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中药药理学外用药(中药药理学外用药的特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7 15:58:09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011    评论:0
导读

外用药 凡在体表或某些粘膜部位应用,具有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止血 的一些药物,称为外用药。外治方药有膏、丹、水、酒、散、药线(药丁)等剂型,对患部直接用药。用法包括膏贴、涂、敷、掺、熏、洗、浸、浴、点眼、灌耳、滴鼻、

外用药

凡在体表或某些粘膜部位应用,具有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止血 的一些药物,称为外用药。外治方药有膏、丹、水、酒、散、药线(药丁)等剂型,对患部

直接用药。用法包括膏贴、涂、敷、掺、熏、洗、浸、浴、点眼、灌耳、滴鼻、吹喉及药丁 插入瘘管等。外用药由于性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有杀虫止痒者,如硫黄、明矾轻粉冰片、樟脑、蛇床子、土槿皮、炉甘石等,用于疥癣、 湿疹、痒疹等皮肤病。

有消肿散结者,如黄连、黄柏、大黄、腰黄、丁香、蟾酥、麝香、芙蓉叶等,用于疮疡初起, 焮肿热痛。

有化腐排脓者,如轻粉、升丹、珠砂、硼砂、雄黄、冰片等,用于疮疡已溃,脓腐较多。

有生肌收口者,如殊砂、珍珠、琥珀、龙骨血竭、冰片、炉甘石等,用于疮疡已溃,脓汁 将尽,疮口未收者。

有收敛护肤者,如明矾、石灰、虎杖、地榆、象皮、龙骨、牡蛎、炉甘石、赤石脂、密陀僧、 五倍子、海螵蛸、滑石、蜂蜜、麻油等,用于收敛,止血,润滑,护肤。根据中医习用的外用药,综合归纳其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点。

(1)杀灭病原体作用: 即所谓杀虫。如硫黄能抗真菌、杀疥虫;黄连、苦参、蛇床子及雄 黄桃仁膏等有抗滴虫作

用。 (2)抗菌、抗病毒作用:

近年曾对抗菌、抗真菌及抗病毒的中药作了大量的筛选,发现青 黛、明矾、雄黄、轻粉、 白降丹、胆矾、硼砂对金葡菌等常见化脓菌有抗菌作用。枯矾、五倍子、化毒散、生肌散、 八宝生肌散、四黄素等,对绿脓杆菌有效。成药红升丹的抗菌作用很强,能消结散肿。雄黄、 明矾、羊胆、大蒜、狼毒、猫眼草、白芥子、结核散、胆汁、黄连素、蛇床子、儿茶、硼砂、 甘松等,均有抗结核杆菌作用。血竭、水银、轻粉、硼砂、密陀僧、梅片、潮脑、白矾、枯 矾以及一些中药的酒与醋浸剂、黄藤生物碱、土槿皮苯浸膏均有抗真菌作用。紫草硼酸滴眼 剂有显著的抑制单疮病毒的作用,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此外,水银、轻粉有抗螺旋体作用。

药物试管内的抗菌试验结果,大部分与临床疗效一致,有人认为结果符合的占 67%,不符 合的有 33%,而低度抗菌作用药物也可能在临床上有良好疗效。体外玻器内进行的抗菌实 验结果,对外用药来说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局部刺激作用:

有些外用药对皮肤粘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用药部位发红和充 血。如接触时间较长或 药物本身有较强的刺激性,可能起疱,甚至生脓疱,动物皮肤对中药的原发性刺激反应,也 可造成实验性皮炎,如巴豆油皮炎。薄荷脑、樟脑、桉叶油等可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局部 皮肤有清凉感,还可影响肌肉、关节,减轻深部炎症和疼痛。轻粉刺激口腔粘膜,可致溃疡。 白降丹并对局部皮肤可致发疱;斑蝥能发疮引赤,刺激性很强。

(4)收敛止血作用:

