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剑》一文是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部作品,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编的,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1936年3月,鲁迅在致增田涉的信中说:“《铸剑》这篇作品确是写得教为认真的。”
在这种“认真”的创作态度背后,蕴含的是鲁迅对整个民族的关于“复仇”、“反抗”、“革命”内涵的思考。只有了解作者的动机、创作背景,才能对这一篇“认真”写作的故事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思考、挖掘。
一、“反抗”与“复仇”的置换纵观鲁迅的文学写作,“反抗”和“复仇”几乎贯穿在他的一生。然而,这两个观念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的,或者来说,这两者是互相存在的。“反抗”与“复仇”是相互依存的,是相互联系的。
在《铸剑》这篇文章中,“反抗”中有着“复仇”,“复仇”同样包含着反抗。一个少年,为父报仇,在诀别母亲之后,毅然踏上复仇的漫漫长路,没有豪言壮志,只是在机械般的重复着临别时母亲的话语,短短几句话,就能看出这个少年报仇的决心。
这个少年,就是为复仇而生的,仅仅在一夜之间,他就完成了自己从无忧无虑的孩童到敢于担当为父报仇重任的成年人。直至最后,他用钢铁般的毅力与决心和冷静的智慧完成了他的复仇、他的使命。这是一场复仇,同样,这也是一场反抗。
就刺杀君王的目的而言,少年是为了复仇,黑衣人是为了反抗,只有二人的联手才能成功,鲁迅完成在“反抗”与“复仇”的主题置换。换句话说,“反抗”与“复仇”二者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复仇”,就是要先进行“反抗”,但有时二者又是相对立的,反抗,并不一定要以复仇的名义。所以说,复仇与反抗,是一种鲁迅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深刻反思,若当时的社会青年以复仇的精神去反抗,那应是怎样的一种光景呢?
二、革命的反思自从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热门词汇,那鲁迅的《铸剑》中,关于革命是怎样描写的呢?
众所周知,鲁迅的《铸剑》这部作品是根据干宝《搜神记》中的《三王墓》的故事改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改编故事就是“干将莫邪”故事的改编了。原著中说到,楚王命干将铸剑,三年得到了两把宝剑,分为一雄一雌,出于私欲,干将将两把宝剑中的雌剑进献给楚王,雄剑藏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
而鲁迅在《铸剑》一文中将干将莫邪的故事改为,因为知道楚王残暴不仁,知道自己铸剑功成之后,楚王害怕自己再为他人造出同样好的剑来,自己进献宝剑之后必定惨遭杀戮,所以他才会藏起雄剑,嘱托妻子,代儿子长成以后为他复仇。而这种改写,给未来儿子报仇这个故事情节增加了一份合理性。
而最后,黑衣人和儿子同仇敌忾,共同对抗暴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鲁迅渴望反抗暴力,推翻传统封建势力的决心,更是渴望唤醒民众拯救民众精神的一种途径。
正如当时国民看待革命者,并不懂他们对革命道路上的流血事件,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坚持些什么,是什么动力让他们不惧怕前方路途的荆棘坎坷,也不知道他们牺牲的意义在何处,更有甚者,对他们的奉献与付出用最恶毒的话语去诅咒和去辱骂。
革命先驱用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去唤醒民众。而就是要用清醒者去唤醒那些愚昧无知的民众,让革命的意识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觉醒,真正的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铸剑》的启蒙意义《铸剑》这篇文章,明面上就仅仅只写了一个普通的复仇、反抗的故事,但是其中更重要的是他的启蒙意识,就眉间尺而言,他的成长不但表现为对复仇斗争认识的成熟,最可贵的是代表着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一种复仇行为的主体意识的理性选择。
他完全克服了一般平民百姓所具有的奴隶心态和受压迫地位,而且服从并满足于这种“坐稳了奴隶”的既成事实到这时,眉间尺以行动表明了他的行动意识的觉醒,达到了黑衣人那样“只是为了复仇的境界”,至于黑衣人宴之放者复仇,不但是他的主体生命觉醒的理性选择,而且在他看来,“仗义、同情”这些通常被作为复仇的出发点的东西,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他只是为了复仇而复仇,据此可知,他确定参与复仇的理性选择是超越了正义与非正义一类的价值观念的。
总结:在那个青年人相互蚕食精神鸦片的年代,革命仿佛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笑,也最为可悲的一件事情。革命党人的牺牲,让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认为要医治人,不如先医治心,毅然决然的放弃医科专业,转而从事医治中国人心的文学,他手上的工具也由手术刀换成了一支笔,用柔软的笔尖去击破中国人冥顽不开的,如石头般的,麻木的心灵。在这个革命的时代,如果人们思想不解放,如何去谈民众的解放,民族的解放,那么革命做的一切努力,都只会是徒劳无功罢了。
《铸剑》之所以动人,在于鲁迅注入了自身对“复仇”的独特生命体验。其中,不仅有“为社会复仇”的内容,也不全是某种个人情绪的结晶。而是兼而有之,即:鲁迅用一个古小说的“新编”既表达了百姓向暴君复仇的热望,又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痛苦。这是“大我”与“小我”在艺术上的对立统一,在饱受列强欺凌的旧中国,又是个人情绪和民族感情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复仇反抗革命鲁迅小说铸剑意蕴的解读》
《启蒙神话的破灭,生命意识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