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大家走进中国革命青年的导师——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原名任培国的故居。
大家是否了解任弼时?他做出过哪些贡献呢?听我娓娓道来……
任弼时作为“五大书记”之一,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与周恩来、朱德负责军事,而刘少奇与任弼时就负责土地改革工作。
另外,任弼时还在另一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就是统一战线。
195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名誉主席任弼时,为人民操劳,积劳成疾,在北京因病逝世。
让我们走进伟人故居,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南唐家桥新屋里。
南距长沙,北通岳阳,交通十分便利。任氏祖居白沙河西面的冷水井,后迁至此,故弼时故居又称“任家新屋里”。
故居建于清末,面向西偏北,为三间三进两偏屋的南方农村建筑,共有房屋 31间,占地面积 1204平方米。西、南两侧与民房紧连,北、西两侧有土坯围墙,围墙内,大门前有半圆形池塘。
任弼时故居,为青瓦顶三合土地面,墙壁下部用青砖,上部为土坯。
中、上进 4间正房和偏屋窗户采用回纹窗格和透雕人物、花鸟图案。堂屋北边为任弼时一家生活的6间用房,其中任弼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住房复原陈列着他使用过的床、茶桌和课桌。
任弼时故居,南边原邻居住房现辟为陈列室,陈列任弼时生平事迹展览。
现故居内保存和陈列有任弼时生前使用过的珍贵文物146件。1958年设专人管理故居。现由任弼时故居管理处管理。
任弼时 (1904~1950) 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书记。
1904年 4月30日诞生于此,至1915年赴长沙读书,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任弼时雕像
任弼时纪念馆
任弼时故居入口
任弼时故居模型
任弼时同志从1904年出生到1920年离家求学,在故居度过了整整16年,他的青少年时代受到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等当地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思想的熏陶,故居成为任弼时同志立志救国救民思想启蒙的摇篮。
五大书记集体办公
五大书记集体办公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后,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同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9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1931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3月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苏区中央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1933年任中共湘赣边区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领导湘赣边区的革命斗争。
1934年7月,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会主席,率部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川黔分局书记,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政治委员。
1935年,率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进行长征。1936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朱德、贺龙等一起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率部到达陕北后,与中央红军会师,并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
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毛泽东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
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