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故事:彭建军——简单的追求,伟大的传承
那一年,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于是便有了“知音”一词。我自不敢把这样高级的词汇加到自己身上。但是,能遇到彭老师这样的古琴老师真是幸甚至极!听彭老师的《流水》就好像穿越回两千年前听伯牙演奏。
古琴是最具有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但关于尧舜发源地的山西古琴音乐的记载还不是太多。当然这样的文明之域自然是少不了的。薛易简,三晋大地走出的盛唐时期与董庭兰齐名的杰出琴家。薛易简所能的三百四十曲中并非都是佳作妙曲,故而他说:"善者存之,否者旋亦废去"可知他不泥古不盲从,精研岁久而定取舍。正是一个有深度和高度修养的古琴家为山西留下来古琴文化的种子。而一千多年后,那个古琴文化的使者终于出现了。
彭建军老师,青年古琴演奏家,中国琴会理事,现任“山西唐风琴社”社长,当代文人生活美学践行者,代表山西古琴演奏及教学最高水平。2012年出版古琴专辑《沧海龙吟》,2013年于山西传媒学院开设古琴赏析课,并受聘于山西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古琴专业外聘教授与民乐专业艺术指导。2015年举办「琴路·琴思二十载——彭建军个人古琴音乐会」。这是山西首次古琴个人音乐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感觉彭建老师的全部生命意义和追求,都在琴上。彭老师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这也为后来老师能坚持走下古琴的道路建立了基础。当然,走上古琴这条路,开始家人极其反对,因为古琴当时在全中国真正的高手也凤毛麟角,更不用说山西了。彭老师也曾在报社工作,毕竟学古琴不但没有经济来源还要有不小的支出,但由于对古琴的热爱与执着,彭老师终究是决定与古琴相依为命了。那是1992年的中国,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没有互联网,为了学习古琴,他曾跑去山西省图书馆把所有的古琴资料都抄了个遍,之后条件稍好些,又亲赴江南、京津等地拜师访友,住地下室、打地铺、凭一张张绿皮火车的站票走遍大江南北成了永远的回忆。
然而,不管如何艰难,他还是凭借着一腔热忱走了下来。这期间他不断得到名家的指点,先后师从南京广陵派琴家马杰、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古琴演奏家赵家珍,潜心研习十余年;受各派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其古琴演奏,以指法雄浑、音色多变、虚实有序见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拘于成式,在注重古琴音乐品味、意境的同时,又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乐曲的表现力。到2000年的时候,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真正的转折点在2001年,当时他们一行人去拜访中央音乐学院的李祥霆老师,这位当今古琴界泰斗级的大师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鼓励他“不要只弹琴,还应做点别的事情(指古琴传承)。”
从此,彭建军老师在业内名声大噪,而他也大受鼓舞,决定回家乡做点事情,不为别的,只为能为古琴的传承和推广做一点贡献,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然而,就在三晋大地,这种作为民族瑰宝的大雅之乐已几近濒亡。在这种背景下,古琴的传承与传播便具有了便有了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时代责任与历史担当。彭老师,就这样在古琴的历史中“受任于危难之间”,并在山西“建”起了一支越来越庞大的古琴之“军”。最终,众望所归的他被推举为唐风琴社社长。几十年来,他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矢志不渝,最终成为山西首屈一指的的著名琴家。
他为琴社定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传承古琴艺术为己任”的发展思路,殚思竭虑,努力培养古琴人才,传承古琴文化。数年下来,唐风琴社实力逐渐壮大,人才辈出,得到全国古琴界的认可。2009年,琴社被中国古琴学会指定为该组织的山西艺术中心,肯定了唐风琴社对山西古琴文化作出的贡献。他教学经验丰富,为山西省培养了大量古琴人才,至今已培养出近200名学生,有多名琴生在彭先生指点下,被中央、天津音乐学院录取。2013年,彭建军受聘于山西传媒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开设“古琴赏析”课,在高校学子中普及古琴文化。这是山西高校首次开设的古琴课程。
彭老师除了常规的教学之外,做得最多的就是举办各种讲座。不仅仅是宣传古琴,更多的是讲授古琴文化。“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琴棋书画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境,而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特色音乐品格寄托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事心态而居首位。”彭老师如是说。彭老师的讲座,基本上都贯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作为山西古琴界少有的真正有严格师承的古琴家,彭老师一直努力推广这种真正的古琴文化,拒绝肤浅的、商业化的东西。用他的话来说,他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让大众避免受误导,更重要的是“感觉自己肩负传承古琴文化的使命。”
记得有一次彭老师来上课时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然后在同学们的盘问下他说出了实情。彭老师说前段时间受邀跟一位德国著名钢琴家举办了一场对话,他表演完古琴后那位德国钢琴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有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学古琴,而要急着学钢琴呢?”让他陷入了沉思。是的,彭老师无时不刻在想着中国古琴文化的传承问题。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讲文化,纷纷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命题,但拿什么来做,用什么来强?什么才是最合适的载体。他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是最好的载体,因为古琴是最能代表中国高雅文化的东西。古琴文化里面凝结的礼乐治国思想、清新淡雅的修身养性之道、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等等都是传统的文物古迹、乡土人情所无法比拟的。所谓浓缩的才是精华,用这句话形容古琴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我作为老师的学生,还没上升到老师这些民族大义的层面。不过,每每听老师讲一些道理都由衷地佩服他。老师的知识不仅贯通古今,更是涉及到国内外。老师说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也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乐理表演。做人要在一定的原则上善于变通。在音乐教学中,他也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不允许记谱,不允许死记硬背。同时他也对现在古琴教学中存在的只教技法,不教思想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在他那里,指法可以和太极联系到一起,各种泛音,按音也可以用类似“咯噔大法”的方式来掌握。总之,是寓教于形。
老师在教琴时也贯通着做人的道理。他总把他经历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好的一面教给我们。就像演奏古琴一样心平气静,开朗豁达。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彭老师最多的告诫是要活得真实,去了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像弹琴一样一步到位。平时听彭老师讲课,就好像与一位智者对话,句句皆学问。
彭老师是一位尊师重道之人。彭老师经常提及自己的恩师,他说:“面对那么多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师,感觉自己无法报答,只有用传承古琴,回报古琴的方式回报他们”当然,他在敬重恩师的同时也对其弟子极度关心,总是以最大的耐心因材施教。尽管有时会有其他琴社出于嫉妒说一些诋毁老师的话,但老师从未放在心上,因为豁达的态度。“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对的事不要在乎别人的流言蜚语”老师总这样教导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切,老师都做得很好。彭老师——简单的追求,伟大的传承,古琴文化的使者。作为老师的学生,尽管达不到老师这般伟大的传承,但可以有像老师这般对古琴的简单的追求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