收敛药与创面或粘膜接触时,能使表层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形成保 护膜,使局部免受刺激, 且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充血,又可减少渗出。如明矾、铅粉、儿茶、五倍子、炉甘石等。 已报道明矾有强大的收敛作用,应用于子宫脱垂、直肠脱出及内痔、痔核等。儿茶含大量儿 茶鞣质,五倍子含鞣质 60%左右,广泛用于收敛止血。有的膏药还可使瘢痕软化。地榆炭 油剂可用于某些严重表皮剥脱性皮肤病。

(5)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中医对跌打、损伤的治疗,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消肿膏治疗软组织损伤;扭伤粉有治疗 扭伤的作用。现代实验也研究了中药的促骨折愈合作用。生肌象皮膏对感染骨折动物模型实 验证明,骨的肉芽岛及皮岛生长较对照组快而多,且有增强 机体抗感染能力,促进细胞增 生及分化,增加局部血循环,促进瘢痕组织软化吸收等作用。

(6)保护及润滑皮肤作用:

保护皮肤和粘膜的发炎或溃疡面,常用一些不易吸收的粉 末,在用药部位不被溶解,但能 从组织或炎症部位吸取水分,形成一层薄膜,从而减轻炎症,如滑石粉、炉甘石等,称保护 药。尚有一些缓和性的油脂类药物,可软化滋润皮肤,不易被吸收,常用作赋形药以延长其 他药的作用,如花生油、胡麻油、猪脂、蜂蜡等,称为润肤药。

蜂蜜,不但能润护皮肤,治疗烧伤、冻伤、乳头裂,且对粘膜有润滑作用,能治疗便秘、蛔 虫性肠梗阻。黄丹调涂可用于皮肤皲裂。

(7)局部麻醉作用: 外用麻药,古书曾有记载,如蟾酥、细辛等具有表面麻醉作用。 (8)其他作用: 有的外用药可治疣类、斑秃、皮肤癌及银屑病等。

但应注意外用药中很多有剧毒。如水银、轻粉、银硃、铅丹、密陀僧、砒石、升丹、白降丹 等,均不可内服,也不可撒布创面或溃疡面;有的也不能用油脂调涂,以防吸收中毒。个别 外用药还可引起变态反应,如中药补骨脂成分制斑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一、驱虫药

(一) 使君子 《开宝本草》

为使君子科落叶藤本状灌木植物使君子的种子。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以四 川产量最多。9-10 月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收,晒干。去壳,取种仁生用。或炒香用。

别名:留求子、川君子、建君子。

处方用名:使君子、使君肉。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杀虫消积。

主治与应用:

本品为驱虫要药,所含使君子酸钾对蛔虫有麻痹作用。除适用于蛔虫病外,并可用治蛲虫病。 因其味甘甜,故尤宜小儿。单用使君子仁炒香嚼服有效;如蛔虫较多,病情较重者,可与苦 栋皮,槟榔等驱虫药同用。如小儿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者,须配党参、白术、当归等益气、 补血药,以攻补兼施。

用量:6-12 克,炒香嚼服,小儿每岁每天一粒半,总量不超过二十粒。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大量服食,否则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与热茶同服。亦有呃逆

出现。

参考资料:

使君子的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二) 苦栋根皮 《别录》 为栋科落叶乔木苦栋树的根皮。全国各地均产,四川尤多。入药鲜用,或哂干用。 别名:苦栋皮、栋皮。

处方用名:苦栋皮、苦栋根皮。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肝、脾、胃经。

功能:杀虫、冶疥癣。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对蛔虫有麻痹作用,故可用于驱蛔,且效力比使君子强,可单用煎汤顿服,亦可制 成糖浆服;如配槟榔、使君子、乌梅等药,则效果更佳。近年来用本品配合菌陈、郁金、青 皮、木香等治疗胆道蛔虫有定疗效。

2.可治头癣、疥癣。通常用木品研末,以醋或猪脂调涂患处。 用量:6-15 克,鲜品 15-30 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有定毒性,体虚及肝病患者不宜使用或慎用。

(三) 槟榔 《别录》 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生产于海南岛、福建、云南等地。冬春两季果实成

