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港固废基地迎来了一批学生参观者。他们不是单纯来参观的,而是为了寻找此前所做社会调查发现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响应此前市领导在调研时所说,要鼓励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走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备,了解垃圾末端处置过程。
学生调查:半数受访者认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需改进这批学生来自扬波中学九年级(6)班生态环保小队,成员有23位同学。8月的第二个星期,他们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走进街道、走进社区,对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用实际行动为上海垃圾分类和“生态之城”建设助力。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你是否知道上海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你对上海推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持什么态度?”“你家中哪个时间段垃圾产生量最多?”您家中电子废弃物及大件垃圾一般如何处理? ”等。
调查总共发放220份问卷,其中填写完整的202份。统计显示,近七成的人支持 “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认为可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减少垃圾产生量,但存在超之过急现象;49%的人认为目前定时定点投放规定需要改进,其中,53.96%的人认为目前“定时定点”对个性化需求考虑不足。
参观老港,寻找垃圾去哪儿了通过走访和调查,学生们了解了生活垃圾前端投放情况,可是,垃圾出了小区,去哪儿了呢?生活垃圾有哪些处置方式?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工厂是什么样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变废为宝,成为可用的资源的?
带着这个问题,今天上午,生态环保小队成员们踏上科普之旅,前往老港固废基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究城市垃圾处理的奥秘。
老港固废基地是上海垃圾处理系统中末端处置的主要基地,亚洲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肩负着上海市约60%的生活垃圾处置任务,面积相当于整个澳门的大小。在垃圾焚烧中心,学生们近距离观看了干垃圾焚烧发电,自动化、无害化的操作工艺让他们惊叹不已。在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 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了解垃圾从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整个流程,查看垃圾自然降解演示沙盘。
学生张子楠说:“通过参观上海垃圾分类科普展示馆,对垃圾处置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不仅要把垃圾分类理念付诸于行动,还要为垃圾分类工作贡献属于中学生的智力支持和行动担当。”
学生席宇哲说:“这次暑期研学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垃圾源头分类对垃圾终端处理的重要性。没想到,一个塑料袋需要500年才能降解,一罐玻璃至少要一百万年才能被地球‘消化’。我们中小学生,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带头践行垃圾分类,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垃圾分类。”
活动带队老师扬波中学科学老师胡铮霖说:“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是一个了解垃圾分类、认识垃圾分类、学会垃圾分类好平台。通过参观,我了解到上海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置压力远超我的想象。” 胡铮霖认为,“垃圾分类”活动是一种行动式德育实践,校园应成为引领垃圾分类活动的重要阵地,培育和引导小朋友绿色环保的意识,让每一个孩子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