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说茶|武夷山御茶园(武夷山御园茶业有限公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7 14:20:33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167    评论:0
导读

御茶园旧贡茶有感 董天工 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 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 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奇。 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据《崇安县志》记载: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武夷山一带已有蒸焙后研碎而塑成团状的“研膏”茶制造。这便是

御茶园旧贡茶有感

董天工

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

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

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奇。

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

据《崇安县志》记载: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武夷山一带已有蒸焙后研碎而塑成团状的“研膏”茶制造。这便是最早的武夷岩茶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摘自《荔枝叹》宋•苏东坡)

御茶园制茶为贡,自宋蔡襄始。先是建州贡茶首称北苑龙团,而武夷之茶,名犹未著。元设场官二员。茶园南北五里,各建一门,总名曰御茶园。(——选自《小方壶与地丛钞•武夷纪胜》)


元代皇家御茶园的遗址,位于四曲溪南(今武夷山天游峰停车场边)。

武夷岩茶的入贡,始于宋代,但御茶园的创设,却是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

据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爱赏。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高兴又命令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

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团饼,沿着驿站递送进入大都(今北京)。

当时御茶园的建筑物巍峨、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构建。有仁凤门、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还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皆极丹艧(huò)之盛。”

御茶园设有场官2名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5000饼。

元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

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剌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了“喊泉亭”,把通仙井称为“呼来泉”。

通仙井

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毕,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家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响彻山谷,回音不绝。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渐满,甚为奇异,这就是“呼来泉”名字的来由。

祭茶(现代)

武夷贡茶鼎盛于元朝。元亡明兴,贡茶制度仍沿袭前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全国产茶之地按规定的每岁贡额送京,并诏颁福建建宁(按,武夷山当时归属于建宁府)所贡的茶为上品。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并下令不得辗捣为“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为芽茶入贡。

御茶园旧址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茶业衰落,武夷岩茶遂免于进贡。至此,经历了255年的御茶园结束了它的使命。

茶场祭文

“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常祭。”


此文章为岩茶帝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有任何问题直接留言或私信交流!

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武夷岩茶? 不忽悠,不做作,帝哥教你选茶!

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

欢迎关注公众号——岩茶帝

了解岩茶帝 点击下方链接

 
关键词: 御茶园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9304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