熟时采集,剥去果皮,晒干,浸透节片。

别名:大腹子、海南子、大白、玉片。

处方用名:槟榔、榔片、花槟榔。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辛、苦、温。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杀虫消积、行气利尿。

主治与应用:

1.能驱杀多种肠内寄生虫,并有轻泻作用,有助于虫体排出。驱除绦虫,姜片虫疗效较佳, 尤以猪绦虫最效,如配合南瓜子同用,效果更为显著。

2.既消积导滞,又兼轻泻之功,用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以及泻痢后重等证。多与行气 导滞药同用,如木香槟榔丸。

3.有行气利水作用,为治脚气疼痛的要药,常与吴芋、木瓜、苏叶、陈皮等同用。

用量:6-15 克,单用杀绦虫,姜片虫时可用至 6-120 克。

参考资料:

1.对流感病毒和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槟榔碱有似胆碱样作用,所以有泻下、促唾液腺及汗腺分泌,缩瞳等作用。

(四) 南瓜子 《现代实用中药》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主产于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地。夏秋间果熟

时采收,取子洗净,晒干。研粉生用,以新鲜者良。

处方用名:南瓜子。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温。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杀虫。

主治与应用:

1.用治绦虫,可单用,或与槟榔同用,能增强疗效,用时宜先服南瓜子 60-120 克(连壳 生用研粉调服),2 小时后用槟榔 60-120 克煎服,再过半小时服玄明粉 15 克,使之泻下, 促进虫体排出。

2.用于急性期及晚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但须较大剂量长期服用。 用量:6-120 克。

参考资料:

1.本品含南瓜子氨酸、脂肪油、蛋白质、尿素分解酶及维生素 a、b、c 等。

2.南瓜子有麻痹绦虫中段和后段节片作用,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后,服南瓜子能抑制幼虫生 长发育,并有使成虫虫体缩小,及卵巢萎缩等作用。

(五) 贯众 《本经》

为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贯众的根茎。我国大部分地区皆产。入药生用,或炒炭用。

别名:管仲。

处方用名;贯众、贯仲。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杀虫、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对蛲虫等肠道寄生虫有驱除作用,但单用力薄,常与其他杀虫药配伍,以增强疗效。如 用以驱杀钩虫,可与榧子、槟榔、红藤等药合用。

2.能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温热斑疹,以及痄腮等病证。本品味苦性寒,有泄热解毒 之功。常与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配伍同用。

3.用于衄血、吐血、便血及崩漏等证。本品炒炭,能凉血止血,宜用于血热妄行之证。治 崩漏,功效尤良。常与侧柏叶、仙鹤草、陈棕炭配伍同用。

用量:10-15 克用以驱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用以止血;宜炒炭用。

(六) 雷丸 《本经》 为多孔菌科雷丸菌的菌核。我国西北、西南、华南诸省均产,以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

地产量最多。春、秋、冬三季可采收。但以 8-9 月采收为多,洗净晒干,入丸散剂。 别名:竹苓。

处方用名:雷丸、白雷丸。

药用部分;菌核。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杀虫。

主治与应用:

有杀虫作用,主要用治绦虫和蛔虫病。因雷丸所含雷丸素,为驱虫有效成分,在 60oc 左右 即易破坏,故宜生用作丸散剂服。单用或与木香、槟榔、鸟梅等配伍。

用量:每次 3-6 克,研末吞服;每天 2-3 次,连服三天。 参考资料:

本品含蛋白酶(雷丸素)及钙、铝、镁等。

(七) 鹤虱 《新修本草》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名精的果实。另一种为伞形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野胡萝卜的干燥成熟

果实。晒干。生用或炒用。

别名;南鹤虱、天名精实。

处方用名;鹤虱。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苦、辛、平。有小毒。

归经:脾、胃经。

功能;杀虫。

主治与应用:

多用于蛔虫、蛲虫、绦虫等多种寄生虫病。可单用作成散剂服。亦可配伍苦栎根皮、槟榔等 用。如化虫丸。

用量:3-9 克。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9425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