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
吴望生先生书法赠送国际友人
1948年10月26日,吴望生先生出生在分水县武盛街梧桐村(今桐庐县分水镇城西村)。他的爷爷是民国时期分水最出名的“东根鞋匠”,他的爸爸是中国治淮首批专家,在业界是非常有名的中国水利专家吴世余先生。
吴世余先生是民国时期的浙大学生,1947年爷爷吴东根要求他回家与童养媳朱久花完婚,1948年朱久花临盆,吴世余从浙大赶回了家,他给儿子提前取了一个名字叫“望生”,意思就是希望早点顺利生下来,他可以早点回学校读书了。
吴望生出生以后,爸爸吴世余在家总共呆了三天时间就赶回了学校,家里的事情就交给了望生的外婆。外婆家在塘源村格坞,她家是当地一户勤俭持家的富裕人家。坐月子是当地的一种传统风俗,外婆早早就来女儿家忙前忙后了,整整一个多月才回家。
1950年吴世余先生从浙大毕业,妻子朱久花生大女儿,吴世余又匆匆赶回家,那时正是燕子飞回来做窝的时候,于是就给大女儿取了一个名字叫“燕生”。当年淮河发大水,洪涝灾害非常严重,淮河里的水千年以来不是现在如此清澈见底,而是和黄河水一样浑浊不清。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吴世余先生后来被分配到了安徽蚌埠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水利部管辖)。
1952年5岁的吴望生和妈妈一起迁到了安徽蚌埠水利科学院和爸爸一起生活,吴燕生由大姨带在分水家里。路过南京中山陵时父亲说:“1946年为了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我和浙大同学来这里向南京政府请过愿。”于是三人一起去中山陵参观了一下,并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952年吴望生与父母在中山陵合影
当时爸爸吴世余的月工资一百多元元,相当于厅级干部的待遇,家里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妈妈朱久花是个生活节俭的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吴望生记得,小时候到了蚌埠,单位集体宿舍小,后来房子就租住在小南山旁边。刚到蚌埠,由于人生地不熟,需要请当地人挑水,5分钱一担,后来都是由妈妈一人自己挑水喝。当时淮河里的水是浑浊的,倒在缸里会有一层厚厚的淤泥,三天就要洗一次水缸。有一次望生帮妈妈抬水,妈妈答应买一包花生米吃吃,后来没有买,望生哭了一半天。
吴望生先生美术作品展
当时国家为了照顾治淮干部子女有人管,国家建造了淮西幼儿园。在幼儿园时期,爸爸也利用空余时间教望生数数和写字,到了读小学的时候,望生已经会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了。
记得第一天到全市重点实验小学报到考试,监考老师要每一个孩子从1数到100,然后报家庭成员的姓名。望生不仅会说也会写,记忆力也特别好。老师在脸盆里放十样东西,让他看几秒钟,然后叫他报物品的名称,望生十样东西都马上报出名称,老师当场夸他小神童。望生被实验小学录取了,如同考进大学一样,父母和单位同事高兴得不得了。
蚌埠小南山附近有一座天桥,天桥附近有一块小广场,这里是大人小孩游乐的天地。爸爸妈妈也经常带望生来天桥附近玩。马戏团,说书的,唱戏的,拉二胡的,卖瓜子的,好不热闹,那时没有电视,这里人口集中的地方,一到晚上就特别热闹,这是望生最喜欢来的地方,他后来竟不知不觉喜欢上了二胡。
1955年秋季吴望生读小学一年级,父亲答应给望生买一个漂亮的文具盒,他很高兴。父亲每次工作都很迟回来睡觉,望生已经睡着了,等半夜醒过来,就马上去看桌上的文具盒,一看竟是旧的文具盒,心里难过了好几天。他记得旧文具盒是牛角挂书,牧童骑在牛背上,用功地看书,牛角上还挂着一本书。文具盒有一定的涵义,盼望小孩子要勤奋读书,长大才能成才。望生暗下决心,要像牧童一样爱学习,他觉得这只文具盒虽旧,要比其他同学的都要好!很多年以后,望生的雕刻作品“牧童牛背吹笛”就是受到那时的启发。
吴望生先生的工艺美术作品展
吴世余先生平时对儿子要求很严格,望生有什么想法一般不敢说出来,父亲说一不二,他从来也不敢反抗。就是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在小学里,吴望生不仅仅各门功课十分优秀,其他音体美劳样样精通,写得和父亲一样漂亮的钢笔字,琴棋书画都超过同年人,有着同年人不一般的天赋。
桐庐首届民间艺术家吴望生先生
(二)曲折的求学经历
1954年深秋,安徽水科院领导派吴世余先生到淮河大坝负责工程施工前期调研,妻子朱久花要生小女儿了,他自己却没有时间陪伴妻子。还好妻子理解丈夫是以工作为中心的水科院骨干,自己只能提前来到蚌埠人民医院住院待产。
看到淮河大坝一望无际的芦苇,芦苇花在江边不断摇曳,吴世余先生思考着要给孩子取一个名字。“苇”寓意着一种坚韧的品质,现在正是秋天,就取“苇秋”吧,小女儿的名字就在淮河大坝的施工现场得到了灵感。
