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朋友对于筠连县双腾镇柏胜村的“亿元豪宅”——杨府都有耳闻。我们筠连百姓网也曾发布过这个古宅的信息:《筠连这几十号人马,一起来到双腾探秘那传说中的深山"亿元豪宅”!》。近日,我们又来到双腾镇参观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豪宅”。
这座古宅不管外观还是内饰,都能感受到古色古香的年代感。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古宅的主人老杨十年间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古代建筑构件,然后再花费了大把的心血修建成宅院的。
各种繁复精美的建筑工艺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在小编眼里,这些都是一大把一大把的人民币。
杨府之行结束后,我们就打道回府啦。
刚出杨府,我们就看见在杨府旁边的一个农家小院,一位老人正在编竹撮箕。老人娴熟的竹编手艺,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了!
雨后的乡野晌午,一人一猫,相互陪伴,就成了宁静的午后时光。
老爷爷已经编好了撮箕的底部,开始“安装”撮箕顶部的把手了。竹编是一门手艺活,也是一门辛苦活。从破竹到劈篾条,要的是力气,从编竹到完成要的则是耐心。
竹编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其的繁琐,需要竹编人将竹子劈成条状,手握篾刀推竹片,随着刀锋轻微抖动逐渐把竹青刨去,取掉篾黄,再分层劈成篾条或划成细丝。然后是起底、编织、收口、加衬、上手等工序。
整个过程老爷爷不急不躁,细工慢活,片竹成丝,编竹成器。编一个成品的撮箕,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长年做农活编竹器,老爷爷的手上布满了老茧。老爷爷说他经常被竹条磨出血。大家想手不停的来回穿插竹条,哪有不磨着手的呢?刮得再“光生”都会有一些小签子。
我们不禁对老爷爷充满了敬意,对这样传统的手工艺人充满了敬意。老爷爷编竹器的手艺十分娴熟,一定是经过多年的磨砺练就的。大家看老爷爷编的撮箕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浑然一体,花纹也很好看,就像小姑娘的辫子。
编着编着,老爷爷突然提来了一个小炉子生起火来,我们感到很疑惑,难道老爷爷坐久了觉得有点冷,要烤火?
老爷爷解开了我们的疑惑:原来生火是为了烤篾片,把篾条软化了,才好把它做成撮箕的把手。看来,竹编的文化确实博大精深!
小时候很多人家里都会有一两个竹编的容器,用来放置一些干货,悬挂在厨房里面,每逢佳节,容器里都是满满当当。等到用时再取下来,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容器,纵横之间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沉淀和温暖。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塑料和铁质器具逐渐代替了竹编制品,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越来越少见。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样的竹编手艺人,像珍宝,散落在筠连各个乡村集镇。这是我们曾经看到的大雪山镇顺井村的一位老人在家里编斗笠。
这是未完成的斗笠,虽然还没完工,但也能看出老人的手艺精湛。
在筠连各个乡镇的赶场日子里,都能看到竹编人带着自己编好的竹器到街边摆卖。撮箕、刷把、筲箕、筛筛、簸箕.....
这是竹编人最后的坚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以竹这种朴素的自然媒介,吟唱匠人之歌。
现在只有老一辈的人精通这样的手艺,因为他们钟情于竹编,难以割舍。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习这种复杂又不赚钱的手艺。不知道多年以后还能不能看到这样的竹编艺术。
这位大哥赶场的时候买了一对炕笼,心满意足地回家。
卖粑粑的小商贩、卖酒的小商贩、卖菜的村民,来赶场的人.....大家身上都有竹编的“痕迹”:
希望传统的手工技艺不再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