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宋)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由于范仲淹,曾在寺庙里挂单读书,故把朝廷称为“庙堂”,不足为奇。
“庙”是祭祀场所。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佛教的殿堂楼宇。现有文字记载,佛教传入中国汉地,不到二千年时间。从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托梦,派出使臣西天取经,迎取古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到中国传经布道。(这只是传說,并非史实)。认为这是中国陆路汉传佛教之路。汉明帝敕令,公元68年,在洛阳城东,按照当時天竺“僧伽蓝摩”(梵文就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建造第一座僧院,东汉王朝称为“寺”,因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运来的,故命名“白马寺”。這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白马寺”来历。
史料记载,三国时东吴孙权,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天竺高僧“康僧会”在吴都建邺(今南京)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吴国君孙权召试灵验,为之建初寺,此为南京佛寺之始。相比较,南京佛教传入稍晚,是陆路佛教传播,还是海上佛教传入?如果从三国时期的地域分析,那时的长江入海口离南京不太远,应在杨州和镇江一片(京口瓜洲),属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金陵,南朝佛教鼎盛,南齐造寺2015所;萧梁造寺2846所。唐宋元朝代,南京名剎:牛首山祖堂寺;清凉山法眼宗大道场;蒋山太平兴国寺;元文宗藩邸大天界寺。⋯历经“候景之乱”,重创华夏文明,江南浩劫,江左文华尽毁。
(晚唐)诗人杜牧无限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金陵),大兴土木,广建佛寺。三大剎:灵谷寺、天界寺、报恩寺。还有五座次大剎:栖霞寺、鸡鸣寺、静海寺、能仁寺、弘觉寺。并称“金陵八大剎”。
古海州的寺庙,目前遗存或留下名字:(1)龙洞庵(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晚于海州地名20多年)。(2)百子庵(今改准提寺),碧霞宫(始建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今称碧霞寺)。(3)紫竹庵(紫竹林,始建南唐年间,公元960-975年,深山古寺,因庵内多紫竹得其名)。
(4)观音庵(改为古佛庵)。(5)圆林寺、(6)神州庵、(7)天后宫、(8)真武庙、(9)文昌祠、(10)社稷坛、(11)城隍廟、(12)蒲神庙、(13)文庙。(14)東海庙(東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孔望山西南角山坡上,中国最早道教庙宇,残碑现存囯家博物馆)。(15)海清寺、(16)三元宫、(17)法起寺、(18)洪门寺、(19)娘娘庙⋯。
还有许多名剎古寺,人们还没来得及传承记忆,就消失在沧殇岁月里。
近读《南京佛寺叙录》封野(著),南京六朝古都(金陵),有许多寺院和庙宇的名字,与古海州寺庙的名字相同或相似。佛法无边,丛林相通。如:(1)南京“三元宫”(旧南京瓦厂街86号)。(2)“观音寺”,在旧江浦县治前.本名“观音庵”。(3)紫竹禅林(今秦淮区剪子巷);紫竹林(旧南京跑马巷4号)。(4)天妃宫观音寺,原名“龙江天妃庙“,(今建宁路284号,狮子山西侧)。(5)准提庵,历经多地,旧南京西华门;城南猫鱼市;文思巷;长乐路;五福街;菱角市。⋯(6)还有:园林庵(旧都城南门外小丹阳)。百子庵(旧江浦柏子山)。天后宫,(旧南市清江乡)。文昌阁,(旧江埔)。⋯举不胜举。
前些日子,老师从江南来,我冒小雨陪同参观孔望山佛教文化遗迹,邀专家现场讲解。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被誉为“国宝”,現存105个佛教人物造像。比甘肃敦煌石窟还早二百多年。
孔望山摩崖石刻的旁边,一尊石象,重約200吨,一整体花岗岩石料,圆雕技艺,精美绝伦,传神逼真。象,也是古印度佛教的一个象征。石象,给人猜想,仿佛外来之物。
《佛教之初输入》梁启超(著):认为“佛教之来非由陆路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
古海州,一直有“九庵十八庙”的說法,并非就是9座庵,18所庙,而是形象表述古海州有众多寺庙,香火鼎盛。古海州境内最早的佛教寺院“法起寺”,始建于东汉,大约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古海州就有西域僧人布教。
古海州的“法起寺”,曾经辉煌一时,是中国早期寺院之一,有“淮海第一丛林”之誉。于1938年毁于日本飞机轰炸。废墟原址,在今天的宿城水库水底。2006年8月,在海上云台山,异地重建,依据资料和参照汉代建筑,占地约150亩。(被日机炸毁的还有花果山三元宫、孔雀沟的洪门寺。)
1981年7月,在北京举办“孔望山佛教石刻”研讨会,老佛爷赵朴初观看“孔望山摩崖造像”石刻拓片,挥毫题诗:“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馬来”。意义:石刻造像的来源,古海州地区佛教传入很早。古海州的佛教由南海而来,在古代海州沿海的口岸登陆,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