当吴世余先生忙完水科院领导布置的任务时,他三步并着二步走,赶到医院,母女平安,喜得千金,吴世余先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家中又多了一个妹妹,哥哥吴望生一到放学就赶回家抱妹妹,左抱右抱,天天逗妹妹哈哈笑。最令人高兴的事,爷爷吴东根也从分水来安徽蚌埠看望妹妹来了,一家人在那段时间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1956年,吴世余先生在治淮中成绩突出,被评为“治淮中游向科学文化进军”积极分子,然后被评为水科院首届工程师。荣誉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吴世余先生的工资也加到了103元,当年他刚好30岁,他于是给妻子买了一件花夹袄两个人到照相馆补拍了结婚照。
父亲吴世余是一个老实人,在单位里由于帮同事说了一句公道话,1957年领导把他错误地划成了“右派”分子,工资减到只有20元生活费。妻子朱久花被逼无奈,只有带着苇秋回分水老家生活。
母亲和妹妹回了分水,望生还在爸爸身边学习,这让他感到特别的孤独。望生记得,每天晚上爸爸都要到单位学习,还要写检查,到很迟才能回家。每天晚上望生常常想念母亲,就抱着石膏小狮子流眼泪,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1958年7月学校放假,望生终于回到了母亲身边,和两个妹妹一起生活。当年母亲是分水编织厂的临时工,还当上了梧桐街居民小组长。
吴望生先生照顾母亲朱久花
1958年是中国老百姓生活最艰难的一年,从那年开始国家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望生家里也一样,每天用番薯丝充饥。每天早上吃番薯丝汤,望生吃一中碗,大妹燕生吃一小碗,小妹苇秋只吃一酒杯。有一次小妹实在太饿了,顾不上烫先吃了一口,又要母亲把酒杯添满,望生竟和小妹吵了起来。
1961年望生、燕生和苇秋都在读小学,三人的成绩都非常优异,都是各班的“四好学生”,他们胸前戴着自豪的徽章。
有一天下午,兄妹三人突然被摘掉了胸前“四好学生”徽章,由于学校里了解到他们的爸爸吴世余先生已经被评上了“右派”分子。
1961年春天,学校组织六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到分水洪坑采茶叶,要求学生自己带棉被和米到海拔400米的高山上锻炼半个月。
从分水到塘源村的路比较大,从塘源到洪坑的路都是羊肠小道,一般只有20公分宽,路边都是小竹子和杂柴,为了让孩子走路好走一些,路边挡路的小竹子、杂柴等杂物都被砍去了。
在洪坑采茶是人生一段愉快的劳动体验,吃睡都在老百姓家里。采茶一共采了十多天,就要快结束的时候,望生在采茶的时候发生意外,他在坝上采茶跳下坎时,脚被毛竹尖戳破,当地村民用担架抬着望生下山,在家里修养了一个月才好。
妈妈请当地的民间中医给望生在家里治伤,望生同时也不忘自学。缺课一个月,毕业考试仍然是全年级第一名,望生受到了教数学的班主任徐昇老师的表扬,这成了他最值得骄傲的一件往事。
拉二胡是吴望生先生业余生活/右一
1961年小学毕业了,因为父亲的原因,望生没有被录取初中。接着望生兄妹三人和妈妈被下放到梧桐三队劳动。当时望生只有13岁,队长想叫他给生产队放牛,望生不答应,望生就去高山帮别人劈山挖地,晚上住野猪棚,就是为了每天能吃上一碗玉米糊,双手被磨得都是老茧和血泡。
吴望生先生作品展
1962年母亲朱久花托人让望生插班再考初中,仍不录取,望生和母亲两人在水缸边抱头痛哭。由于当年的老百姓家里都很苦,有的家长不让孩子读书,班级里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来报到,学校终于把望生作为备取生,望生终于圆了读初中的梦想。
(三)刻苦求学的吴家兄妹
吴望生先生教女儿练字
1962年9月1日,吴望生如愿以偿在分水初中入学,学校校址就是唐朝进士施肩吾、宋朝状元詹骙就读的五云山——分水高级中学所在的五云书院。
望生终于能够就读初中了,爸爸吴世余先生在信中得知了此消息,比吃蜜还要高兴。爸爸来信要求他,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望生的家就在分水武盛古街西边路上,离学校大约有1000米距离。每天早上,望生和许重山都是最早到学校早自修,天未亮,住校生还未起床。放学回家以后吃了晚饭,他们两人又奔奔跳跳来学校参加晚自习了。
望生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的人,每当轮到他打扫包干区,他放学下课马上就去包干区打扫卫生,把包干区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每当轮到他值日,班级里从来不会扣分。
