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Zhan? 对中国人来说太朗朗上口;Beijing Station?对我们来说是怪里怪气的发音,但对老外来说却是朗朗上口。前者的表述方法,来源于汉语拼音。后者的表述方法,来源于英文。
简单回顾一下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和为什么诞生的。汉语拼音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普及广大民众的识字率而创造出来的,仅限于中国大陆的读音标记。拼音的优势在于大家通过简单的拼音学习,再可以通过新华字典等学习工具能轻松学习汉字。而在这以前我们想学习浩瀚如星的汉字,就必需老师。拼音的诞生,给新中国的教育普及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那么简单回顾当代及当年的教育环境。当代是科技知识爆发的时代,而光是每年的大学本科生毕业人数都比解放前全知识分子的多少倍都不止,更别说当代全社会的知识水平的普及率与当年比提升多少倍。当年拼音的诞生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之一,是奇缺的老师资源。通过拼音的简单普及教育,能够量产大量老师。而当代我们实际上对拼音的最原始价值却已经很单薄了。我们的父母直接能当启蒙老师而差不多都能直接给孩子教汉字。而现在的拼音的最大价值却是因时代发展而引起的新的实用价值,拼音输入法。
那么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如此场景:在某一城市的火车站名里的中文汉字里再标注Beijing Zhan?或在中文汉字里再标注Beijing Station。双者的效果如何差距如何?首先,我敢肯定对读这篇文章的人士来说前者的拼音标记就肯定没意义。因为我相信除了幼儿园刚上小班学习拼音的小朋友以外不会对这拼音感兴趣。那么话又说回来北京站,到底应该翻译成Beijing Zhan?或Beijing Station?哪个精准?大家随便利用网上的N多中英词典,就会清楚哪个是对的。
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我们的地名里为什么那么费劲的双语标注?大家不妨回归初心思考这个问题?不就是为不懂中文的老外提供方便吗?在一个城市定位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国际城市,用双语标注地名是一个惯例。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无障碍设计的理念来思考着问题,我们的城市要建设成对幼儿也亲切的城市?还是建设成不懂中文的老外也能安心来访的城市为好?#英语##pinyin##北京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