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举行盛大的授衔、授勋仪式,在军衔评定上,参照了1952年的军队级别的评定工作,从首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5名将领(不包含后面增补的两位)的整体级别情况来看,这一军衔的军队级别共有四个,分别是: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和无军队级别者。
依据1952年军队级别的评定工作,首次授衔时,我军共有36位正兵团级将领,他们分别是:王树声、许光达、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飞、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和徐立清。
其中王树声和许光达被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是36位正兵团级将领中军衔最高的两个人,徐立清申请降衔获批,被授予中将军衔,是36位正兵团级将领中军衔最低的,其余33位全部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这33位正兵团级开国上将中,说到资历最深的几个人,当属萧克、王震、傅钟、周士第等人,如若论起指挥作战能力,则另有他人,如果从这33位正兵团级将领中选出五位最会打仗的,哪五位上将更有说服力呢?
开国上将里面,公认的打仗最厉害的韩先楚,只是副兵团级,独臂上将贺炳炎只是准兵团级,所以,这二位猛将暂不讨论。
仅从以上33位正兵团级开国上将中选出五位打仗最厉害的,应该是这五位:许世友、邓华、杨得志、陈锡联、叶飞。
许世友名满天下,资格既老,作战又猛,战功还大,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军长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总指挥,一生战功赫赫,每一段革命时期都没缺席,还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少林出身的猛将许世友戎马一生,每每独当一面,指挥的经典战役不在少数,是经历最为传奇的开国上将。
邓华素有“儒将”之称,军政兼优,对比许世友,邓华属于后起之秀,天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表现不俗,最让人称道的是抗美援朝中,曾以第一副司令的职务协助彭老总指挥了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职务一度高过陈赓大将,后又独挑大梁,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司令员,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指挥部队的人数来说,邓华是开国上将中唯一指挥过百万大军作战的一位。
杨得志是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一,历来被称为战功最大的开国上将,与许世友类似,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每一段革命战争史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后期更是与许世友一起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劳苦功高,与许世友一样,戎马一生,贯穿了整个新中国的革命斗争史。
陈锡联有个绰号“小钢炮”,从这就可以看出是一员虎将,杨得志是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一,陈锡联则是军中善战的“三陈”之一,这位出自红四方面军的虎将,胆大心细,还有“福将”的称号,从夜袭阳明堡就可以看出。
23岁就担任129师的副旅长、旅长,军分区司令,之后独当一面,在百团大战中牵制日军,给予日军重大杀伤,成功协助129师在正太路的破袭战,不到30岁就担任纵队司令,率部参加上党、邯郸战役,之后进军大别山、全歼快速第2纵队、活捉孙殿英、痛击宋希濂、攻占重庆,鲜有败绩。
叶飞是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早期曾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领导军民多次粉碎国民党的“清剿”行动,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之后率领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依靠出色的军事才能在闽东地区重建了多个游击区。
抗战开始后,叶飞所部被编入新四军,黄桥战役中,叶飞巧妙指挥,全歼韩德勤部独立第6旅,车桥战役,叶飞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将苏北、淮南、淮北联络成一片;解放战争中,率部参与了华东野战军的每一次战役,在多次战役中都表现突出,深得陈毅、粟裕器重,被誉为能征善战的几大虎将之一。
除了这几位,黄永胜、宋时轮、杨勇等几位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被高度认可,在各自的军事生涯中都有着自己的“代表作”,以上仅为笔者一家之言,如有纰漏,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