当年学校第一次期中考试,学校书记黄景老师在大会上宣布各年级第一名名单时,吴望生是初一年级第一名,当宣读完毕,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望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初一的时候也是一个喜欢玩的孩子。学校晚自习一般都是住校生参加,他是通校生,但他几乎天天来参加,有一天晚上,他自己做了一个玩具在教室里玩耍,班主任是女的严老师,她要收缴他的玩具,他就是不肯,严老师都被他气哭了。
吴望生先生篆刻的作品展
初二年级换了班主任,吴望生由于成绩优秀,班主任张能竟老师在班级里表扬了吴望生同学,要大家向他学习,学习他刻苦的精神,学习他做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风格,为班级挣得荣誉。当天班级里就公开选举学习委员,吴望生全票通过当选。望生也成了老师的好帮手,许多同学有困难,只要问他,他都乐意教同学们。
在安徽蚌埠父亲的身边,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吴望生无论是写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张能竟老师叫他在教室里写字给全班同学做示范,让全班同学看他是怎样握笔的。
到了初三,望生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学习委员的职务被撤销了,望生感到很委屈。可能是迫于当时社会形势的原因,望生预料由于父亲的原因,自己读高中的希望也渺茫了。
虽然望生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思想表现也非常好,也两次积极写申请书向团组织靠拢,但每年的努力都失败了。望生记得有一次班级里的芥菜晒在外面,他半夜听到雨声,连忙不顾天黑,赶到学校把所有的芥菜都收起来,第二天班主任知道这件事都不敢相信,望生竟然如此有责任心。学校里搞卫生,大扫除,他几乎天天在场,从来没有缺席过。
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可,分水公社在五云山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望生和许重山同学主动帮忙搞卫生及洗碗。(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政府,许重山的父亲也是右派)。
吴望生先生在浙大校门口留影
有时候“小人物”有了权力要埋没孩子一辈子的前途;有些具有独具慧眼的“大人物”,权力在他们手上,他们就像伯乐,把有天赋的孩子提拔成才。
1966年7月,望生的小妹苇秋刚好小学毕业,国家正逢文化大革命,初中不招生了,学生都在闹革命,瞎折腾。苇秋就到安徽蚌埠水科院住了一年,她准备在父亲这里自学初中和高中知识,不懂的时候可以问父亲。
有一次,父亲出差一个月,苇秋每天打一壶开水,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饭,一步都没有外出,都在家里埋头学习。
苇秋在父亲那里待了一年,自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共六年的课程。一年以后,苇秋回浙江,来到大队报到参加生产劳动。
苇秋写得和父亲一样好的钢笔字,有一次县里干部要来大队视察,大队马上叫苇秋出黑板报。苇秋写在黑板上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让县工作组的干部看了赞叹不已。县工作组的一位“伯乐”直接推荐她到梧桐村小学做民办教师,后来村小又合并到了西关小学,从此改变了苇秋的一生。
1977年恢复高考桐庐高考状元吴苇秋女士
大妹燕生初中毕业以后,县工作组推荐她作为赤脚医生参加培训,后来她又先后到毕浦小学、保安中学、百江中学、和分水工农中学代课。
对望生来说,两个妹妹比哥哥要幸运得多。从1965年起,望生就在梧桐村生产队里劳动了16年。
望生在农村里劳动,农村里的活,很多农活他一学就会,虽说不上样样精通,但队长对他最放心,比如说插秧,他不用绳子也插得笔直。
1970年夏天,生产队里插秧,中午的时候,社员们都回家吃饭了。队长王良根让望生先开头插几行,谁知他顶着烈日,120米长的田地,一口气种到头,回到家中暑了,下午扭了痧又赶到田头,县里工作组刚好来田头视察,了解了吴望生的情况,当场表扬了吴望生,而且还上了大队的黑板报:“革命青年吴望生……”。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小妹苇秋毅然决定到分水中学高中部参加考试,苇秋成了桐庐首届高考状元,考进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后来又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为博士后。
1978年大妹燕生参加高考,考进了杭州师范学院(今杭州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在分水中学任物理教师。
