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女是魔”这段剧情,誉缤来做一个更详细的解读。
首先,这段剧情是电视剧改编后增加的,原著中没有此段情节。
李志江说:“美女是魔。老和尚经也白念了,还不如我呢。”
(一位饱读经书的老和尚说“美女是魔”,李志江觉得和尚对美女的见解不如自己,才缘起了和丁元英的这段对话。)
我们首先就应该看看老和尚为什么会说“美女是魔”。《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章------佛祖告诉持世菩萨说:“那你去维摩诘那里探望病情吧?”
持世回禀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啊。为什么呢?回忆往昔的时候,我曾在静室中修定。
这时魔王波旬带领着他的一万三千天女来了,那模样就象天帝释出巡,还有鼓乐弦相伴。
到我的静室中,摩王波旬同他的属众俯身以头面触我的足背行礼,恭敬地舍掌问讯,然后在一边站立。
我还以为是帝释天来了呢,便对他说:善来侨尸迦,虽说你有福德,理当有这样的享受,但也不应这样尽情讲排场啊。
你应当仔细思索,了解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求是无常而逝的,从而从根本上追求善德。对于色身、寿命、钱财,应从真正使之坚实不朽的方向修习佛法。
魔王便对我说:‘正士呀,接受这十万二千天女吧!她们可以为你洒扫庭院屋舍,侍候你左右呢。’我便答道:‘侨尸迦,不要强加给我这种不合法理的东西。
我是出家而追随佛世尊的修行者,这对我是不合适的呀。’话音末落,维摩诘便来对我说:‘这不是帝释。是魔王波旬来扰乱你修道啊。
持世菩萨,执持佛法,教化世间。此菩萨性好静,常离群索居在山林中安坐或静室中修行。其因能持三世恶业不生,持三世善业不失,故称持世。
又因其未得无生法忍,对世间未曾解脱,入定观则知,不入定观则不知,不能动静一如,所以称持世。这才有他被魔王带领所谓的天女迷惑着魔后被维摩诘呵斥这段经文。
基于此,老和尚才会在和李志江的聊天中说出了这句“美女是魔”。
丁元英说:“何以见得?”
(老和尚说美女是魔,是有佛经典故,有出处的啊,你说老和尚的见解不如你。那你是怎么看待美女的呢?你觉得美女不是魔,是什么呢?
“何以见得”,出自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一》
晕入灵犀,胎含老蚌。
正好修竹,正好供养。
有人於此,拂袖便行,脚跟下已吃三十拄杖。
何以见得,禅归海,经归藏。
白话文: 犀牛的角上有晕,老蚌的肚子里面有珍珠。正好可以修竹子,正好可以供养,有人在此,挽起袖子便走了,脚底下要三十根竹子支撑,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要修道读经的呢。
丁元英所问的意思就是:“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美女不是魔的呢?”
李志江答:“如实观照嘛,我看美女就是美女,不会把美女看成魔。”
(我认为我是实事求是地来看,我看美女就是美女,也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会把美女看成魔,也就是说我认为我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如实是指按照实际的情况,正确地反映情况。出自汉·王充 《论衡·卜筮》:“如实论之,卜筮不问天地,蓍龟未必神灵。”
观照是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
出自《楞严经》卷二:“佛告阿难 ,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予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丁元英说:“你看美女就是美女,那美女就不是魔了?”
(你看美女就是美女,是以眼根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的眼识。在了别外境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产生的分别心,也就是比较心。是依自己的喜好而判定优劣、高下、美丑、fo 魔。进而执于此分别相产生我执。执于表相时便不能动静一如,就会像持世菩萨那样看到的所谓美女其实是魔王波旬扰乱你修行的魔女。)
李志江说:“那你的意思,甭管我怎么看,美女都是魔。”
(既然你说这所谓美女是扰乱我修行的魔,那不管我是不是着相,她都应该是魔啊。)
丁元英说:“是不是魔,跟人家美女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魔,跟她是不是美女,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啊。)
李志江:“你这话说的,跟她没关系,跟我有关系不成?”
(你这话的意思是美女是不是魔,与美女本身无关,反而还与我有关?)
