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沪剧舞台上明星荟萃,流光溢彩,
涌现了一批大家、名角。
今日闵行即日起推出“沪剧人生”,
为你讲述沪剧发展中那些人、那些事。
今天介绍的是
“三老爷”——张丽君
《女看灯》曾是张丽君的拿手唱段,限于当年的条件,可惜没能留下她的录音资料,音频最后是凌爱珍和筱爱琴演唱的《女看灯》(1962年录音)
沪剧界有一位女艺人,名叫张丽君,人称“三老爷”,至今许多沪剧老前辈还常常提起她。
张丽君便装照
张丽君,乳名三囡,大家都喜欢亲切地叫她盛三囡。她1914年出生,自幼丧父,两岁时随母亲来到上海谋生。9岁拜申曲前辈顾泉笙先生为师学唱申曲,取艺名张丽君。她扮相俊美、舞台形象较好,天资聪明,拜师不久就能上台出演主要角色,得到了前辈老师的赞赏。满师后,她参加了顾泉笙班在永安公司演出,后几度参加“施家班”的演出,自己也曾组织过“丽君社”。1936年大新公司游乐场开张,张丽君第一个应邀参加演出。张丽君是申曲界红极一时的人物。
张丽君《孟丽君》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申曲界很早就上演古装大戏,但是演出服装不伦不类,宋朝、明朝的剧目还是穿清装上台,大宋朝的包公竟然穿着清朝的官服。1941年,施家剧团特请宋掌轻编排,首次演出古装宫闱大戏《孟丽君》,张丽君演女一号孟丽君,施春轩饰演仁宗皇帝、赵云声饰演皇甫少华,服装全部是去苏州戏服店定做,完全是正规的古装服饰,包括头面饰品等,开创了申曲古装剧目与古装服饰统一的先河。对于当时的申曲演员来说,根本没有京剧程式动作的基础,手脚都没处放,很是尴尬。为了演好戏,大家一起去看京剧,向京剧演员学习一招一式,如何甩水袖、整冠、理胡子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出实践,渐渐地像样起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孟丽君》的演出连满数百场,赢得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其中“奉旨逼婚”一场,孟丽君有一段埋怨父亲的唱段,张丽君一开口就一百多句,博得台下一片喝彩。不久,她就被观众誉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申曲的“四大名旦”之一。《孟丽君》也成了她的看家戏。
张丽君主演《孟丽君》演出说明书
张丽君学艺刻苦,不论老戏、新戏、古装戏,花旦、青衣、风骚泼旦她都愿意学、认真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张丽君的嗓音甜美、洪亮,咬字清晰,字字有力,运腔婉转,尤其是她的快板唱腔独步沪剧舞台。慢腔慢板对她来说很少运用,她随便唱什么,一开口,马上就是紧板。她传统戏功底扎实,唱起赋子板,即兴发挥、现编唱词,起码两百多句,一点都不吃力,无人超越,大家都称她唱不坏的“铁嗓子”。
张丽君非常注重演唱节奏,对敲板的人也有特别的要求。她的拿手好戏《秦香莲》中,她要跪在台上唱大段赋子板,还要用脚尖蹬地,示意敲板的跟上节奏,如果演唱甩腔下来观众没有掌声,她一进后台就会批评敲板的人,为她敲板的人基本都由她事先指定。刘子云经常邀请张丽君去大世界演出,当大世界的学生们听说张丽君要来演出都非常兴奋,可以一睹风采。刘子云也经常安排学生轮流给张丽君敲板,学生们说,艺术是学到了,但敲板敲不好,要被“三老爷”骂的,这是免不了的。
除了经常演唱《拗木香》《女看灯》《孟丽君》《秦香莲》传统古装戏以外,张丽君也迎合时尚潮流,聘请编剧为自己量身编写时装新戏,如《太平花》《离恨天》等。1941年,张丽君与施春轩合作演出新戏《悲》,完全借鉴电影的表演,张丽君还在戏中演唱流行歌曲,使观众倍感新意,连满二十余场。为了注重舞台效果,她特地去服装公司订制最好的旗泡作为演出使用。有些西装旗袍戏中有跳舞等场面,她也特地去百乐门等高档舞厅,请专业老师辅导交谊舞,据说她的舞姿自然优美,十分漂亮。为了加强演员阵容,提高电影上座率,1941年张丽君受施春轩之邀,参加了施家剧团申曲电影《阎瑞生》的拍摄,虽然不是主角,但也在银幕上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形象。以后她还参加过上海沪剧社的演出,1945年之后就息影舞台了。
张丽君社交面广,活动比较繁忙,空余时间大多约朋友聚会、吃饭、跳舞、打牌,过着悠闲的生活。由于她的性子急、火气大,“三进三出”施家剧团,施春轩对她也非常无奈,同行都让她三分,还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叫“三老爷”。所谓“三老爷”,就是说她像《三国》中的“张飞”一样,喜欢发老爷脾气,她发起脾气来,不买任何人的账。
1942年左右,张丽君在新乐宫演出,一天演出结束,张发觉自己带在手上的名贵钻表不见了,后台到处寻找也不见踪影。张怀疑被人偷走,她忙叫住全体演职人员,在老郎牌位前点起香烛,命全体下跪发誓赌咒,方可罢休。不过对剧团里的学徒她都非常关心,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脾气大,但是遇事却很坚强。一次演出《孟丽君》,因身着男装,脚穿高靴,进场时因后台摆放许多道具,不小心摔了一跤,一只蜡钎的尖尖头正好插进她的手臂,鲜血直流。张丽君毫不畏惧,照样强忍疼痛,自己把蜡钎拔出来,然后再去医院就诊。
解放后,张丽君为支持响应抗美援朝,她积极参加沪剧界老艺人义演重返舞台,演唱了她的拿手剧目《女看灯》。此后,她曾应邀参加文滨剧团担任老旦,由于工资没有谈拢,毅然离开剧团。不知道什么原因,她之后的生活相当不顺。上世纪50年代,她生活困难曾到长江沪剧团找丁国斌帮忙,有人看到她穿着破旧,感觉处境很差。
1982年,张丽君在甘肃兰州去世,享年68岁。
作者:陶一铭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与环境的熏陶,有着浓厚的滩簧、戏曲情结。尤其,本滩、申曲他情有独钟。有关滩簧的相关内容,他全部收藏,仿佛“他就是为滩簧而生”。
自17岁认识沪剧前辈王雅琴后,他更是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访,20多年来,他与二百多位沪剧老艺人结缘、求教,竟成了忘年交。从中,他记录整理抢救了多部即将失传的滩簧老戏,使它们有了传承、有了延续,有了流传,他的“滩簧斋”便成了一个研究滩簧的“库房”和平台,从而也成就了他一位“草根”的沪剧研究第一人。
播音:高佩明
“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至今已近40个年头,曾为闵行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编导、制片人。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
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第一个大型选秀节目,闵行广播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
2014年再次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作者:陶一铭
编导:高佩明
顾问:洪立勇
制作 合成:高佩明
制片:李翔
监制:孙立
总监制:茅杰
编辑:方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