吴望生先生绘画作品选
望生后来在队办美术印刷厂任技术员,他当然也想参加高考,但由于他参加高考录取了,人才就跑了,厂里就是不同意他参加。1981年根据国家下放政策,吴望生被招工进了桐庐工艺美术厂(相当于吃国家饭,居民的待遇),成了桐庐工艺美术厂的技术工,从此以后他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四)努力奋进的艺术之路
1975年1月,吴望生先生与邻村姑娘杜月仙结婚,同年11月有了儿子,1978年7月有了女儿。
1981年对于吴望生先生一家来说,是好事连连,根据国家下放政策,吴望生先生被桐庐工艺美术厂招工进厂成了技术员,他从农民身份变成了居民身份,相当于吃国家饭了。
妻子杜月仙的父亲是毕浦邮电分局局长,也和吴望生的父亲一样,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同样根据国家下放政策,杜月仙招工到了桐庐如意服装厂,因而吴望生的一双儿女都落实了桐庐县城户口,日子终于有了新的盼头。
吴望生先生的书法
与同龄人比较起来,吴望生从小就练就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与毛笔字,读初中的时候对画画也有一定基础,在同龄人中颇有名声。
初中毕业以后,望生白天就在农村生产队干农活,晚上就到离家200米的文化馆跟石上逯老师学画画。当年向石老师学画的还有富家的师弟吴根财等人。
吴根财是富家人,与他邻近的后岩村贺文清先生(又名贺雨文)是吴根财绘画的启蒙老师。贺老师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画家,以画猫和人物肖像画以及兰花出名,在分水地区数一数二,颇有名望,解放以后,吴根财成了他的关门弟子。
吴望生先生硬笔书法
1979年是建国30周年,桐庐文化馆举办国庆美术展。吴望生与吴根财以及贺文清老师都参加了美术展。师弟吴根财把贺老师介绍给了吴望生,并叫贺老师对吴望生的画作出评价。贺老师看了看吴望生的画,说到:“吴望生的画有一定功底,画得不错,如果书法写好点就好了,几个字还要争取写好来。”吴根财说:“望生师兄的字这么好,还不算好啊?”贺老师说:“画是画得还好的,字也要写到家,要成为画家,画要画得好,字也要写得好,这样才算一个好画家。”
望生把自己的画跟贺老师的画作了比较,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才知道自己与贺老师的字差了一定距离,于是下定决心继续练书法,心里想一定要把书法练好来。
回家以后望生学书法的动力来了,他以自学临摹古帖为主,精力花得最多的是硬笔书法,八十年代两次获得全县书法二等奖。
吴望生先生硬笔书法
贺文清老师还有两幅画一直由吴望生保存着:一副栩栩如生的《猫》,一副活灵活现的《灵猴》。九十年代两幅画还是好好的,可惜的是七十年代纸张差,画面已出现破损,实在太可惜了,按照现在来说,贺老师的画都是无价之宝啊!
后来在分水文化馆石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吴望生与吴根财两人画画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临摹的画与真画达到逼真的程度。吴望生的《我学爸爸守边疆》与吴根财的《猫》两幅国画首次参加了杭州市美展,获得专家好评。
吴望生先生雕刻的凤凰
在进桐庐工艺美术厂之前,吴望生先生的国画、书法与篆刻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进了工艺美术厂以后,工厂请了东阳木雕师傅作指导老师,他于是向东阳老师学木雕手艺。炎热的盛夏晚上,集体宿舍连电风扇都没有,就他一个人像农村时一样赤膊上阵,肩披湿毛巾学木雕,挥汗如雨,有一位七里泷彩画工,她目睹了吴望生的艰辛学艺,本想向他要一件木雕作品,由她亲自上色,她说:“看他这么辛苦就不敢要了。”
吴望生先生雕刻的虾
那是1981年夏,工人们晚上要么上电影院,或在桐庐大桥上散步、乘凉、谈恋爱,只有吴望生拼命学艺,不久他就进了技术科做样品了,几年后他就成了设计部的主任,创作的作品销往美国等世界各地。
1987年他作为厂代表曾参加广州秋季交易会,并去了深圳,佛山等地参观。
由吴望生设计创作的各种动物木雕,尤其是大鹰展翅飞翔的木雕,畅销国内外,一时成了抢手货,工厂也成了外贸创汇先进企业,曾经辉煌十多年之久。
吴望生先生雕刻的四个伟人头像
有一次吴望生看见百元大钞的四个伟人头像,心血来潮,于是按照百元大钞头像先画图,再精心选白净无节点的木料,打算分四个晚上进行雕刻。结果晚饭后七点开始,全神贯注,约两个小时就刻好了毛泽东头像,兴趣来了,根本无法停下来,于是又刻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一气呵成,不知不觉天已大亮。这12个小时,没有吃点心,没喝水,也没有伸腰过,那时他年纪还不大。吴望生以艺为乐,把家里展示作品的工作室称为“艺乐斋”。
吴望生先生的艺乐斋部分作品
