为了扩大销售范围,维持高端酸奶品牌形象,往往会在明星代言和网络推广方面投入较高的费用,这也让高端酸奶的“高价”和“高利润”之间,出现偏差。
被迫“高端”的低温酸奶,一方面要面对“收割智商税”的质疑,一方面还要解决低利润的窘境,酸奶的“高端化”之路荆棘满地。
业内人士认为,乐纯是一个善于营销的品牌商,试图在多个品类上套用其营销模式,以打造产品独特性,进而推高售价。
本文系食品观察家综合自新京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