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一个在上海交大读书的女孩子五一回来了,今年研一,上交大的本科,去年有直接保研的本校研究生。
她说回来就是想看一下衡中的老师。“没有衡中就没有我的今天。”她是典型的农村孩子,母亲是村里的小学教师,从小父母离异,母女俩相依为命,和年迈的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
她当年在县里读初中的时候,成绩虽然好,但是农村的孩子是没有资格考石家庄市的一中二中的,我记得她妈妈当时还打电话咨询我,孩子到哪里上高中合适?当时我的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刚去了衡水一中任教,我就把电话给了女孩的妈妈。
由于孩子中考成绩不错,孩子高中直接去衡水一中读了三年高中,高考直接考取上海交大,记得当时轰动了我们整个小村庄。
“在上海交大这么人才济济的地方,你怎么还那么优秀?”我问她。
“在衡中三年,培养了我爱学习的精神,和好的学习习惯,这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和她聊了会目前现在基础教育的现状,谈到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
“是啊,”她说,“假如没有衡水系中学,真的就没有我们这些寒门学子的今天。有时,我常常想,假如我没有在衡水中学读高中,现在我会在哪里?初中和我不相上下的一个同学上的河北师范大学,另一个还可以,读的河北工业大学,已经在天津工作了。”
“那个当年被清华录取,写下《感谢贫穷》轰动网络的女孩,高考来自武邑中学。随着衡中的崛起,拉动衡水周围的中学都很厉害,武邑中学、冀州中学、和衡水一中距离很近,衡水二中、衡水十三中现在也很厉害。”
“假如没有这些衡水系中学的崛起,估计作者这样的农村女孩根本就没有机会考上清华,更不会感谢贫穷。
女孩的一席话让感慨良久。
当然,女孩的例子不适合那些市里的有钱有资源上一中二中的,高谈素质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