桐庐工艺美术厂作为桐庐国营集体企业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这其中有吴望生先生的一份功劳。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行集体企业改制,桐庐工艺美术厂也面临着改制的命运。吴望生先生又面临着人生的转折,又面临着抉择以后艺术的进一步提高与发挥,他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又交出了一份更加辉煌的成绩……
(五)孜孜不倦的教学生涯
吴望生先生教少儿书法
桐庐工艺美术厂原属工业局国营企业,后来又改为二轻局集体企业,国家实行了大刀阔斧的企业改革,1995年大多数人都面临着自谋职业,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吴望生先生同样面临着企业改制以后的抉择。
张能竟老师是桐庐镇中的退休教师,也是桐庐著名作家(著有《桐君传奇》《黄公望》等大作),张老师是吴望生的初中班主任,对吴望生十分了解,后经张老师的极力推荐,吴望生先生来到了桐庐镇中当老师,执教初中《劳动技术》教育。
吴望生先生画的仕女图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新课程,主要教学生动手动脑,学习剪纸、雕刻、泥塑、烫版画、麦秆画等民间艺术。桐庐县教育局当时非常重视抓《劳动技术》教育,由副局长亲自当组长,由张益尧当教研员,狠抓中学《劳动技术》教育。
作为一门新课程,各校都没有专业的教师,很多学校都是由不懂的老师自由发挥,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张益尧老师决定由吴望生先生当全县初中《劳动技术》课本的培训老师。
1997年7月暑假,桐庐县教育局在横村中学举办了全县劳技教师培训班,培训时间定为一个月,由吴望生老师作为培训班的骨干老师。
吴老师是一个集书法、绘画、篆刻,木雕,麦秆画、泥塑、微刻等民间艺术面面俱到的人才,他作为培训班老师,使全县劳技老师的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后来桐庐劳技教学成果在全国获得了极大的荣誉。美中不足的是,原打算培训一个月的时间,结果那年涨大水,洪水涌进了横村镇,为了大家的安全,提前一个星期结束了这次培训。就在这次培训活动中,吴老师成了全县劳技老师心中的名人。
在这次培训班上,合村中学的范老师认识了吴老师,他们两人走得比较近,吴老师邀请范老师到他家里参观,范老师对吴老师家里一张瓦雕作品《古龙图》产生了极大兴趣。
吴望生先生的瓦雕《古龙图》
范老师当面向吴老师讨教瓦雕的雕刻技艺,星期六又邀请他来合村给孩子们上瓦雕课,就这样合村瓦雕很快就成名了。
合村瓦雕先后得到杭州《都市快报》、《华东日报》、《桐庐报》、桐庐电视台、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合村瓦雕就这样在全国出名了。
第二排左二是吴望生老师,前排左三为范伟平老师
1998年桐庐县劳技大组成员共14人,一起到浦江工艺美术厂考察学习了一个星期,最后一天美术厂安排大家到浦江仙华山游览,吴老师是大家争相合影的名人,他是老师们心中的明星。
在桐庐镇中,吴老师教初一年级的劳技,初二年级的书画,共17节课,劳动量比较大也比较累。雕刻是吴老师的本行,为了教好劳技课,他试着学习砖雕、剪纸、泥塑、微刻、瓦雕、根雕等民间艺术,常常废寝忘食,在他的艺术熏陶下,他的艺术在老师和孩子们手上得到了不断的传承。
吴望生老师在研究教材
除了在桐庐镇中教劳技课外,后来经过樊心一老师介绍,星期六又到桐庐第三小学给孩子们教硬笔书法。当年吴老师的硬笔书法获得县二等奖,不久桐庐第一小学,桐庐文化馆相继聘任他教兴趣班的硬笔书法。
1999年,吴老师的硬笔书法获得了杭州市硬笔书法一等奖,这使得吴老师的信心大增,接着他参加了全国14万人参赛的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获得了三等奖。如今在“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网站上,吴望生老师有两篇硬笔临古书法入选网站展示。
吴老师在劳技教学上花了大量时间,由他辅导的学生在杭州市青少年科技节上屡获大奖,桐庐镇中的泥塑,合村中学的瓦雕等作品,都留下了他的汗马功劳。
吴老师成了大忙人,桐庐第二小学又聘任他周六上午教泥塑课,接着深澳小学又聘请他辅导布贴画,桐庐图书馆,桐庐小荧星幼儿园,七色花幼儿园,富春堂幼儿园,桐江职高,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这些单位先后纷纷邀请吴老师上辅导课。
吴望生老师教书法现场照
吴老师为了艺术,为了生活,他每天在各校奔波,传授他的艺术,遨游艺海,乐在其中,他把自己的得意作品都保存在“艺乐斋”里。
吴望生老师雕塑作品展
