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市西南约十二公里的寺沟川附近的山崖上,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建,又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时代不断开凿,现存窟龛近三百处,造像2000尊,是西部地区大型石窟之一。
庆阳北石窟寺
奚康生是北魏时期将领,不仅开凿了北石窟寺,还在南边四十余公里处的今泾川县城东北开凿了南石窟寺,如今两座石窟都得以保存。
北石窟寺中的165窟即为奚康生所开凿,也是北石窟寺中最大的一窟,面积有三百多平米,空间巨大,而且没用采用早期石窟中常见的中心塔柱造型,内部空间无任何支撑,窟内主要雕刻七佛、胁侍菩萨、交脚弥勒等像,其中七尊佛造像高达8米,衣纹繁缛,眉目生动,给人极强的压迫感和美的享受。
奚康生开凿的北石窟寺165窟,造像体量巨大
165窟造像细部
窟顶刻有佛传故事,现在多已模糊不清
入口处的骑象菩萨和多头护法
不远处泾川县的南石窟寺主窟同为奚康生开凿,雕刻内容与北石窟寺同为七佛,规模稍小,主佛高约6米。
南石窟寺造像体量稍小,也有6米高
奚康生在泾州任上广传佛教的原因并不清楚,但可能和另一位笃信佛教的人物有关,那就是北魏晚期多次把持朝政的胡太后,胡太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安定临泾人,奚康生所开凿的南北石窟寺正是在胡太后的老家。
北石窟寺建成六年后,宣武帝去世,胡太后所生的孝明帝元诩继位,胡太后开始主持朝政,第二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胡太后开始在首都洛阳建造永宁寺塔。
据东魏时期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塔九层木构高百丈,这在当时是无比巨大的工程,然而十八年后的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不幸失火烧毁,今在洛阳郊外仍留有巨大的永宁寺塔基。
洛阳永宁寺塔基
洛阳博物馆藏永宁寺塔基出土的造像残件
胡太后时期留下的佛教遗迹不止永宁寺塔基,还有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宾阳洞分为北、中、南三个洞,只有中洞完成于北魏时期,另外两洞一直到唐代才补凿完成,宾阳中洞是胡太后的丈夫宣武帝在世时开建,为他的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积累功德,工程进行了二十四年,开工十五年后宣武帝去世,最后完工的九年是在胡太后主持下完成的,主尊三躯造像笑容可掬,这样的笑容在龙门石窟中仅见此一处。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现在不开放,只能从门口看一看,我们来看看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关野贞所著的《支那文化史迹》中的宾阳洞,拍摄于1920年代。
宾阳中洞主尊
宾阳中洞右方造像
宾阳中洞左方造像
宾阳中洞内原有两幅帝后礼佛图,民国年间被凿下卖到国外,现在《北魏孝文帝礼佛图》藏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还是先来看看《支那文化史迹》中尚在原址的帝后礼佛图
这面墙上是《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这面是《文昭皇后礼佛图》
文昭皇后礼佛图细部
收藏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的孝文帝礼佛图
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文昭皇后礼佛图
北魏自孝文帝起,迁都洛阳,并在东汉洛阳城的基础上营建新的洛阳城,为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把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汉姓“元”。
文昭皇后高氏生下宣武帝元恪,却病死在迁都途中,孝文帝与文昭皇后安葬于今孟津县官庄村外的长陵,现存两座封土,其中巨大的封土是孝文帝冢,旁边较小的封土是文昭皇后冢。
孟津官庄村孝文帝长陵
孝文帝还在与洛阳相望的登封少室山下建了一座现在著名的寺院,这就是少林寺,建少林寺是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跋陀译出《华严经》六十卷,对后世佛教影响巨大。
登封少林寺
