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工作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给金日成的“AAAA”绝密级电报,通报中国政府将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毛泽东电告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让他将这封电报转给金日成。这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电报全文如下:
第一、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
第二、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第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及其它在满洲境内有关援助朝鲜的工作,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负责;
第四、请你即派朴一禹同志到沈阳与彭德怀、高岗二同志会商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有关的诸项问题(彭高二同志本日由北京去沈阳)。
从这封电报可以看出,彭德怀最终担任志愿军司令员。鲜为人知的是,彭德怀并不是志愿军司令员的第一人选,而是第三人选。关于志愿军司令员的人选,毛泽东两次换人,最终才决定由彭德怀担任。问题来了,任命志愿军司令员时,为何彭德怀不是毛泽东的第一人选?
毛主席给金日成的亲笔电报
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访华时向毛泽东介绍了朝鲜半岛局势,提到南韩李承晚集团不断向三八线附近增兵,朝鲜可能随时爆发战争。毛泽东明确表示:朝鲜应该以实现祖国统一为目标,但当前没必要采取军事行动,现在的国际形势对朝鲜统一很不利。
显然,毛泽东有更高一层次的战略眼光,后来的局势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金日成表示即便朝鲜人民军不行动,李承晚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可能率先发起统一朝鲜的战争,那时北朝鲜将岌岌可危。金日成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时南韩军在美国的援助下,已经有6个师全部装备了美械装备。
对于金日成的担忧,毛泽东向他表示:一旦朝鲜境内爆发战争后,我们将在鸭绿江边先摆上三个精锐之师,美国如果不干涉,一切安好;美国如果干涉,不越过三八线,我们也不管;如果越过了三八线,不论对手是谁,我们一定会打过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布介入战争,同时命令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新生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件突发大事件。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
朝鲜战争爆发前不久,海南岛才解放。此时党中央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面对美国以粗暴形式干预中国内政,毛泽东代表人民政府给予最强烈的回应。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紧急举行第八次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出最严肃的声明:
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地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
6月28日深夜,周恩来立即通知原来准备去中国驻民主德国大使馆任职的柴成文,让他去朝鲜组建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中国政府跟金日成的联系。6月29日,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亲自飞往朝鲜半岛,他在飞机上下令美军空军轰炸三八线以北的军事目标。
这一下子就意味着朝鲜战争扩大化了。毛泽东当即指示周恩来,让他主持召开保卫国防会议,研究东北国防问题。7月7日和10日,周恩来连续主持两场保卫国防会议,解放军在京所有高级将领全部到场,根据会议精神形成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东北边防军整训备战
根据《决定》,中央军委立即组建东北边防军,分别从河南、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地抽调四野第13兵团下辖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和第42军,炮兵第1师、第2师、第8师,以及一个工兵团、一个高射炮团等,总兵力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为副司令,萧华为副政委,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毛泽东很快批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同意,照此执行。”毛泽东又让陈毅向粟裕转达中央决定,让他做好挂帅出国作战的准备。
毛泽东点将粟裕,并不是心血来潮,这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毛泽东对粟裕欣赏已久,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粟裕是最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解放军将领,他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经典之战。