吴老师在教学生篆刻之余,有时候要在印章边上刻上一些文字,有次突然有了创作灵感,想在印章侧面刻微刻,没想到一刻而不可收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竟然刻在印章的方寸之间,他一口气给合村中学的范老师刻了两块,如今一块由范老师保存,另一块已经送给了合村医师郑志龙。2003年吴老师的微刻竟在杭州首届才艺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
吴老师是实干家,为人低调,又乐于助人,不搞人际关系学,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在他眼里容不得沙子,有的人想要用他的作品冒充学生作品来获奖,他是十分反对的,而且是不允许的。
吴望生老师的微刻作品
徐根六先生是桐庐镇桐君街道文化站站长,也是吴老师的老朋友,他为吴老师拍了许多文艺活动中的照片,现在保存了下来,吴老师十分感激他。
吴望生老师文化下乡活动
2015年到2019年吴老师在杭州教了四年硬笔书法,先是在浙大附小求是小学对面的培韵艺术中心教书法,后来又被浙大对面的元音教育聘为书法教师。业余时间在杭州墅园为越剧戏迷伴奏二胡,有的朋友想学书法,他用大毛笔在地上写地书,教大家练毛笔字,吴老师又在杭州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艺友。
吴望生老师写地书
吴老师在杭州上班,每次坐15路公交车到浙大校门口停车,他每次都感慨万千。
吴世余夫妇与两个女儿和孙子在蚌埠
他的父亲吴世余先生是浙大毕业的,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教授;他的妹妹吴苇秋也是浙大毕业的,后来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他的家庭成员和子女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唯独他是一个例外。
吴老师特意来到浙大校门口,在校门口留影。他心里想,虽然自己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自己在浙大对面的元音教育当老师,也等于读了四年大学,自己也算浙大毕业生,吴老师算是自己安慰自己。
由于吴老师1999年获得了杭州市硬笔书法一等奖,接着又获得了14万人参赛的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2003年微刻又获得杭州市才艺展示大赛榜首,所以吴望生老师为桐庐人民争了光,2004年吴望生老师被评委一致推荐,评为桐庐县首届民间艺术家,这是他凭自己的真本实力获得的荣誉。
吴望生老师获得桐庐首届民间艺术家称号
吴老师的父亲在安徽蚌埠水科院工作,身边没有孩子,他的父亲要求孙女从小由他们带,这样两老身边有了孩子,家里热闹一些。1979年根据国家政策,孙女的户口迁到爷爷一起,平时由奶奶管吃住、读书与接送,在爷爷严格教育下,考上了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后去了佐治亚州立大学读研究生,后回国在大连海事大学研究所工作。2008年,吴老师到了美国亚特兰大探亲,因为他的女儿和女婿都是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博士。
吴望生夫妇在美国亚特兰大带外孙女
女儿和女婿带他到亚特兰大华人子弟学校参观,吴老师赠送了一幅有大镜框的毛笔书法《兰亭序》给校长。学校校长对吴老师的字赞不绝口,想要吴老师留校任教书法和泥塑。校长对吴老师说:“在美国只要您是人才,只要您同意留校任教,您就可以马上申请绿卡。”
正当吴老师打算在美国教书时,在杭州当老师的儿子打电话过来了,由于教学任务重,要求他帮忙带孙子。安徽的父亲打电话给他,请他安心搞教学,他们生活还能自理,但吴老师不放心高龄的父母。吴老师权衡利弊,终于决定回国照顾孙子和父母亲,从而失去了在美国当老师的愿望,这成了他感觉终身遗憾的一件事……
中国水利专家吴世余先生分水故居
(六)德艺双馨被赞为艺界之楷模
在美国亚特兰大生活的一段日子里,女儿听说姚明来美国亚特兰大打篮球了,就让丈夫带父母一起到现场观看了姚明所在的火箭队与亚特兰大老鹰队的篮球比赛。亚特兰大华人子弟学校的校长又向吴老师发出了留校教书法和泥塑的邀请,吴老师也是信心满满地答应了。
不久,吴老师接到杭州中学儿子的电话,希望父母回国管孙子,因为儿子当年在教初三毕业班,媳妇也在上班,两人都无暇顾及儿子的学习和生活。安徽蚌埠还有高龄的父母,吴老师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选择回国。
当华人子弟学校的校长获知吴老师要回国的消息时,校长非得要吴老师给学校里的图书写了书签再回国。不是写一天两天,而是整整写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图书馆的书签全部写好了。校长说:“吴老师写的每一张书签都是无价之宝啊。”当校长想付报酬给吴老师时,吴老师坚决不要。
吴望生书法
