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揭秘“面包之乡”:诞生了4600个富豪,背后都跟这位退伍军人有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9 21:50:13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917    评论:0
导读

江西有座小县城资溪,只有13万人,但是有5万人参与了面包行业。这5万人把资溪面包带到了上千个城市,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还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俄罗斯,到东南亚。 在这5万人当中,有人统计过,其中就有4600个百万富豪,还有20多个亿万富豪。而且

江西有座小县城资溪,只有13万人,但是有5万人参与了面包行业。这5万人把资溪面包带到了上千个城市,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还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俄罗斯,到东南亚。

在这5万人当中,有人统计过,其中就有4600个百万富豪,还有20多个亿万富豪。而且,从资溪走出来的面包品牌,鲍师傅、泸溪河、詹记等,曾被资本追着投钱,他们的门店一开业,排队如长龙,黄牛伺机而动。

这是今天资溪的盛况,可在几十年前,资溪山高林密,在深山老林里有一众造纸厂、印刷厂,污染了环境,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提高。

如今的资溪,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背后,跟退役军人张协旺有关。

一、

张协旺是资溪土生土长的农民,家在深山,与外界联系不方便。

贫穷和饥饿贯穿了张协旺的整个童年、青年,等到他年岁稍长,符合了征兵入伍的要求,张协旺从家乡走了出去,到了福建的消防大队当一名战士。

因为表现好,张协旺在消防大队的第三年当上了给养员,负责给战友们采购物资,制作食物。

那会儿消防大队每隔一周或者10天,就要进一批面包,张协旺是负责这个的,他发现这里面有商机。做面包,投资小,现金回流快,唯一缺的是启动资金和做面包的技艺。

张协旺还在服役,他就算发现了商机,那也抽不开身去尝试,直到退役前的两个月,机会来了。

在退役之前的两个月,有个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期,只要退役军人有要求,有想法,大队就会想办法送去学习。张协旺找到大队长,说了自己想要做面包的想法,大队长一听觉得不错,亲自带着张协旺去鹭岛面包店,找老板谈。

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面包老板从一开始就拒绝,但大队长的软磨硬泡,还有张协旺对面包技术的渴望,面包师傅才勉强答应下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张协旺每天都泡在面包房里,争取在退役前把师傅的技艺都学到手。

张协旺学成之后,面包师傅对他说:“我的面包技艺不准外传。”张协旺一口就答应下来,可是很快他就违背了这个承诺。

张协旺掌握了制作面包的方法后,在同乡战友之间传开了,洪涛找来,想要寻求合作。张协旺看到洪涛,心里打起了嘀咕:合作,那就不是要把面包技艺交给他了?

洪涛看张协旺在两难之际,直接提出了要求:两人合资,每人出6500元,虽然赚得少,但是风险成本降低了。

还未开始创业的张协旺,也知道这条路的凶险,在风险和承诺之间,张协旺不惜违背了对师傅的承诺,与洪涛合作,借来6500元在江西鹰潭开了第一家面包店“鹭江”,与师傅的“鹭岛”只有一字之差。

开店容易,招揽生意难。张协旺第一次开店就摔了个大跟头,面包店有时候连续几天都没有客人上门,每天一睁眼就全是支出。在连续亏损下,洪涛顶不住了,拿回6500元退出,张协旺继续坚守,几个月后,张协旺关闭了鹭江面包店。

第一次就失败,张协旺并未放弃面包。面包与理想,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东西,对于张协旺而言,面包就是他的理想。而他反思了失败的原因后,决定离开资溪,去其他地方闯一闯。

二、

张协旺先后到了吉安赣州,这段漂泊的旅程,他没有闲着,而是进入一些面包店,学习面包技艺,随后又来到了南京,在这座大城市里,张协旺学到的东西更多。

几年后,张协旺就精进了自己的面包技术,并且还学会了管理和运营,时机成熟后,张协旺拿着多年打工攒下来的钱,在南京开了第二家面包店。

蓄势待发的张协旺,这一次的门店开展,没有像上一次那般匆匆关门。他的生意很红火,产品花样百出,一下子就征服了南京城的味蕾,很快就掘到了第一桶金。

张协旺在外边做出了些成绩,腰包里跨着些钱回到了资溪,乡亲们看他通过做面包致富,纷纷来找他学习如何做面包。

此时的张协旺不再抱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凡是有人来求学,他是来者不拒,定让徒弟学会做面包。