粟裕经略中原,率部驰骋华东,其创造的战绩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战神”的称号。淮海战役是粟裕军旅生涯中的最巅峰时刻,当战役结束后,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连连感叹:“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粟裕
当苏联跟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斯大林对即将派到中国的驻华大使尤金交代:“你到中国后帮我办一件事,就是了解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这个大战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尤金抵达北京后,向毛泽东转达了斯大林的请求。
毛泽东表示:“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时提出来的,中央军委最终确定战役部署。”对于淮海战役的胜利,毛泽东高度肯定了粟裕的贡献,他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毛泽东后来又跟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是不成熟的,他们硬是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是我们湖南的。”可见,毛泽东对粟裕的欣赏、重视溢于言表。
如今要派出兵出国作战,又是大兵团作战,毛泽东第一时间想到了粟裕。此时粟裕正在为解放台湾做准备,早在1949年3月,中共方面就在新华社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事评论。
根据毛泽东、朱德的指示,华东军区将承担解放台湾的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前一个月,海南岛解放后,所有人都认为接下来将解放台湾。此时,华东野战军前委已经成立了解放台湾前线指挥部,组织3个兵团50万人实现解放台湾目标,粟裕为总指挥。
粟裕和毛主席、周总理
当粟裕接到中央让他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后,深感这是党中央、毛泽东对自己的信任。粟裕当即接受任命,开始着手准备领兵出国作战的事宜,他指示华东军区给他配备指挥部的参谋、通信小组,还要求调查入侵朝鲜的美军战机数量、作战能力。
粟裕还向中央请示,向东北增调三野9兵团,加强东北防御力量。很遗憾,粟裕的病情加重了,整日头痛欲裂,视力受到严重的影响。粟裕想了很多办法治疗头痛,甚至到苏联治疗也没能痊愈。
粟裕指挥淮海战役期间,因战事紧张,他日夜守在指挥所里。头痛得实在受不了时,粟裕就让警卫员反复揉搓他的头部,或者用凉水冲头。粟裕头痛之谜直到逝世后才找到真正原因,亲人在头颅里发现了三块破碎弹片。
粟裕夫人楚青晚年回忆丈夫病情时说:“头部弹片所导致的头痛头晕,几十年来一直折磨着粟裕,给他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平常疼得受不了,他就用凉水冲头,或者在头上戴健脑器,缓解疼痛。我们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既着急,又没办法。”
粟裕和夫人楚青
眼看无法奔赴东北,粟裕立即向党中央请假暂时到青岛休养一段时间,毛泽东当即批示同意。半个月后,病情仍然不见好,而且还有加重的趋势,视力问题更加严重,连吃饭时桌上的饭菜都要摆成一条线。粟裕养病期间密切关注朝鲜战事,眼看朝鲜人民军攻势放缓,敌人已经开始反攻,他心急如焚。
8月1日,粟裕写了一封信,让来青岛的罗瑞卿转交毛泽东。信中,粟裕再次报告了自己的病情,担心自己可能无法及时到任,希望党中央有预案。毛泽东当即复信一封:
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之。问好!毛泽东八月八日。
从毛泽东这封回信可以看出,他还是希望粟裕能挂帅出征。粟裕无法到任后,中央军委暂时决定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指挥,等到一定要开战时再任命司令员。时间来到9月下旬,随着美军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溃不成军,金日成有被迫上山打游击的可能性,战火很可能烧到鸭绿江边。而这边粟裕病情迟迟不见好转,毛泽东必须重新点将。
林彪
在这种情况下,林彪进入毛泽东的视野。毛泽东点将林彪也是深思熟虑,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东北边防军是以四野为骨干组成。林彪长期担任四野司令员,官兵上下对他非常熟悉,加上林彪战功赫赫,在四野中威望很高。林彪本人则全程参与东北边防军的组建,还一再表示四野在这个问题上责任重大。
第二、林彪也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尽管林彪没有粟裕在大兵团作战上那样耀眼,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有目共睹。同时,林彪长期在东北地区,他跟朝鲜族军官、苏联军官都颇为熟悉,交流完全没有问题。
第三、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这与朝鲜地区类似,冬季较长。林彪冬季领军作战经验又非常丰富,加上朝鲜人民军中不少将领曾经都是隶属四野,大家配合起来又非常默契。
从三点来看,林彪是粟裕之后志愿军司令员的不二人选。毛泽东跟周恩来等人商议,大家都比较赞成由林彪来挂帅。毛泽东据此跟林彪多次交谈,时间是9月下旬。可无论毛泽东如何介绍抗美援朝的意义,林彪就是不为所动,他认为此时最好不要出兵。林彪还表示自己身体不好,将请假去苏联治病。
毛主席和林彪
10月1日国庆节晚上,金日成特使朴一禹来北京中南海,当面向毛泽东递交了金日成亲笔求援信。信中,金日成希望毛泽东能派兵入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几乎同时,斯大林发来紧急电报。