回国以后,吴老师安排自己到安徽蚌埠照顾父母的生活,由妻子在杭州带孙子,早上送孙子到学校读书,傍晚接孙子回家。
孙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吴老师天天就已经教他写字,做简单的数学加减,画画,每天坚持。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要大家学写拼音字母,孙子吴洲宸写的字母上下对齐,间距均匀,被老师夸奖:“比老师写得还标准。”更值得称赞的是:2016年5月6日,杭州市各小学减轻作业负担,尽量不带作业回家的效果调查,《都市快报》记者来到拱墅区,到了卖鱼桥小学,全校24个班,选到了吴洲宸所在的班级进行调查,看到了他整洁的作业本,漂亮的字,选了他的作业本,拍照以后在《都市快报》上刊登了出来。这无疑是吴老师培养孙子成才的最好见证。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吴老师的精心辅导之下,孙子洲宸的书法、绘画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孙子吴洲宸的作业本上了《都市快报》
2018年春天,父亲吴世余先生病情加重,吴望生老师叫妻子一起也来蚌埠帮忙料理父母。5月23日,吴世余先生在蚌埠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3岁,生前留下遗嘱,交代水科院及家人: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收礼,不收花圈。但是吴世余先生是安徽水科院德高望重的中国水利专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水科院领导决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吴老师把父亲安葬在分水镇城西村公墓。
吴望生的父亲------中国水利专家吴世余先生在治淮工地上视察
吴世余先生
吴世余先生生前把自己大部分珍贵的研究资料留在了水科院,还有论文36卷留在了家里。6月初吴老师再专程包车从蚌埠,把父亲的书柜、论文36卷、证书等陈列在分水故居楼上,把自己画的父亲遗像放在书架上。
而后由妻子杜月仙在蚌埠照顾婆婆,吴老师回杭州培训中心教书法。为了陪母亲聊聊天,每半个月吴老师要往返杭州和蚌埠这两座城市。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也让他放心了不少。
每当吴老师回到母亲身边,过两天又要回杭州的时候,母亲就流泪。母亲总是站在阳台上目送儿子,叫他下次早点回来。吴老师竟不敢回头看母亲,他的两眼也湿润了。回杭州几天,吴老师晚上经常睡不好,常常挂念母亲和妻子,每次回蚌埠,如果火车晚点了,吴老师就一下火车就飞奔回家,生怕母亲记挂……
2020年11月11日母亲朱久花在安徽蚌埠去世,享年94岁,吴老师把妈妈安葬在分水,与父亲永远在一起。
吴望生老师画的母亲遗像
吴老师读初中时有一个同学,名字叫王匡廷,初中时也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后来推荐上了浙江大学读书,他也是同学们心中的才子,毕业后在余杭水利局工作,后任水利局局长,他非常欣赏老同学,他羡慕地对吴老师说:“吴兄上孝下慈,事业有成,此生足矣!”
吴望生先生书法
吴老师教硬笔书法20多年,桃李满天下,有很多学生书法获得各种大赛的金奖或银奖。2004年12月吴望生老师被省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授予《浙江省中小学生硬笔书法段位大赛》园丁奖这一称号,这样的获奖证书不计其数。这次有幸采访到力高控股集团董事长潘爱芳女士,她的儿子陈泽家获得第四届西湖之春国际少儿书法大赛银奖,她说:“吴望生老师是位踏实有才的艺术家;他聪慧勤奋,在书法、绘画、篆刻等领域成绩斐然;他为人低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不求名利,秉持艺术至上,是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勤奋、努力、坚毅、诚实,实乃学生、家长和吾等学习之楷模。 ”
原桐庐文化馆馆长楼一层先生,他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好领导,他十分了解吴望生老师,从1996年开始连续10年在暑假聘请吴老师在桐庐文化馆上硬笔书法。他还给吴老师打了报告,想要把吴老师调入文化馆工作。1999年桐庐文化馆在楼一层馆长的支持下,专门为吴老师搞了个人艺术展。楼先生动情地说:“吴望生先生是位综合型的艺术家,精书法、善绘画、篆刻,还有泥塑、木雕等。他为人诚笃,对所从事的艺术精益求精,青中年时期,为追求一件作品的完美度,几至通宵达旦,不达满意不肯罢休。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实为艺界之楷模!”
