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对于创作者而言,是快乐还是痛苦更好?(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推荐理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30 11:12:27    作者:life    浏览次数:508    评论:0
导读

说起三毛,大家总是想起她浪漫的《撒哈拉的故事》,想起她关于“天上掉落一粒沙,从此形成撒哈拉”的爱情相思。 与荷西的锥心死别后,她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文风突然坠入阴冷,与以往她的作品差别迥异,那么,就让我们从这本书说起吧。三毛在《不死鸟》里

说起三毛,大家总是想起她浪漫的《撒哈拉的故事》,想起她关于“天上掉落一粒沙,从此形成撒哈拉”的爱情相思。

荷西的锥心死别后,她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文风突然坠入阴冷,与以往她的作品差别迥异,那么,就让我们从这本书说起吧。

三毛在《不死鸟》里曾这样对父母表达过她对于荷西离世的伤心厌世: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她的父亲这样回复三毛:你讲这样无情的话,便是叫爸爸生活在地狱里。如果你敢做出这样毁灭自己生命的事情,那么你便是我的仇人。因为是你,杀死了我最最心爱的女儿。

同样伤感阴郁的氛围也出现在《归》中,在荷西死后,三毛陷入了巨大的悲恸之中,久久无法走出,她甚至对于没有留下打捞荷西尸体的男人地址而耿耿于怀,她想要亲自送上一条金链,跪下谢他。

“夜里常常惊醒,不知身在何处,等到想清楚是躲在黑暗里,完全孤独的一个人,而荷西是死了,明明是自己下葬他的,实在是死了,我的心便狂跳起来,跳得好似也将死去一般的荒乱。”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我们可以窥见三毛敏感内心深处对于荷西离世的不情愿、不承认、不得不接受与不快乐。

那个浪漫自由的三毛一下子就死去了,那个会在沙漠里堆里对着远行人大喊挥手告别的三毛走远了,那个会把巫医趣事记录下来的有趣灵魂一下子就枯萎了。

我们好像看到了她徜徉过的海洋在枯萎,她瞭望过的星空在黯淡。

“痛苦创造艺术 ”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贡献出了非常多精彩的异域故事。甚至她与荷西在异乡结婚的过程都被记录成了一篇简短但甜蜜的《结婚记》,仿佛婚姻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小开篇。

荷西给三毛写信道:要留住你在我的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吗?

在三毛的文字里,对于这段婚姻进行与否,也只是将信塞在裤口袋里,到街上去散步一晚回来后就决定了。她和荷西走路去进行的简单登记,再走回家,没有办婚礼,也没有隆重的仪式。

连荷西都对三毛说,“你也许是第一个走路结婚的新娘”。通过这些文字,我们是可以想象到三毛在和荷西结婚之初,其实并没有太多对于家庭和婚姻的期待。

可话又说回来,也许正是因为三毛与荷西的结合,激发了三毛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爱情异乡故事。

但在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完全没有《撒哈的故事》里那些风情万种的人物、没有那些魅力四射的故事,只剩下对于爱人离世的哀伤,以及自我在拯救与堕落中的无尽徘徊。

三毛与荷西

有人说“痛苦创造艺术”,三毛在《背影》中深入地挖掘了自己的内心,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血肉关系与感情联系描写得极其细致。

这种向内独白式的感情描写,以及其背后产生的人类共鸣与艺术价值,是那些野趣流水般的旅途故事所达不成的高度。

荷西离世后,三毛总是在清晨的墓园里痴痴地坐到黄昏,在她的描述里,她的孤寂与难过需要一直“坐到幽暗的夜慢慢地给四周带来了死亡的阴影”。

三毛的父母远走异国来到她的身边陪伴她,要去墓园里看望荷西。她只是漠漠然的,不知道悲伤到了一个极点的时候,人是不是就只剩下了冷漠和麻木。

三毛的父亲与母亲,在那样的高的年纪,外出找了好久,才在一条小巷子里买到了花,要带去看望荷西的。在三毛的文字回忆中,两位老人那几日陪在三毛身边,其实也是在不眠不食中受着苦难。

在这样的痛苦中,三毛不明白为什么荷西突然不见了,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父母竟然在那儿拿着一束花去上一座谁的坟,千山万水地来相聚,而这个梦是在一条通向死亡的路上猝然结束。

在处理荷西去世后的相关事宜的过程中,三毛的父母想要帮她,埋怨自己因为语言不通难以帮上忙。三毛因此更加担心、内疚,甚至不敢讲她不打算请工人了要自己去做坟的事情。

在路上三毛开着车子,遇见了她前去买菜的母亲。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一个弄不清街道的妇人,为了不麻烦丧夫悲伤的女儿,一个人拎着大袋子去寻找菜市场。

三毛看到母亲这个样子,自责得恨不能自己死去。悲痛又加了一层,自责更是促使三毛感悟道:

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完完全全将父母忘了。被自私的哀伤弄得死去活来,竟不知父母还在身边,竟忘了他们也痛。

