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是最复杂的,服装的款式经常变,历代如此,给相关研究带来很多困难。《清明上河图》里边有很多人穿着圆领袍衫,圆领袍衫最早在北魏时期出现。在此之前,人们都是穿右衽或左衽的衣服,也就是衣服的前襟左襟压右襟(右衽),或者是右襟压左襟(左衽)。汉族是右衽,少数民族是左衽。这种服装衣襟的区别,被后世汉族知识分子不断强化成为区别胡汉服装的重要标志。其实对胡人来讲,左衽右衽没有什么大关碍,但是汉族知识分子却刻意强调这一点。前几年,人教社教材屈原插图被画成左衽,被骂得狗血喷头,闹出很大的舆情。在实际的考古发掘中,在汉代直至辽金等少数民族墓葬中,已经发现不少右衽的服装,有的是墓室壁画,有的是陶俑,有的是器物纹饰。甚至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既穿有右衽的衣服,也穿有左衽的衣服。上个世纪80年代发掘的新疆尼雅一号墓地三号墓为东汉时期墓葬,该墓女主人身上穿了好几件衣服,一层右衽,一层左衽,又一曾右衽。(参见邢义田《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9月,85页)把少数民族服装等同于左衽是一种刻板印象,是一种扭曲的认识,过于绝对化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很多少数民族大举进入中原,胡汉服装开始融合。北魏时期出现了回避左衽右衽的一种服装,就是圆领袍衫,也被称为圆领袍。这个圆领袍出现之后,很受欢迎,唐代官员平常服装就是圆领袍,我们看唐太宗李世民的标准像就是圆领袍衫。宋代的官员的常服也是圆领袍衫,宋太祖的标准像也是圆领袍衫。明代也是如此,但是,清代官服改为对襟。明代的官服上面加了分有等级的补子,什么仙鹤、老虎、麒麟、狮子、老鹰、豹子、海马、犀牛、凤凰、仙鹤、锦鸡、云雁、练鹊等。清代的官服沿袭了明代的做法,但是,由于是对襟服装,所以前胸的补子是分成两半的,后背补子是完整的。
《清明上河图》里有很多人穿的是圆领袍衫,比如赵太丞家门口正在通行的一个高级文官的队伍,文人和侍从都是圆领袍衫。在税务所虽然税务官穿的不是圆领袍,但是税吏们穿的都是圆领袍。在虹桥上的武官穿的也是圆领袍衫,甚至在城门外推独轮车的和拉独轮车的人穿的也是圆领袍衫,在孙羊正店边上的十字路口有一个童子穿的也是圆领袍衫。由此可见,圆领袍衫在宋代是比较普及的,无论贵贱都可以用。
与圆领袍衫同时出现的还有对襟,对襟的出现也是在北魏时期,也是对左衽右衽的回避,也是一种创新。对襟在宋代发展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服装——褙子。无论贵贱,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穿用。在《清明上河图》中,好几位妇女穿的都是褙子,孙羊正店门口卖花篮边上有一个穿褙子的女人,边上还有丈夫和孩子陪伴。在一处茶馆门口,一位老妇人正要上轿,她穿的也是褙子。赵太丞家门廊里面的三个女人穿的都是褙子。这种服装使女性身材显得修长,符合宋代女人对瘦的一种审美追求,非常受欢迎。宋代有一幅画《歌乐图》,上面的女人穿的都是褙子。还有一幅《瑶台步月图》,图中女人穿的也是褙子。这种女人对瘦的追求和我们今天的情况差不多。
无论是圆领袍衫,还是褙子,它们的出现并没有使右衽、左衽服装消失,它们是并存关系,不是替代关系。服装的历史总是如此,一种新的款式出现以后,不会完全代替另一种款式,而是长期互相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