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评委员会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理工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学和化学教授等推荐。
截至2018年,只有三名女性科学家获得物理学奖。最近一次是在1963年,德裔美国女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因发展了解释原子核结构的数学模型获得物理学奖。其中,玛丽·居里(Marie Curie)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是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科学家。
1901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共颁发过112次。其中有6个年份没有颁发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1916(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由于候选人贡献不足),1934(由于候选人贡献不足),1940、1941和1942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组委会的章程,如果候选人的贡献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奖金将被留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没有合适人选,奖金将被加入到基金会的初始资金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奖较少颁出。
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获奖时年仅25岁。1915年,他和他的父亲William Henry Bragg同时获奖。而2018年,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以96岁高龄获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的最年长者。
丁肇中教授
在百余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共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他们与物理学奖“擦肩而过”提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遗珠”,不得不提的就是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对论,动摇了牛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但在其有生之年,因没有给出有效论证,导致他未能因此获物理学奖。
因为同样原因“错失”诺奖的还有霍金。1974年,他提出了通过“霍金辐射”来观察黑洞的方法,但也因为理论“过于超前”,尚未被证实,成为了他永远的遗憾。
不过,即使科学家提出的“超前”理论被证实,也可能与奖项无缘。拉尔夫·阿尔珀自1948年起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论,但因条件限制,其观点未被证实。随着当代研究进入更深层次,越发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可惜,他已于2007年过世。而诺奖不会颁给已经去世的人。
此外,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实验验证了宇宙不守恒定律,但因未能提出该理论,错失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