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杨木易教难民儿童写中国毛笔字。
■志愿者与孩子们。
难民儿童对和平的渴望让中国志愿者深受感染
叙利亚难民儿童的教育现状令人忧心
据“共同未来”项目志愿者及工作人员介绍,在孤儿院服务的日子里,接触到的孩子每一个都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和平”二字,正是孩子们最渴望的。
“共同未来”团队联络部负责人赖文鹏介绍,国内有一群学者及学生一直关注战争引起的难民问题。去年9月“共同未来”项目成立之前,也就是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2月期间,中国国际刑法青年学者联盟秘书长刘毅强和调研团队考察4个德国城市、5个土耳其城市以及2个希腊城市,走访当地一些难民营,同NGO、慈善机构、政府等进行座谈交流,完成了一项关于叙利亚难民危机的调研报告。
调研结论显示,欧洲难民处境正在恶化,难民生存条件不断恶化,难民儿童在难民群体中占比较大,他们受教育权利难以保障。
“令人最深刻的是叙利亚儿童令人忧心的教育现状。”赖文鹏介绍。今年年初,“共同未来”团队在考察的其中一家位于土耳其加济安泰普市的孤儿院,有一对小兄弟,哥哥8岁,弟弟3岁。“他们的爸爸在一次武装冲突中去世。到孤儿院的时候,老师都发现,这对小兄弟的举止良好,说着流利的英语。这些都说明他们在叙利亚曾过着优渥的生活。然而,家破之后,他们沦为孤儿,逃难到土耳其,被孤儿院收留。因为身份缘故,他们没有合法的身份,其中哥哥虽然8岁了,仍然无法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像这样的孩子在当地比比皆是。
很多难民儿童创作的画在呼唤和平
很多人问志愿者:“为什么要关注难民儿童?”
去年,刘毅强和调研团队在走访过程中,受一家土耳其的难民救助机构委托,将40幅由叙利亚难民儿童绘制的反映其生活与心理的画作带回国内。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帮助难民孩子,不仅是志愿者所希望的,土耳其接收叙利亚难民儿童的孤儿院工作人员,也希望更多人聆听难民儿童的故事。
与此同时,刘毅强与一群有着相同想法的年轻人,依托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自发地成立了“共同未来”志愿项目,并以“我们与他们的未来”为主题,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了巡回画展。
“也许处于和平国度的我们,觉得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在珍惜现在生活的同时,也要呼吁和平。我们之所以带回叙利亚难民儿童的画作,便是希望以此传播难民儿童的和平信号,唤起中国公众对目前战争冲突中处于迷失边缘的年青一代的关注。”从土耳其结束上一轮服务的志愿者满园如是说。
据介绍,被志愿者带回的叙利亚儿童画作中,有不少作品充满着对和平的呼唤:
“比如,一名叫Hatice的8岁女孩在画作中画了叙利亚的家,她说很怀念以前的生活。因为在叙利亚的时候,妈妈很疼爱她和兄弟姐妹们,什么都给他们买。但到了土耳其,妈妈开始打他们了,因为他们受到邻居抱怨,为此妈妈什么都不给他们买了。为此,她画出了没有战火的叙利亚的房子,纪念那一段平静的生活。”
“还有一名叫LEMAR的小女孩把自己画成了医生。她说:“我画的就是当医生的我。我的梦想是成为医生,当我长大了,就能够救治生命,使那些叙利亚的伤病人员得到康复。”
据了解,举办过好几次的画展都收获不少观众的真诚留言,当中除了有许多支持志愿者到国外帮助难民儿童外,更多是留下鼓励的语言,希望通过下一轮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传达给难民儿童。
发起支教活动
可以怎样帮助叙利亚难民儿童?
为此,“共同未来”项目希望通过拍卖难民儿童的画作、难民画作制作而成的明信片和难民家庭手工艺品,用筹措到的资金支持中国志愿者参与难民儿童支教活动。
9月2日,这场名为“我们与他们的未来”的画展即将巡展至广州。“我们做了一些先期的宣传,没想到在一些广州妈妈群里引起了反响。其中一位家长是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她表示,这些画作是出于难民孩子之手,先不管绘画技巧上是否成熟,但孩子的表达会是最真实的。”
据“共同未来”社群管理负责人樊玉洁介绍:“前期调研显示,难民的最大需要已经不是基本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和庇护场所,而是因为流离失所的时间越来越长所产生的一系列发展问题。“教育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我们相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教育让这些年轻人有了开发自己未来的可能性,难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有保障。”
“我们与他们的未来”画展
2017年9月4日
地点:广州购书中心8楼小样青年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