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银行网点迎来关门潮,半年时间关闭数达1332家,原因有四点(银行关闭网点意味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8 21:50:0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755    评论:0
导读

家门口附近的一家银行网点上个月已经关门歇业了,家里的老人每天都在碎碎念感慨颇多,以后要办理业务还要跑两公里之外通过另一家网点去办理。老人家甚至担心,银行是不是不行了要倒闭了?是不是该把钱取出来换个银行存上? 事实上,这些年确实有不少银行线下

家门口附近的一家银行网点上个月已经关门歇业了,家里的老人每天都在碎碎念感慨颇多,以后要办理业务还要跑两公里之外通过另一家网点去办理。老人家甚至担心,银行是不是不行了要倒闭了?是不是该把钱取出来换个银行存上?

事实上,这些年确实有不少银行线下网点在搞大撤离。

根据最新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银行网点关门数为1332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七八家银行网点关闭,而这一数据较2019年同期上升了12.12%。

在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关门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生意做的不好了,开不下去了,不然怎么会关门呢?仅从数据这一指标来看,有这种想法是没有错的,前些年各家银行疯了似的到处开设新网点,这些年却反其道进入了关店潮。

虽然传统观念一般没错,但这一次还真是一个特例。银行关门和一般企业经营效益差被迫关门歇业不同,这些网点的关闭大多数都是银行主动为之,为何银行要主动关闭这些营业网点呢?原因有四点:

第一点,银行思想观念的转变。

银行也是企业,企业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最大利润,银行当然不能例外。时代在前进,经济在发展,银行要想赚取最大利润也必须顺势而为。

前些年互联网普及率不高,银行遍地开设新网点是为了尽量满足顾客需求而为之。如今移动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线上办理各种业务,银行作为最重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当然不能固步自封,紧跟步伐做出战略调整迫在眉睫。

第二点,网点业务量少,开设成本高。

开设一家银行网点,看得见的支出有网点租金、水电费、机器设备费、人员配置支出等等,所以一直都有传言,网点是银行最高最贵的渠道资源。

按理来说,最贵的渠道资源原本应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但这些年银行随着业务普遍转移到线上,网点的做作用显得越来越鸡肋。

如今随便走进一家银行,很少能看到满屋子需要办理业务的客人,超过一半以上的客户是对移动互联网络渠道的不信任和不会操作的老年人,面对日益减少的客户,银行最初的做法是减少开设窗口,即便到最后只开设一个从窗口,固有的费用依然没有降低。

最大的支出部分创造最低的利润,这些不用做分析就能看出来的亏算,银行作为最精明的企业,必定会在这块做出最大调整,关闭不必要的网点虽然简单粗暴,却效果却最好。

第三点,支付宝、微信等金融巨头逼迫银行进步

马云曾经大放厥词: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话要是一般人说的,银行可能纯粹就当没听见,但这是中国首富马云向银行发出的挑战,马云说到做到。

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了支付宝,支付宝一经推出大受欢迎,另一首富马化腾旗下的微信也没闲着,各式产品也层出不穷,高额利率更是让许多人放弃了银行,唱衰银行的声音越演越烈。

银行等金融机构当然明白,即便自家基本垄断了国内市场,但如果不作出改变,这种格最终还是会被打破。等到那一天真到来时再做出改变,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所以咱们能看到,银行加快了线上布局脚步,才几年时间,就将9成以上业务转移到了线上,果然是垄断行业,转化率提升如此非常之快。

第四点,公共事件爆发催化银行加快脚步。

不得不承认,疫情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自己创造最大价值。疫情爆发之际,老年人群更易感染,前往银行办理业务的老年人也尝试着通过银行APP进行处理业务,这直接导致银行网点客户较之前更少,网点更加冷清。

疫情让那些"固执"的老人改变了存、取款习惯,也加速了银行在线上功能的布局。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对于银行需关闭网点的甄选机会,所以才就有了我家门口网点关闭这事。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银行网点的关闭不等于企业要倒闭,大家也不用担忧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会拿不回来,这完全是两码事。纵观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就两家银行倒闭,储户在两家银行清算过程中也基本上没有受到损伤。

当然,如果实在过于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那么根据银行保险条例规定,不超过50万元的情况下,即使银行倒闭也是可以全额保障的,高于这部分的钱建议大家换一家银行存上,这样就能百分百保障安全了。

 
关键词: 银行关门时间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9999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