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中华文化的瑰宝,屹立千年的奇迹,这就是少林寺!(少林寺是世界文化遗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9 20:44:04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933    评论:0
导读

VISUAL SHAOLIN TEMPLE视 觉 少 林 寺 少 林 寺 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是屹立千年的奇迹 它也是海内外无数武迷 心之所向的圣地 这里的人们,身怀绝技 它游离于尘世之外 让每一个瞬间的影像故事 都饱含禅意走 进 少



VISUAL SHAOLIN TEMPLE

视 觉 少 林 寺


少 林 寺

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是屹立千年的奇迹

它也是海内外无数武迷

心之所向的圣地

这里的人们,身怀绝技

它游离于尘世之外

让每一个瞬间的影像故事

都饱含禅意


走 进 少 林

嵩山之侧 ,丛林之间



少林寺,中华文化的奇迹之一,人类文明共有的历史瑰宝。

这座寺庙,是屹立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传奇

2016年6月,王瑶第一次带着相机,走进了神往已久少林寺。



前前后后,王瑶总共有6次赴少林

约翰 · 伯格说,“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只有观看才能使我们确定自己的位置。”

在少林的期间,她既是“旁观者”,又是“局中人”。既要客观清醒,又要投入融进,与过程同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视觉观察,王瑶从法事活动僧人生活与世俗社会少林武功禅意少林四个方面,进行影像呈现,讲述当代的少林故事。

她说:

“拍摄少林寺,是我的夙愿”


第一部分 : 法事活动

用镜头呈现当下的少林

她见过凌晨时众僧行色匆匆

4点的钟鼓声令人有些茫然

也见过法会上为了一睹百岁高僧

偌大的少林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


钟鼓声后,一个僧人敲击着木板,游走在寺院中。大雄宝殿的一角,烛光摇曳。有人在烛火旁诵经,也有人借着窗外一丝亮光读经书。

被问及是否厌倦看似枯燥的早课、晚课,年轻的僧人笑着摇头说,这是修行。

这便是少林寺的真实日常。




若是赶上法会,寺内寺外则是一派忙碌。

适逢传戒大会,世界各地的高僧接踵来访。僧人列队相迎,游人则举着相机,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争睹高僧真容。

一时间,偌大一个少林寺,被挤得水泄不通。


◆ 视 觉 叙 事 ◆

从叩问到迷茫期待,再到意有所得

这三张先后拍出的照片

构成了一组有逻辑顺序的

视觉叙事影像

第一张照片,是一张饱经风霜、阅尽沧桑的脸。

每一条皱纹,都是岁月碾出的印迹

老僧此时仿佛是在叩问,也仿佛是在聆听。

第二张照片,是老僧旁的另一位僧人。

他双手合十,眉头微锁,似有所思。

第三张照片,是一个诵经的特写。

僧人的站立处很暗,嘴上却泛着微弱的光。


第二部分 : 僧人与世俗

“几乎每个僧人怀中都有手机”

在这个尘世之外

他们与世俗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面对无处不在的声色之扰

需要有着不动的定力

接踵而至的香客,攀窗窥视的孩童,每天都有无数尘世喧嚣,与他们的从容擦身而过。



僧人的生活是淡泊、甚至是枯寂的。他们偶尔也打打篮球和羽毛球,或者去爬爬山。

清苦的斋饭少油寡盐。法事活动期间,往往半夜就要开始烧火做饭,斋堂的小师傅有时伏在桌上就睡着了。

无论是在室内“坐香”、“走香”,还是在绝壁之上、冰雪之中参禅,只有真正能够克服诸多诱惑的人,才能达到上乘境界



第三部分 : 少林武功

“天下武功出少林”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少林功夫都是日复一日练出来的

铁砂掌、罗汉顶、倒挂金钩

听说即便一个看门僧也身怀绝技


少林寺,确实是个卧虎藏龙之地。

虽没有影视作品和小说里那般刀枪不入,但那一身千锤百炼的精深功夫,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练武的过程既辛苦又枯燥。

