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美国对华关税之变:动机与时机(美国关税变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9 17:26:0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961    评论:0
导读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粤开证券宏观分析师:方堃 近期美国政府高层吹风考虑调整对华加征的关税,引发市场热议。今年美国国内商品价格和进口价格双双大涨,高通胀对经济的负作用不断显现。美国政府下调对华关税时机是否成熟?动机与顾虑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粤开证券宏观分析师:方堃

近期美国政府高层吹风考虑调整对华加征的关税,引发市场热议。今年美国国内商品价格和进口价格双双大涨,高通胀对经济的负作用不断显现。美国政府下调对华关税时机是否成熟?动机与顾虑几何?未来关税调整具体如何落地?又会对中国造成哪些影响?

一、调降对华关税的动机:抗通胀、促消费、稳供应链三大诉求

1、缓和通胀是最大的动机。调降关税可以通过降低进口消费品零售价格、降低进口中间品价格进而传导至产业链、促进进口商品和国产商品竞争以降低价格三个渠道压制通胀。假设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全部取消,将导致美国平均进口价格下降1.4%,至少带动美国CPI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

2、提振消费。降低进口消费品关税能减轻中低收入消费者的负担,节省消费支出。

3、稳住供应链。降低进口中间产品关税,将缓解制造业企业承担的成本压力,稳住供应链。

二、调降对华关税的时机或已成熟

1、关税程序基本就位,美国第一批中国商品清单加征的关税已于7月6日到期,关税复审程序征求意见期结束,接下来决定关税调整细节。

2、关税豁免比例较低,美国已宣布豁免关税的中国商品占清单内商品进口总额的24%,还有进一步下调关税的空间。

三、调降对华关税仍面临部分阻力

1、中期选举博弈。拜登政府面临经济利益同政治立场的抉择,如果削减关税无法明显缓解通胀,反而可能会拖累民主党候选人中期选举的选情。

2、政府内部分歧。拜登政府内部对如何下调关税仍存在严重分歧。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都反对取消关税。

3、工会组织反对。由24个美国工会组织联合组成的美国劳工咨询委员会(LAC),要求美国USTR延长全部中国进口商品关税。

四、调降关税的情景预测:分批次、暂时性、消费品优先

1、节奏上,调降关税分批次进行。调降不会一次性落地,大概率分批次进行。调整关税的节奏可能还取决于中美对话进展,美方或通过预留政策空间,争取谈判主动权。

2、范围上,调降关税并非全局性。调降关税的商品预计主要是居民消费品、以及对中国依赖度高的中间品。消费品主要集中在第三批和第四批清单。调降关税商品中大概率不会包括钢铁、通信设备。

3、期限上,调降关税会是暂时性质。调降关税并不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的转向。美国推行阵营贸易、替代中国进口是长期趋势。美国或将继续运用非贸易手段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将供应链和进口订单转移到东盟等其他新兴市场。

五、调降关税的两大影响:提振中国出口、利好人民币汇率

1、中国出口:调降对华关税后,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将回升。乐观情形下,假设对华加征关税全部取消、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完全恢复,将拉动中国出口增速2.9个百分点。往后看,下半年我国出口在压力中有望保持较强韧性。

2、人民币汇率:美国调降关税有助于促进中国出口,进而改善经常项目顺差,支持人民币汇率走强。但往后看,海外衰退、美元走强及中美博弈等因素将使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

风险提示:中美博弈摩擦升级;美国两党对立加剧

正文

一、调降对华关税的动机:抗通胀、促消费、稳供应链的诉求

近期美国各界对调整对华进口关税的声音愈加强烈。特朗普时期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大部分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当前美国国内通胀居高不下,对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副作用更加明显。美国政府调降对华进口关税颇为必要,当前具备缓和通胀、提振消费、稳定供应链三大动力加持。

首先,美国调降关税的最大动力来自于通胀压力。抑制通胀是美国政府当前的最优先事项。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称,降低关税等贸易壁垒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抗通胀政策。美国当前进口价格同比最高突破13%,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主要是由于能源燃料、工业品的推动明显,资本品价格相对温和。6月美国CPI同比9.1%,再度刷新四十年以来的新高。受输入性因素推动,美国零售食品和汽油价格环比仍在大幅上涨。

调降关税可以通过三个渠道缓和通胀压力。一是关税降低直接导致进口消费品零售价格下降。二是降低进口中间品和零部件的成本,可以通过产业链传导到下游终端产品。三是间接的替代效应,若进口产品和国产商品高度可替换,取消进口产品关税将加剧与国产商品的竞争,厂商将下调国产商品价格。历史数据回归显示,美国进口价格同比每降低1个百分点,将带动CPI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根据2021年度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份额为14.8%,假设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483亿美元关税全部取消,将导致美国平均进口价格下降1.4%,至少带动CPI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若考虑竞争效应,降低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幅度可能更大。

其次,降低美国居民生活成本,提振消费。近十年来,美国进口消费品金额大约占全部居民商品消费的14%左右。加征关税主要由美国消费者承担,由于低收入群体在贸易商品的支出比例较高,其生活成本受关税冲击程度更大。降低进口关税能减轻消费者负担,节省消费开支,尤其是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研究称,若美国取消全部进口关税,将为每个美国家庭平均节省797美元可支配收入。