孝文帝去世后,宣武帝元恪继位,在位十六年,三十三岁去世,葬景陵,在今洛阳北郊的冢头村,同样是巨大的封土,这座大墓经过考古发掘,地宫可以参观,北魏皇陵内景难得一见,只是这几年在维修施工关闭了。景陵的旁边,新建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搬迁来许多古墓和墓室壁画。
北魏宣武帝景陵封土
《资治通鉴》唐纪四中曾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与洛阳王世充作战时“登魏宣武陵以望之”,认为王世充兵不堪战,倾巢一击可破之,命屈突通率军出击,李世民亦身先士卒,为探敌军虚实,率数十骑深入敌腹,遇长堤阻隔与众人失散,只剩下将军丘行恭一人跟随,李世民的战马“飒露紫”中箭,行恭箭射追兵,发无不中,众人不敢靠前,丘行恭把自己的战马给李世民,步行持长刀砍翻数人,终于突围与屈突通汇合,此役取得大胜。
唐太宗的昭陵特意刻了六匹随其征战过的战马,称为“昭陵六骏”,其中只有飒露紫前刻有人像,这个人就是丘行恭,画面中丘行恭斜跨箭囊,双手正在拔出飒露紫身上中的箭。
《支那文化史迹》中飒露紫在原址的照片
民国年间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被卖到了国外,现存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另外四骏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太宗卒于649年,丘行恭卒于665年,被刻上昭陵六骏时丘行恭尚在世,当年的奋勇换来了无尽的荣耀。
屈突通在攻打洛阳的战役中立下功勋,此后长期镇守洛阳,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为感念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屈突通与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一同位列其中,而此时屈突通已去世十五年。
在洛阳新安县的千唐志斋中,陈列有屈突通墓志。
千唐志斋的屈突通墓志
再回到北魏,不仅是龙门,据信胡太后时期还在洛阳以东三十公里的巩义开凿了大力山石窟,今称为巩义石窟寺,在第一窟的造像中仍能看到与宾阳中洞一样的笑容可掬。
巩义石窟寺第一窟中造像
巩义石窟寺有两座洞窟内凿有帝后礼佛图,其中第一窟的帝后礼佛图幅面大,雕刻也精致许多,宾阳中洞是宣武帝为其父母而建,那巩义一号窟会不会是胡太后为自己而建呢?或许皇后礼佛图中最上排前面体态雍容的女子所刻画的就是胡太后本尊。
第一窟中的皇后礼佛图
引领队伍之人可是胡太后?
同样的笑容可掬还出现在1300里外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造像之中,或许历史上的联系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青州龙兴寺造像
青州博物馆收藏的青州龙兴寺造像
宣武帝死的时候儿子元诩只有六岁,继位为孝明帝,其母胡太后得以掌握朝政,宣武帝的弟弟元怿传为胡太后情人,辅佐幼主,胡太后还有位妹妹冯翊郡君,嫁给了另一位宗族大臣元乂,但不久元乂和宦官刘腾杀了元怿,幽禁太后,把持朝政。
妹夫杀了小叔子,但没过多久太后复辟成功,赐死了元乂,重新掌握朝政,追封元怿,大约是因为妹夫的原因,对元乂也有追封。
元怿的墓现在洛阳北盟路的东侧,尚存大封土,曾进行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墓志和墓道壁画收藏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洛阳北盟路边元怿墓封土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元怿墓志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元怿墓壁画
元乂的墓在元怿墓向北四公里的向阳村边,1925年发现元乂墓志,现存河南省博物院,1935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元乂墓志盖,现存开封博物馆。
洛阳向阳村元乂墓
河南博物院藏元乂墓志
1974年对元乂墓进行发掘,在墓室顶部发现一幅星象图,是难得的早期星象实物,现在这幅星象图复原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元乂墓星象图
元乂把持朝政,引起一些官员不满,其中包括奚康生,此时已任右卫将军,正光二年奚康生被元乂斩杀,两年后正光四年(523年)胡太后清除元乂及党羽,再度临朝听政,追赠奚康生骠骑大将军、寿张县开国侯等职。