靠着做面包起家的企业家有很多,东北的桃李面包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桃李面包是重资产,有生产基地,也有运输团队,而张协旺的做法是,教会乡人,让乡人自己出去闯荡,自己开店当老板。

看着徒弟们越来越多,张协旺在1994年成立了协旺食品,给那些有想法开店的徒弟们,提供制作面包所需要的原材料。

张协旺打通了开店、技术、材料之间的连接后,那么乡人的启动资金怎么办?张协旺不是守着金山银山过一辈子的人,凡是资溪人有难,他定会帮助。

据说泸溪河的创始人黄进,在首次创业失败后,到了张协旺这里学做面包,张协旺知道他有困难,直接把一张银行卡给了黄进。

自己人不帮自己人,谁还会帮忙呢?这就是资溪面包有名的“传帮带”。有了这层乡土关系,张协旺成为了“面包司令”,他的产业也越做越大。

张协旺开了一个好头,培养了很多面包师,为了加紧资溪面包的联系,在2001年,张协旺带头成立了资溪面包行业协会,等到了2004年,还搞了资溪面包网络,只要资溪人有难,需要帮助,在网站上总能找到最近最快的同乡人。

三、

资溪面包店还有一个特点,凡是老乡,没钱吃饭,没地方住,只要走进门店,乡音对得上,吃饭问题、住宿问题,都会给你安排得妥当。

“资溪帮”的这种“传帮带”,一直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但是,光靠张协旺传给乡人的面包工艺,大家做出来的产品都是千篇一律,根本就跑不出“网红面包店”。徒弟们想要发展壮大,源头还是得靠自己。

鲍师傅的鲍才胜,年纪轻轻就辍学跟父母一起做面包,他在河南读书的时候,就有想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面包店,但很快就背负上了百万债务。

负债而不认债,即使有通天法术实现咸鱼翻身,日后也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年轻的鲍才胜揽下这些债务,然后去跟张协旺学做面包,张协旺也经历帮他,经过了差不多10年的努力,张协旺终于清还了债务,在2004年到了北京的传媒大学旁开了第一家鲍师傅。

此时的鲍才胜,技艺有所长进,心思也放在生意上,他一直钻研,学生们喜欢什么样的面包呢?通过调查,发现宝岛上有一家只卖一种产品的面包店,生意很火爆,这说明单一产品可以引爆市场。

于是在2006年,鲍师傅推出了“肉松小贝”,瞬间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而鲍师傅靠着这款产品,积累了第一桶金,在全国各地开启了百家店。

除了自己钻研出新品,张协旺的徒弟有一些会根据家乡特色,去做二次创新。像詹记的詹振华,泸溪河的黄进,他们来自江西鹰潭,而鹰潭又是著名的桃酥之乡,据说是明朝夏言的后代把桃酥技艺,从宫廷带到了鹰潭。

这两人也是张协旺的徒弟,他们把师傅传授的面包技艺,结合了桃酥的制作工艺,二次创新出入口即化的“新桃酥”,据说,泸溪河的招牌桃酥,每一秒钟就可以卖出1斤。

当这些面包店随着时代的变化,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挖掘,他们的面包成为了网红面包,面包店成为了网红面包店,每次新店开业,定会出现大排场龙的景象。在市场一片光明的前提下,各路资本也追着给他们送钱。这些,是张协旺当初没有想到的。

不过,张协旺对于资溪,也算是出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他给资溪人带来的面包,而这些面包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路径。2007年,资溪县的一个村有30多户人,年收入都在30万以上,甚至也有户人家达到了400万。

数据是会涨的,7年后,整个资溪就有4600多个百万富翁,160个千万富翁,20多个亿万富翁。

2009年,张协旺获得了“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的称号。他,值得这份荣耀。如果没有他,资溪这个13万人的小县,不可能那么快迈入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出现了几千个富翁。

不知道张协旺在教授徒弟时,会不会想起师傅的那句话。若是想起,看到乡人如今的这番成就,张协旺也算是好心办了件好事。

 
关键词: 詹记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0885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