再次,降低制造业成本,稳定供应链。美国加征关税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国内制造业。但由于人力成本和附加值低等因素,美国部分制造业如电力设备、光伏设备企业竞争力已积重难返。事与愿违的是,加征关税提高了美国企业进口零部件的成本,加剧了供应链压力,反而加速了企业衰落。特别是今年全球能源危机来袭,能源和电力产品需求激增,而美国国内产能不足,美国电价批发价格大涨,带动电力设备、光伏设备进口量价齐升。为缓解美国国内供应链压力,美国6月宣布调降了进口东盟光伏产品的关税。降低相关进口中间产品关税,有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承担的成本压力,稳住供应链。

二、调降对华关税的时机:窗口期或已出现

美国调降中国商品关税的时机或已成熟。一是关税程序恰逢其时,美国第一批中国商品清单加征的关税已于7月到期;二是关税豁免比例较低,美国仍有直接降低关税的空间。

1、第一批对华进口商品清单的关税已经到期

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税水平大幅提升。特朗普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战略,对中国启动“301调查”并挑起贸易战,在随后的两年内先后发布四份商品清单,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直至2020年1月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国才停止加征关税。目前,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中约2/3被加征关税,美国对进口中国商品平均征收19.3%的关税,而其他地区贸易加权平均关税约为3%。

第一批清单加征关税有效期已届满。根据美国USTR的工作程序,“301调查”下的关税实施有限期为四年,到期前60天内需要启动关税复审程序,根据具体企业和行业的反馈材料,评判关税是否带来收益,USTR才能做出维持或取消关税的决定。2022年5月3日,美国USTR宣布,第一批、第二批清单加征关税分别于今年7月6日、8月23日结束,即日起启动法定复审程序。第一步,公开征求意见,决定哪些商品继续保留关税,如果美国国内产业代表希望保留加征关税,就需要在60天内向USTR提交请求。下一步,USTR将根据反馈意见情况,暂且保留已收到请求的商品关税,并邀请专业人士对该项关税进行评估,包括能否实现“301调查”的目的,以及分析对美国经济和消费者的影响,进而最终决定是否调整关税。

2、前期仅豁免部分商品关税,还有进一步下调空间

拜登政府仅豁免部分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根据2021年度美国进口数据,四批清单商品金额分别为247亿美元、104亿美元、1264亿美元、1051亿美元,较2017年都大幅变化。2022年3月,美国USTR发布对华进口关税豁免清单,包括352项商品免于加征关税,根据2021年度美国进口中国商品金额计价,合计642亿美元,占清单内商品金额的24%。

今年美国多次减免其他国家的进口关税。拜登开始逆转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政策,减免“232调查”下的加征关税。今年2月宣布减免日本进口钢铁关税,3月降低英国进口钢、铝关税,6月豁免东南亚四国的光伏组件关税。这为减免“301调查”下的中国商品关税做好了铺垫。

三、调降对华关税仍面临部分政治阻力

调降关税面临的阻力来自于美国中期选举博弈、政府内部分歧以及工会组织反对。

一是中期选举的政治博弈。拜登上任后采取的对华政策雷声大、雨点小,多次遭到共和党和党内激进派的批评。如今拜登在关税问题上仍左右摇摆,反映出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的背离。若调降关税,可以缓和通胀,改善福利;也可能会被指责对华软弱,受到来自于共和党人的攻击。民主党内部不少人质疑下调关税抗通胀的效果,因为下调对华关税无法解决当前美国通胀最为严重的能源、住房服务问题。如果削减关税无法明显缓解通胀,反而可能会拖累民主党候选人中期选举的选情。民调显示民主党内保留派与取消派的比例仍十分胶着。

二是拜登政府内部的分歧。拜登政府内部对如何下调关税仍存在激烈冲突。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都反对取消关税。贸易代表和农业部保护美国本国的工业和农业利益,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就主张“工人优先”的贸易政策,需要保留关税作为保护就业的战略性工具。6月22日,戴琪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表示,对华关税是一个重要的筹码,贸易谈判代表永远不会放弃筹码。而国家安全顾问作为传统鹰派,倾向于将贸易工具武器化,意图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竞争力。沙利文主张一边降低关税,一边启动新的“301调查”对科技产品加征关税。

三是美国工会组织的反对。虽然美国工会力量不及往昔,但是拜登2020年胜选得益于铁锈带摇摆州的工人选民支持,因而拜登要尽量照顾工会的诉求。美国USTR启动关税复审程序后,已收到400多项要求维持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的请求,其中包括美国劳工咨询委员会(LAC)的请求。LAC由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美国劳联产联(AFL-CIO)等24个美国工会组织组成,他们一致要求美国USTR延长全部中国进口商品关税,防范制造业外流引起失业。

四、调降关税的情景预测:分批次、暂时性、消费品优先

考虑到美国国内经济前景、政治博弈的不确定性,美国调降对华关税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预计或将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分批次调整关税,根据内部流程和中美对话进展相机行事;二是调整范围重点在消费品和中间品;三是调整关税影响偏短期。

