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16个地市主要经济指标日前全部发布,其中合肥、芜湖、滁州分列前三。
整体来看,16个地市的GDP增速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整体态势。比如,同属皖北地区的亳州、阜阳州的GDP增速都在9%以上,宿州也有8.7%的增速。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决策》杂志微信公号“决策杂志”整理的2019年安徽16地市经济“成绩单”。
“决策杂志”整理的表格缺少安徽北部城市蚌埠市2019年的GDP增速。蚌埠市政府官网2020年1月16日发布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19年全市GDP同比增长8%左右,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
同属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淮北、淮南、铜陵三市的经济指标表现不佳,铜陵的压力更大一些。
据“决策杂志”整理,铜陵市2019年GDP总量在安徽16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三,GDP增速排名倒数第一,也是唯一负增长的地级市。
铜陵市统计局官网2月27日公布了该市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GDP 96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第一产业5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第二产业44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第三产业46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
铜陵市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
铜陵市2019年经济开局之时即有隐忧。据铜陵市政务公开网2019年4月下旬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简况》,一季度,铜陵全市实现GDP28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3.8%,增幅低于全省3.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73.5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4.4%。
2019年4月23日,有网友对铜陵市一季度GDP增速放缓问题提出意见。5月20日,铜陵市政府官网公布了对这位网友来信的一篇千余字回应。
这份以铜陵市发改委名义发布的回应称,不唯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追求更高质量的GDP。铜陵在保持合理增速、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坚持把提升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铜陵经济实现内涵式转型、高质量发展。但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受到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新旧动能仍在艰难转换、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等多重制约,面临的压力更大。转型发展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这是必然规律,是必须经历的“阵痛”,国内外实现成功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无不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
回应表示,2019年一季度铜陵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皖江兄弟城市,正是这种“阵痛”的集中表现。究其原因,既有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服务业增长不快、县(园)区发展支撑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部分县区和部门抓发展力度不大,存在“本领恐慌、能力危机、担当不足”等主观因素。转型阵痛并不可怕,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转型定力不动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新发展理念、契合铜陵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回应指出,2019年一季度,与经济增速指标回落相对应的,是一些反映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的指标持续向好。这些指标反映出铜陵市经济发展总体稳定的基本面没有变,持续向好的总态势没有变、稳步转型的大方向没有变,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蓄积。
文末,铜陵市发改委对该网友表示,将突出抓好强化调度服务保目标、狠抓双招双引增后劲、力推项目建设稳投资、坚持提质升级扩消费等重点工作,加快培育形成新一轮城市竞争力,奋力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尽快迎来转型升级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