丁元英:“把什么是美女搞明白了,就慢慢知道了。”
(丁元英本来想回答说:是的,一个事物是什么样子,的确即与事物有关,同时又与观察者有关。而且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同一个事物,在他们意识里产生的“相”也不同。
比如微观量子的“测不准定律”,薛定谔的那只猫也可能会根据有无观察者或观察者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状态。
即使在宏观世界,由于人类可见光谱的局限性,与其他生物同时看同一个物体时,看到的也是不同的成像。
比如蚊子能看到人们用肉眼直接观察看不到的红外辐射成像,狗狗只能看到人们可见色彩的一部分等等。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物体呈现在观察者眼中是什么样,即与物体本身有关,更是与观察者的不同有关。
但转念一想,说这么多超出普通人认知的知识,也不一定就能让他一听就懂。不如依据他的认知度为标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使他自己悟得这个道理。
于是就说,我们要探讨美女是不是魔,首先要把美女这个定义先搞清楚并达成共识,只有以两人的共知性统一定义为前提,才能探讨其之后的问题。这才说道:先把美女这个称呼的具体所指弄清楚吧。)
李志江:“美女我还不知道,美女就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美女,顾名思义,就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嘛)
丁元英说:“嗯,不为错,但是有漏,以面概点了。你可以说北京是中国的城市,但是你能说中国的城市就是北京吗?“
(这里用的是“以面概点”而不是“以点概面”。以面概点就相当于用统称来替代具体所指。以点概面恰恰相反,是用具体所指替代了大范围的统称。
关于美女的判断标准,是根据审美差异的不同而不同。有古今差异---唐朝以胖为美,当今以匀称为美。文化差异---东方以温文尔雅为美,西方以成熟性感为美。地域差异---非洲以黑为美,亚洲以白为美,等等。
而把所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都称之为美女,就是只指出全部的面,忽略了各种差异化的美。所以是以面概点。)
李志江问:“那你说什么是美女?”
(是啊是啊,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有道理,那么,你觉得应该怎么定义“美女”呢?)
丁元英:“人们看自己的女儿、姐妹,再年轻漂亮也不会缘起美女的认知。
(美女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描述了人们对美女的自然欲望。那么,这里所指的美女,就不光是生理标准,还包括了心理标准。
无论自己的女儿姐妹再美,也因为伦理使然,让人们不能以心理标准去触动自己对女儿,姐妹的自然欲望。
无论把美女看成简单的魔还是看成菩萨,都是执著于表相的假名安立,不是其本真。例如剪刀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无论你把它看成生活用品称之为好的辅助工具,还是当成作恶工具称之为凶器,都只是你赋予它的意义。我们如果赋予事物一个本身以外的名称,再赋予其主观意义,那么我们说的这个事物,其实已经不是事物本身了。
就像《金刚经》所说,佛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套用到这里就是,我说美女,即不是说美女本身,只是说称之为美女的那个女性。
虽然我们知道了美女这个名称是一种代指称,但是只要是身心健康的成年男性,在看到美女后,还是会有一种基因赋予的冲动让我们想要接近她。这就是就是动了“想接近”这个念头。)
丁元英问:“说哪了?”
李志江答:“说到我要是见着美女不起心动念,那不是有病吗?”
(如果一个身心正常的成年男性见到了美女,心中完全没有一丝基因赋予的自然行为,那不是说明这个人目前处于身心不健康的状态嘛。)
丁元英说:“你以为你起了心动了念你就没病了?就比如你的手,你要是只会攥拳,有病,只会伸掌也有病,自如才正常。说魔,不是为了跟谁论是非论道德,是要指出起烦恼的因。为的是了心苦不起苦。”
(你以为你看到美女就产生基因赋予的冲动念头,就说明自己健康了?并不是的。一见美女就产生冲动或见到所有美女都不产生冲动,都是功能不正常的表现。那什么才是正常的表现呢?当然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产生冲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不产生冲动,才是身心健康的表现。
为什么说魔,并不是刻意地去评论是非道德,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被“魔”困扰而产生烦恼的根源。只有找到了产生烦恼的起因,才能从根源上让烦恼彻底消除或将其转换为无烦恼。)
李志江说:“这我有体会,我追我前妻那会儿啊,人家死活看不上我,那是心苦;后来离的时候,这个死活不离,那个死活不散。哎呦,把我给烦的,我就差找墙我一头碰死。今儿有收获啊,以后要见着美女,我坚决不起心动念了。”
(是啊是啊,那以后见到美女,我坚决不胡思乱想,尽全力遏制基因带来的原始冲动。)
丁元英说:“那你又多了一个念。多了一个不起心动念的念,烦恼不是少了一个而是多了一个。你这叫戒,戒就不苦了吗?”
(哈哈,你这是头上安头,画蛇添足哦。本来自如面对就好了,你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克制自己的念头。那么你克制的念头会与自然反映的念头产生冲突,这个心理冲突不仅不能助你消除烦恼,反而是又给你增加了一份烦恼。这是何必呢?
这个克制的念头叫做戒,戒是要外界约束来影响自身行为,这个约束本身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啊。)
这世界上最厉害的不是招数,不是策略,不是金钱和权力…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掌握它的人都是商界高手,明白这是思维模式的人都可以倍增时间,倍增效率,并且能让你看清一切商业模式中隐藏的秘密,它到底是什么?私信回复天道,领取《天道内行思维之密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