1、节奏上,分批次进行,根据内部流程和中美对话进展适时调整

预计调降关税的商品清单将分批次公布。根据USTR的法律流程,301调查下第一批清单的关税有效期已届满,第二批、第三批清单的关税有效期将于今年8月、9月陆续到期。而根据总统的职权,拜登可直接宣布调整关税的决定,但具体实施细则仍不明朗。预计7-8月是关键窗口期,首批清单的关税复审结果有望公布。

调整关税的节奏可能还取决于中美对话进展。今年6月以来,中美高层对话沟通频率明显加快。中方明确要求美方取消全部对华商品关税,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有利于中美两国,有利于整个世界。出于谈判对华策略的考虑,美方大概率不会一次性减免关税,分批次调整,预留好政策空间,以保持谈判主动权。考虑到全球经济风险和供应链问题日益严峻,后续中美双方或将在宏观政策协调进一步沟通,届时美方调整关税的首批结果有望落地。

2、范围上,调降消费品与中间品关税的可能性较高

预计调降关税的商品只局限于个别品类。一类是与美国居民消费紧密联系的,包括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另一类是美国供应链目前对中国依赖度较高的,特别是能源生产相关的设备难以替代,如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设备。

出于政治利益考虑,调降关税清单大概率不会包括钢铁、通信设备。拜登2020大选中依靠摇摆州选民支持最终胜出。今年8月密歇根州、威斯康辛州开展党内初选,为了迎合“铁锈带”选民支持,预计拜登不会取消中国进口钢铁制品关税。此外,美国仍会保留通信等科技产品的进口关税,以求继续打压中国制造竞争力,这是中美博弈长期化的体现。美国仍可能加码产业限制,针对科技产业发动新的301调查。

不同批次清单的商品结构不同。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清单(List 4a)中消费品占比分别为7%、7%、27%、59%。前两批清单以中间品和资本品为主,而第三批、第四批清单商品中消费品规模大,占比也高。如果拜登优先调降消费品关税,以2021年进口中国商品金额计算,四份清单分别包含17.8亿、0.7亿、335亿、617亿美元消费品,对应调降关税合计136亿美元。

3、期限上,暂时下调,美国推行阵营贸易或为长期趋势

美国部分调降对华进口关税,并非贸易政策的转向。美国即便下调部分中国商品关税,影响的期限将偏短期。长期来看,美国带动西方盟友泛化国家安全,可能施加更多的非关税壁垒,通过特殊贸易协定,降低对中国进口的依赖。今年5月,拜登政府提出“印太经济框架”,这并非传统自贸协定,实质上是基于意识形态和盟友关系开展的阵营贸易(friend shoring),将阻碍自然形成的区域分工,制约比较优势的发挥,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

五、调降关税的两大影响:提振中国出口、利好人民币汇率

1、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取消全部关税或将拉动中国出口同比2.9个百分点

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占美国进口的份额大幅下降。根据美国普查局贸易数据,2018年由于加征关税前的赶出口效应,中国占美国全部进口的份额高达21.2%。而2019年贸易战严重冲击中国出口,美国从中国进口份额降至18.0%。疫情爆发后,中国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小幅反弹后再度回落,2021年度中国在美国进口市场份额为17.8%。

调降对华关税后,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有望回升。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拉动中国对美出口增长5.6%,增量占2021年度中国出口总额的0.8%。预计美国调降关税是暂时性的,在窗口期内国内出口商将出现赶订单集中出口。乐观情形下,假设对华加征关税全部取消、中国在美国进口的份额恢复到2018年的高位,即份额提升3.4个百分点,这将拉动美对华进口增长19%,拉动中国出口增速2.9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此估算并未考虑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影响,而国际贸易影响因素众多,中国产品市场份额和美国需求恢复情况变数较大,估算可能偏高。

往后看,下半年我国出口面临两大压力。一是欧美衰退预期升温使得外需放缓;二是东盟等地区生产复苏对外贸订单产生竞争压力。但预计出口增速仍保持较强韧性。一是中美关税部分下调,提振对美出口;二是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出口保持高增长;三是东盟制造业景气度高,尽管在最终产品存在竞争,但对中国的中间品需求将随之增加。

2、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出口提振汇率,但下半年汇率波动或加大

美国调降关税有助于促进中国出口,进而改善经常项目顺差,支持人民币汇率走强。今年,中美经济周期和货币周期的错位,人民币汇率走势逐渐独立于美元指数。4月国内经济受疫情冲击,出口增速降至个位数,美元指数攀升同人民币快速贬值相伴随。但6月以来,出口韧性超预期是支持经济和汇率的重要因素。尽管美元指数持续攀升,并创出2000年以来的新高,但人民币汇率则保持低波动。

往后看,海外衰退、美元走强及中美博弈将使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一是当前海外衰退预期发酵,国内经济面临共振下行的风险。二是美联储紧缩和避险需求都支持美元强势,人民币汇率也将承压。三是下半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中美在非关税领域的博弈可能增多,风险事件将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

本文源自金融界

 
关键词: 进口关税怎么算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0608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