这种悲痛是可以透过纸张传染道读者心中的,三毛这么描写母亲离去的背影:

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地上了……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破碎的心……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痛苦,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

我想,因为这一次突如其来的事故,使得三毛的内质开始升华,表现为她的文字更多地挖掘出了内心深处的弱点以及人性的残缺。

通过这篇《背影》里,我想到了朱自清的同名《背影》,父母的爱总是在子女最脆弱的时刻显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三毛的这种自责与难过,也迫使着阅读着文字的大家开始思考自己对父母的态度。

在我看来,三毛并不是像其他学者说的那般,文风阴冷得像极速坠入深渊,而是在血泪和悲痛中,仍在发觉着丝丝的温暖和善良,哪怕这些暖是建立在自我的哀伤当中,但是也许正是因为痛苦,才催生出了最高洁的花朵,诞生了更加无与伦比的艺术。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让读者直面着人类最终极的话题——死亡,思考者明白了离别的沉重,当下的珍贵。

如果将三毛的一生比作一部文学史书,那么这一阶段的她可以比对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反思文学”,在伤痛中归纳总结自己的人生。但从这一点来看,结合“痛苦创造艺术”的思考,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悲痛的人生对于三毛的创造来说,使之更为深刻了。

三毛

创作者需要因此去受苦吗?

在讨论这个论点以前,我们依然需要正视一下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的艺术价值。

王小波的外甥非常热爱摇滚,在劝解外甥放弃追逐摇滚的过程中,他曾经这么解释过 “痛苦是灵感的源泉”这句话: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那么在行走旅途的过程中,记录者一切外乡异国故事的三毛时痛苦的吗?

在《娃娃新娘》这一篇中,三毛讲述了一个十岁小女孩——姑卡的结婚故事。在撒哈拉威的风俗中,聘礼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而在婚娶的过程中,作为新娘,需要对丈夫哭喊打闹,因为在风俗里,结婚不挣扎,事后是要被人嘲笑的。甚至就连入洞房,都要用暴力去夺走贞操才显得有趣。

三毛显然不喜欢这样的结婚方式,在她看来,当一位新郎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婚房,他周围的朋友居然开始欢呼,声音里是说不清的暧昧,这样的行为是公然的暴力,让她感到痛苦、愤怒和失望。

三毛

这篇描述撒哈拉威结婚风俗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了《撒哈拉的故事》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文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并不是三毛本人正在亲身经历着生活的痛苦,她属于洞见者与旁观者,是痛苦经历的记录者,虽然身处其中也带给她带去了心灵的苦楚与无奈,但之于她本人的生活,并没有经历着什么切切实实的灾难。

换句话来说,三毛丧夫的痛苦不是她能选择的,但撒哈拉的经历却是她可以选择的。而作为创造者,三毛在自身的苦难中写出了更有深度的文字,但不代表着创作者只有在自己艰难的情景下才能诞生出更绝妙的艺术。

撒哈拉系列固然深度不如后期“悲痛文学”,但是其风情万种的异域故事对于读者,也是一块珍宝。拥有不同生活经历的读者看待不同的文学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洞见与解析。

当一位创作者自觉创作不出更优良的作品时,难道只能怪自己不够痛苦吗?这太荒谬了。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荷西没有逝去,三毛未必不会创作出比撒哈拉系列更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也许不会像三毛因为荷西的死而诞生的“悲痛文学”那般拷问人生的意义,但也许会比撒哈拉系列更加吸引人。

三毛与荷西

不需刻意寻找灵感

三毛在《谈心》中也写道: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对于不同的创作者、不同人的性格,意味着不同的灵感来源。通过三毛一生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知道,快乐造就了前半段的她,而苦痛同样滋养着她人生后半程的路途。

若一位创作者能够掌握好苦难,它必将成为自身创作永恒的灵感源泉;可若是纵容痛苦侵袭自身,也会临来被反噬的一天。

尼采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许多伟大的创作者固然在磨难中创作了许多人类文学艺术史上的瑰宝,但这些经历并非是他们主动的选择。而若是强行追求痛苦,难免落得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境地之中。

而我们亦要明白,快乐与从容同样可以成为灵感取之不尽的源泉,快乐与痛苦这对双生花本就是不分敌我,不分高下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互相转换的存在。

纪伯伦在《欢乐与悲哀》中就曾道:你的欢乐,就是你失去面具的悲哀 ,连你那涌溢欢乐的井泉,也常是充满了你的眼泪。 由此我们结合三毛一生的经历,可见,不应对痛苦与快乐的区分过于执着。

三毛在《云是青山月在天》中提到:最是怕提笔,笔下一斟酌,什么大道理都有了伏笔,什么也都成了放在格子里的东西。

我想,三毛的一生若是一部史书,无论是《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悲哀还是《撒哈拉的故事》的明媚,其中归纳出来的方法论便是:不要让悲伤或是快乐,成为格子里的东西

这也是所有创作者应该谨记的道理。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1135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