千百次的指插沙堆、掌击沙袋,才能练就出手劈青砖的“铁砂掌”。“三年贴壁”,说的是在嵌在墙上的木桩上睡觉。

没有铁杠,就在不平坦的树枝上倒挂金钩。因为下雨而松动的木桩,站上去有些摇晃,他们却照样腾挪行走,在上面打得风生水起。

少林寺里,还有来自印度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外国人在此习武。享誉海内外的少林功夫,吸引了无数人慕名而来。


刚柔并济、虚实并兼、禅武合一。各式各样的武功和拳法中,迸发出无尽的生命力,偏偏习武之人还有着一股泰然处之的定力和气度。

武术达到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自身。准确的说,它不仅是武术,还是一种艺术。



第四部分 : 禅意少林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坐亦禅、行亦禅、立亦禅

人亦禅、景亦禅,身在尘缘亦有禅

木鱼声中,烛光摇曳

僧人能否保持内心毫无涟漪?

大殿上烛光摇曳,僧人们添香增火,敲打着木鱼。

一尊来自尼泊尔的玉佛静静地立着,神态安详。



少林寺的各个角落,都有千丝万缕的禅意

它是僧人脚步后方的一片落叶,是手持佛珠的背影,是雨天门洞里微微撩起后襟时,衣料褶皱的痕迹。



行亦禅”最好的呈现,是在寺庙院墙一侧拍下的。

一行三人的影子投映在墙上,释永信方丈持佛珠前行,一僧人持方丈宝杖跟随,另一人随后。晨光下,菩提的树影与三人的影子摇曳相伴。



还有一张照片,槛外人形态各异,槛内僧人双手持于胸前,若有所思,仰望前方。

最能体现禅意的,就存在于这些影像中的差异

视 觉 叙 事

行亦禅,立亦禅

第一张照片,僧人立于门内。

他在看着门外沉思。

第二张照片,僧人立于殿前。

他在看着落叶沉思。

第三张照片,僧人立于院内。

他背持念珠,目视绿植,也在沉思。

第四张照片,僧人立于廊外。

从影像中腿的局部,看不出来他在看什么。

他是沉思,未沉思,还是无沉思?


王瑶与《视觉少林寺》

“照片保存了转瞬即逝的感动”

什么是视觉纪事?

视觉纪事,就是通过影像的视觉感受讲述故事。

《视觉少林寺》中,“禅武合一”的格调和无处不在的禅意,都自然而然的溢出影像之外。

王瑶在进行视觉观察时,主要做了4件事:观看、采访、感悟、思考

观看的过程,也是感悟和思考的过程,将自己融进画面当中,从物象中发现意象,体会境界。

而她6访少林,还多次采访武术教头、分院主持和一般僧人,以深化对僧人的印象,更准确的去呈现影像。



早课中的佛光烛影、诵经叩首,逻辑性地呈现了特定的物象。

殿前拜榻留下的跪痕,也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时空感。

她走进拍摄主体的主观状态中,捕捉下物象的特定性瞬间,用多样的叙事手法,将他们以故事性的画面呈现出来。

在《视觉少林寺》的前言中,王瑶写道:“整个专题纪事的尾声有这样一幅具有禅意的影像:僧人开门,光透门而入。”

按动快门时,她想起了加拿大摇滚明星莱昂纳德·科恩的一句话: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 人 物 简 介 ◆

王瑶

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

曾任第八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

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荷赛”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

曾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巴西等国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台湾红馆举办“粉墨人生”个人摄影作品展;

出版《中国故事》、《后911》、《看不见的京剧》、《当代中国》系列、《家园》系列等个人摄影作品集;出版“王瑶谈摄影”系列(《瞬间的触觉》、《捕捉意象》、《视觉少林寺》)等摄影理论专著;主编《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978—2008)》等。


◆ 出 版 系 列

本期推荐 |《视觉少林寺》

“王瑶谈摄影” 系列

《瞬间的触觉》、《捕捉意象》、《视觉少林寺》

◆ 拓 展 链 接

王瑶|她5岁开始学摄影,11岁时全国第一,30岁便拿下荷赛金奖!

. . .

本期作者 - 王 瑶

编辑整合 - Kelly

* 图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

未经授权,严禁擅用

. . .

第二届全球华人旅拍大赛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关键词: 少林寺图片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0813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