电报中斯大林提出了一个方案:中国派出军队,苏联提供武器装备援助,还会派出空军掩护。毛泽东把信和电报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立即让秘书把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请到菊香书屋。
毛泽东把信和电报给刘、周、朱三人观看,四人立即讨论出兵事宜。总体来说,大家都认为出兵朝鲜要慎重,搞不好会遭遇史无前例的严峻局面。鉴于此,毛泽东决定次日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重点邀请在京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
这次会议争论激烈,绝大多数人都发表了反对出兵朝鲜意见。林彪依旧不赞成出兵朝鲜,他给出的理由得到了不少参会者的认可。林彪认为我们刚刚结束国内战争,大陆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还没有肃清,此时不应该出兵,陈兵鸭绿江边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林彪说:“如果我们出兵朝鲜,面临的敌人是前所未有的强大。过去我们跟国民党军队交手有把握,现在能不能打败强大的美军,实在没有把握。如果他们丢下几个原子弹,那就够我们喝一壶的。”
麦克阿瑟指挥仁川登陆
林彪还说:“我不赞成出兵,是基于国情考虑。如果一定要出兵,那就采取‘出而不击’的方针,驻兵在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如果从当时的敌我态势来看,林彪的提议是有战略眼光的。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实,毛泽东对谁来挂帅出征非常慎重,他等了粟裕三个月,林彪一个月。接连两次点将无果后,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了远在西安的彭德怀。
彭德怀当时的身份是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军区司令员,正在西安为建设大西北殚精竭虑,已经52岁了。毛泽东提议彭德怀挂帅出征,周恩来则安排专机将彭德怀接到北京,参加10月4日下午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事实上,毛泽东已经猜测到彭德怀会支持出兵朝鲜,这也是让他挂帅出征的重要原因。
10月4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彭德怀在中途抵达会场。一看到彭德怀来了,毛泽东朝他点了点头,说:“老彭,辛苦你了,你来得正好。南韩伪军已经越过三八线,美军也在靠近三八线,金日成请我们出兵,现在大家在正在讨论这件事,你刚来,先听听。”
《决策出兵》漫画
彭德怀听了好几个人的发言,才知道中央内部反对出兵朝鲜声音颇大。听了大家的不同意见后,毛泽东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你们说的都有理,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散会后,毛泽东留下彭德怀告知他明天来中南海,两人私下交流一下。当晚,彭德怀彻夜未眠。第二天上午,彭德怀一见到毛泽东就表示支持出兵援朝。毛泽东很高兴,当表示中央已经决定让彭德怀挂帅时,彭德怀当即表示服从中央决定。
当天下午,毛泽东继续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彭德怀慷慨陈词,指出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他说:“我们有些同志害怕战争,害怕它就不来了吗?我看未必。日本侵略者是请来的吗?现在,美国侵略者已经打到我们家门口了。老虎一定是要吃人的,向它让步根本不可能。”
彭德怀还说:“我对抗美援朝没有那么悲观,我们不是一直在以弱胜强的逆境中取得了胜利吗?美国有的是飞机大炮,但是五千海里的补给线是它们的弱势。我们只要抓住这个弱势,未尝不能与其一战。如果不跟美国较量一番,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困难的。退一万步说,这相当于解放战争晚几年胜利罢了,国家打碎了我们再重建!”
彭德怀一番话威震全场,毛泽东也深受感染。毛泽东当机立断,一锤定音:“老彭说得好,我们现在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我现在提议,由彭德怀同志挂帅出征!”
毛主席和彭德怀
顿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彭德怀则立即站起来:“我完全服从中央的决定!”散会后,不少人来到彭德怀身边,说:“老彭,你还是那个性格,不服老哦。”彭德怀则仰天大笑,说:“我可是到死也不服老。”10月19日晚,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作战,彭德怀提前几个小时入朝,开始了指挥抗美援朝伟大战争的新征程。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彭德怀为何不是志愿军司令员的第一人选,因为毛泽东原本有更好的选择。当粟裕、林彪都未能挂帅出征后,彭德怀又支持出兵朝鲜,这跟毛泽东内心坚持出兵朝鲜的想法相吻合,所以最终由他挂帅出征。
彭德怀果然不负众望,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无愧于毛泽东、党中央的期望。不少历史爱好者说:“抗美援朝是彭德怀封神之战,他接连击败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四星上将李奇微、四星上将克拉克。”
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当美国四星上将克拉克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后,他神情落寞地说:“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一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谨以此文向志愿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