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关羽败走麦城,毛主席认为错在诸葛亮,一语点破“隆中对”的缺陷(败走麦城体现了关羽什么特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30 21:06:01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506    评论:0
导读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走麦城,行至临沮被潘璋设计擒拿,押送到东吴交由孙权处置。东吴劝说关羽投降,关羽嗤之以鼻,最终惨遭东吴斩杀,并把他的首级转送给曹操。 号称“万人敌”的关羽,终究没有寿终正寝。关羽的人生一直被光环所围绕,斩杀颜良助曹操击败袁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走麦城,行至临沮被潘璋设计擒拿,押送到东吴交由孙权处置。东吴劝说关羽投降,关羽嗤之以鼻,最终惨遭东吴斩杀,并把他的首级转送给曹操

号称“万人敌”的关羽,终究没有寿终正寝。关羽的人生一直被光环所围绕,斩杀颜良助曹操击败袁绍,坐镇荆州刘备坚守北方门户,尤其在襄樊战役中,用“水淹七军”的计谋,一举挫败曹操两员大将,降伏于禁,斩杀庞德

此时,关羽的人生已经达到峰值。数月以后,高处不胜寒的关羽却落得败走麦城,客死他乡的结局

每当讨论关羽凄凉的人生结局,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原因归咎为关羽的性格高冷,得罪东吴的当家人孙权(孙权想与关羽结为亲家,关羽戏谑孙权说“虎女焉能嫁犬子”),造成吴蜀两国的关系貌合神离。东吴才会趁关羽北伐,荆州空虚之际,出兵偷袭关羽的老营。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是表面现象。关羽要为“大意失荆州”负直接责任,但绝不是根本责任,真正需要负责的人是刘备和诸葛亮

作为蜀汉的当家人刘备应该为此负主要责任,作为蜀汉集团的CEO诸葛亮要为此负根本责任。因为从“隆中对”开始,“丢失荆州”已在注定之中

我贸然一说,读者或许觉得我在哗众取宠。实际上,这种观点并非我的见解,而是毛主席的点评,原话如下: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主席果然高瞻远瞩,他对此事的评价与其他人不同,其他人是站在关羽自身性格的角度,而毛主席则是以军事战略家的眼光去看待关羽、荆州和蜀汉。也可以说,他是从蜀汉的战略部署角度去评价此事。

毛主席的这番话该怎么理解?实际上很简单,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关羽和荆州的错误根源在“隆中对”,蜀汉的兵力本来就少,结果又兵分三路与敌人对抗,哪有不失败的道理。说到底,蜀汉没有认清形势,企图以少胜多,结果造成以卵击石的败局。

我为什么坚信毛主席的点评是最正确的呢?因为他点评的客观真实,没有夸大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

平时,我们读历史听故事,总是对那些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片段感兴趣,但在有战争记载的3000年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屈指可数。绝大部分战争的胜负点,无非是看双方人多人少。人多的一方,胜利的把握就大;人少的一方,失败的风险就高

大家都是两只肩膀支棱着一个脑袋,在士气相同的情况下,体力和战斗力相差不会太多。

诸葛亮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严重高估了“隆中对”,低估了兵力的致命劣势。先看一段《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属于“文治有余,武功不足”型人才,陈寿说他文治的才能不在管仲萧何之下,但用兵点将不是他的强项。

陈寿是汉末晋初的人,他更加接近诸葛亮生活的年代,他对诸葛亮的点评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诸葛亮治国确实很有一套,蜀汉在他的治理下,广兴水利、注重生产,一度迎来短暂的中兴局面。与之相比,诸葛亮五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与诸葛亮同时期的司马懿说得更彻底,他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个对自己的才智特别自信的人。诸葛亮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成就,莫过于“隆中对”。时年27岁的诸葛亮为刘备描绘出一幅宏图伟业,提炼一下是“三分天下,北拒曹操,南和孙权”

听完诸葛亮的描绘,年近半百依然四处漂泊的刘备立刻“满血复活”!

的确,隆中对是一个名气很大的战略分析。刘备依照诸葛亮的规划,用极短的时间建立起三足鼎立之势,但是欲速则不达。

“隆中对”如同一剂激素,让刘备的迅速壮大以后,“隆中对”的后遗症也越来越明显。“隆中对”的缺陷在哪?

正是毛主席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这样替刘备谋划未来,他说“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诸葛亮建议刘备站稳脚跟后,兵分两路进行北伐。一路由猛将率偏师从荆州出发,一路由刘备统主力从益州发兵。

诸葛亮的规划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企图用人力弥补实力。从诸葛亮的规划来看,蜀汉必须掌握荆州的主动权。赤壁大战后,曹操的势力基本上从荆州撤走,荆州成为吴蜀两国的角斗场。

诸葛亮“怂恿”刘备占据荆州,使得蜀汉面临两大阻力,一是吴蜀关系恶化,联盟瓦解;二是蜀汉占据荆州后,一旦曹魏大军南下,蜀汉首当其冲。

曹魏退出后的荆州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但在诸葛亮眼中成为蜀汉克复中原的突破口。诸葛亮过于低估孙权的忍耐力,殊不知东吴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要回南郡。多次讨要不得,只能杀心四起。

也可以理解为“大意失荆州”必然会发生,关羽比较倒霉罢了,即便是换成赵云、马超,南郡不归还东吴的话,这场突袭依然不可避免

再说“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的话题。诸葛亮的北伐建议没有错,错在战略部署。赤壁战败后,曹操迅速调整作战方略,由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并设置三大战区:夏侯渊镇守的关中战区,曹仁的荆州、夏侯惇淮南战区。

三国全盛时期,蜀汉兵力在9万左右,曹魏的兵力在19万左右。虽然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但蜀汉依然有发挥的空间。因为曹操的防御重心在夏侯惇的关中战区,关中平原是天下粮仓,更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史书记载: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一军按5000兵力算,曹操在关中地区布置15万大军,实际在10万左右,剩余9万平均分布在荆州和淮南。

蜀汉在南部后方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具备与曹魏抗衡的实力。蜀汉也只有采取重兵围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才有可能一步步吞灭曹魏的荆州和淮南。只有吞并荆州和淮南,才能动摇曹魏的根基,才能说蜀汉的北伐取得实际进展。

结果,诸葛亮忽视蜀汉地狭人稀、兵力劣势的现状,选择“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的下策,荆州岂能守住,北伐岂能成功?

 
关键词: 隆中在哪里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1579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