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艺术
承载着广博深厚的民俗传统和淳朴自然的民间理想
千百年来
各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年画流派
其中尤以朱仙镇、杨家埠、
杨柳青、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名声最响
杨家埠村位于山东潍坊,当地木版年画的主要内容为辟邪纳福、民俗风情、小说戏文、风景花卉、美人童子等。在人物安排上多用散点透视、平面布局,构图饱满,均匀对称,突出人物动态。
第二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张殿英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痴迷者和守护者。他已经从事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工作60余年了,试印成功失传的印金、粉印和拱花,全面恢复了古代年画的印制技术。解决了年画表褙跑色的难题,印出泡在水里不掉色的年画。他还设计制作了“年画工具百宝箱”,整理编印“山东潍县年画”14卷,并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只为传承保护,
做木版年画的守护者
张殿英从小临摹年画,后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80年,他从昌潍师专调到潍县年画研究所。为了摸清民间年画画版的情况,张殿英常常下乡走访,他走遍了杨家埠周边生产年画的19个村庄,挨家挨户寻找老年画和老雕版,一心想着怎样传承和保护木版年画。
在走访过程中,张殿英从杨家埠、寒亭、仉庄、齐家埠等村购买到潍县年画精品画版300多种,使研究所的老画版存量达到500余套。有一天忽然下起大雨,他跑到大顺画店避雨,看见店家的画版堆得七零八落,墙旮旯、鸡窝旁、水缸边到处都是,大门口到屋门口全用画版铺路,其中有的竟是清朝老雕版。张殿英宝贝似的捧起一块块老雕版,心中五味杂陈。他决定将这些画版清理、配套后,全部买回研究所,及时抢救了这批珍贵而濒危的民俗文物。
张殿英还积极拓展年画的题材和载体,除了缩刻出50多种年画题材外,他还把传统木版年画做成画册、花样本、挂历、镜片、贺卡等,很受市场欢迎。为此,他自制了一个“年画工具百宝箱”,这是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小箱子,里面既有精美的杨家埠年画画册,还有刻刀、木版、拓纸、颜料等整套木版年画制作工具。“有了它,就可以自制贺年卡、生日卡、请柬、红包、名片、藏书票……这是古老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结合。”张殿英说。
匠心传承,
让木版年画活起来
1997年退休后,张殿英回到故乡安丘,与儿子张运祥创办了安丘市张殿英年画馆。开馆后,张殿英决定创作一幅反映古代乡村生活的木版年画长卷。这是张殿英的夙愿,其中凝结着他几十年的思考与积累。他把《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三才图绘》《明清小说绣像插图》以及描写风俗民情的唐诗、宋词、元曲选录下来置于案头,天天翻览,咀嚼品味。日子久了,张殿英的脑海中复原了一幅幅古代百姓的生活场景。他开始绘稿,精研细磨每一个画面,冥思苦想每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如何让逝去的古代生活在画中“活”起来?如何把古人画得既真实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是他反复琢磨的问题。
院里两个孙子跑跳打闹、笑语不绝,让张殿英灵感乍现。他将两个孙子的表情动作熟记于心,巧妙地画成儿童游戏,插入大人的活动空间,极大地增加了生活乐趣与画面美感。张殿英画稿时用钢笔,许多画面都是一次勾成。他的创作多是一段一段完成,最长的一段包含13个画面,张殿英整整熬了一天一夜来连续完成。
2001年,这幅长达32米的年画长卷终于绘刻印刷完成。它按四季顺序展现了古代农民的劳作、游艺、节庆和礼仪活动,画中共有800多个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著名美术家张仃看过后题写了画名《农家乐》。
代表作《农家乐》局部
《农家乐》融铸着张殿英、张运祥父子的心血和生命体验,是当代年画发展史上创作成功的典范,被列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20年大事记”。《农家乐》与张殿英整理编印的《山东潍县年画》以及他设计制作的“年画工具百宝箱”共同组成“保护木版年画三大件”,2004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古朴的木版、生动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加以桌案上的笔墨纸砚……在机器制版普及的今天,张殿英依然用最地道的方式制作最正宗的潍坊木版年画。每天他都在青云山年画馆里专心地刻版、整理资料,给一些参观游客介绍潍坊木版年画的历史,让更多人了解潍坊木版年画。
“我现在要做一个‘守艺人’
守住中国传统技艺中那些好的、值得称道的东西
能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让更多人了解、喜欢
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张殿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