吴望生老师书法
吴老师的个人艺术展在文化馆展出以后,浙江省优秀文史工作者周保尔先生专门参观了艺术展。他在《桐庐报》上为吴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他夸赞到:“‘吴望生艺展’设在县文化馆二楼,没有名家题词,没有海报宣传。只有他精心创作的百余件艺术品静静地恭候参观者的光临。吴望生艺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广、精。说广,是他涉及的艺术门类广泛,有书画、刻印、剪纸、木雕、泥塑、根艺、绒贴、微书、微刻等,这广的程度恐怕在县内尚无他人可与之相比。说精,他的作品以小而精著称,无论是书、画、雕、刻、印作品,还是剪纸、绒贴、微型书刻作品,制作都十分精致。”文章刊登出来以后,管教育的副县长亲自来参观,对楼馆长说,要把吴老师这个人才用起来。
桐庐著名作家张能竟老师,既是吴老师初中班主任也是校友,在张能竟老师的极力推荐下,吴老师走上了教学这条阳光大道,成就了吴老师民间艺术家大师的地位。张老师说:“我赞美吴望生校友的宁静致远的好学精神,更欣赏他的硬笔书法。”张老师推荐吴老师到桐庐镇中学以后,后来经过樊心一老师推荐到桐庐第三小学,然后是县城各校书法培训班先后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吴望生老师书法
原分水中学退休语文教师王继阳先生,退休以后在《桐庐报》编辑部工作,在他手上每周都有吴望生作品刊登出来。吴老师的硬笔书法,国画,剪纸,篆刻等作品都发表过。还有一个栏目叫“茶余饭后(谜语)”专栏,好像是专门为吴老师设立的。“姑苏莺莺见夫君(打一桐庐民间艺术家姓名)”这个艺术家就是“吴望生”,“姑苏”就是吴国都城,“见”就是望,“莺莺的夫君”就是张生,名生。王继阳老师是一个真正爱才的人,他不要别人送任何东西,是一个正人君子,一个分水人值得纪念的好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值得永久怀念。
《桐庐报》上刊登的吴望生文章和篆刻
桐庐县桐君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桐庐县劳动模范徐根六先生是群众称赞的好干部,他没有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他在各社区搞戏迷活动、画墙画宣传政府政策活动,各路人才纷纷来参加,吴望生老师必是其中一员大将,他为吴望生老师拍了很多那个时期的活动照,留下了那时美好的记忆。徐根六先生说:“吴老师是一个不求名利,只求艺术出彩的真正艺术家!”
桐庐作家,篆刻家余守贞与吴老师经常切磋篆刻技艺,如今吴老师的“艺癖”这颗章就是余老师刻送的。有次她让吴老师刻边款小字,从那时起,吴老师突然对微刻产生了兴趣!所以吴老师后来竟获得杭州才艺展示大赛一等奖,这其中也有余老师的大功劳。余老师说:“吴老师是一个孝子,慈父,忠诚的丈夫,真挚的艺友,搞艺术的拼命三郎。”
桐庐文化名人、分水文史研究杰出贡献者王顺庆先生说:“吴望生老师忠厚诚实,多才多艺。书香传家,百世昌荣。”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当代教育家,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范崇嬿女士非常关注桐庐,她多次来过桐庐,她通过网络了解了吴望生老师和他的作品,她说:“吴望生先生是人品高尚,多才多艺的人才。不仅精通书法、篆刻、雕刻、绘画,还热衷向中小学生传递技艺,在杭州一带特别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吴先生名声远扬国外,美国亚特兰大华人子弟学校都邀请他教授中国书法艺术和泥塑。他对艺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并坚持继承中华书法造型艺术的精髓,还勇于不断探索创新,在追求艺术表现美好的艺术田园中,契而不舍默默耕耘,并将灵魂融入作品中。相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在以文化育人,艺术养心的艺术实践中,必将取得丰硕成果。向吴先生学习致敬!”
后继有人:爷孙双双获奖
吴老师跟我动情地说:“我离不开这些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和栽培,永远铭记在心。”
目前吴老师和老伴在杭州定居,子女都个个事业有成,孙子与外孙女都大了,他现在不用管了,现在的退休时间都属于自己的,将来有可能的话,他想回分水老家,继续发挥余热,为分水家乡的文化艺术增添光彩!我也祝愿吴老师和吴夫人,身体健康,也常回分水看看……
(作者 范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