《魏书》中记载奚康生“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奚先后主政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除泾州南北石窟寺外,在其它三州的遗迹已无迹可寻,或许还尚未发现,《魏书》中还记录奚康生“于南山立佛图三层”,此处“南山”应指洛阳某处称为“南山”的地方,现在也不知是指哪里。
在北魏宣武帝初期,南齐将领裴叔业举寿春归降,奚康生与另一位北魏将领杨大眼首先率军增援,两人因此战功受到封赏,杨大眼后任东荆州刺史,与奚康生任上开凿南北石窟寺差不多的时间,杨大眼在龙门石窟的古阳洞中留下了一躯造像和一方题记,此方题记为《邑主仇池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其书法造诣是龙门石窟2000余方北魏题记中的上品,初被归入“龙门四品”之一,后又扩充为“龙门二十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此碑为“为峻健丰伟之宗”。
古阳洞也不开放,我们还是看看《支那文化史迹》中的杨大眼造像和题记
左侧佛龛内为造像,右侧碑状为题记
杨大眼题记拓片
碑文中杨大眼记述:“路经石窟,览先皇之明踨,睹盛圣之丽迹,瞩目彻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像一区”,这方题记未留年号,但孝文帝去世是在499年,题记应在此之后,如今杨大眼所造的造像仍在,只是残缺了半个头。
古阳洞无法进去,只能从门口远远看一看造像和题记
在杨大眼造像的左上方,还有一方“高树等三十二人造像题记”,刊刻于景明三年(502年),同为龙门二十品之一,在《支那文化史迹》拍摄于1920年代的照片中这尊佛像的头已被盗凿,1991年陈哲敬在纽约拍得这尊佛头,经过比对确认为古阳洞高树龛造像,2004年征集回国。
《支那文化史迹》中的高树龛,下方的大型龛即杨大眼龛
高树龛佛头
孝明帝时期,同样留下许多佛教遗迹,正光二年(521年)孝明帝的异母妹妹永泰公主到登封的明练寺出家,到了唐朝时为了纪念永泰公主,把寺名改为永泰寺,这座古寺留存至今。
登封永泰寺
根据《支那文化史迹》里的老照片,永泰寺后面的山坡上有两座唐代风格的方形塔,一座七层,一座十一层,几十年过去后如今七层塔已不知所踪,只剩下十一层塔还在。
《支那文化史迹》中的两座永泰寺塔
现在永泰寺后山坡上仅存一座十一层塔
永泰公主出家六年后,旁边的少林寺迎来了另一位异域僧人,这就是达摩,自达摩起,少林寺的各种传说流传广泛,达摩开创了禅宗,因此少林寺又被称为禅宗祖庭。
《支那文化史迹》中收录的两幅达摩碑拓,左为只履西归,右为一苇渡江。
“只履西归”讲的是达摩圆寂后,东魏使臣宋云在西域又遇到了他,达摩赤脚,手提一只鞋子,宋云问大师往哪里去,达摩说我往西天去,回来后打开达摩的墓穴一看,发现只剩下另一只鞋子。
“一苇渡江”讲的是达摩折一枝芦苇渡过长江的故事。
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宠妃潘充华生下女儿元姑娘,孝明帝突然暴毙,胡太后立元姑娘为帝,数日后见天下已安,才说潘充华所生实际上是女孩,改立元钊为帝,天下愕然,认为孝明帝的死与太后有关,不久亲家尔朱荣起兵造反,捉拿胡太后及刚做了四十五天皇帝的元钊沉河淹死,尔朱荣掌握朝政大权。
孝明帝的定陵位于今孟津县后沟村旁,村中有一南一北两座大封土,相距一公里,现在官方认为北边的封土为定陵,南边的封土主人尚不得而知,胡太后去世后其妹冯翊郡君料理后事,最终埋在哪里未见记载,这里会不会是胡太后的墓呢?
北边的封土有官方立的碑
南边的大封土主人是谁呢?
淹死太后和皇帝,仍不过瘾,尔朱荣又把北魏的王公高官召集到洛阳北边河阴西北的黄河边,命士兵砍杀,据记载斩杀两千人,称为“河阴之变”,前面提到的元怿有个二儿子元巶,就在这次事变中被杀。
元巶墓经过考古发掘,现在墓室及墓志搬迁到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另有一组随葬仪仗陶俑收藏在洛阳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中的元巶墓
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元巶墓陶俑
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元巶墓陶俑
元巶墓“思想者”
宣武帝还有个弟弟叫元勰,兄弟不合被宣武帝给杀了,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尔朱荣打进洛阳后立元勰之子元子攸为帝,这就是孝庄帝,尔朱荣有个女儿,原是孝明帝的妃子,现在又把她嫁给孝庄帝做了皇后,继续当皇上老丈人。此时皇室在洛阳,尔朱荣北还山西。
然而孝庄帝并不想任其摆布,借口皇后生孩子把尔朱荣偏进宫给杀了,尔朱家族也不好惹,再度起兵打进洛阳,把孝庄帝抓去太原勒死。
孝庄帝的静陵在今洛阳北郊的上寨村,还有巨大的封土,早年间曾在陵前挖出一尊石翁仲,有三米多高,肃穆威风,现存洛阳博物馆
洛阳孝庄帝静陵封土
洛阳博物馆藏静陵石翁仲
尔朱氏再次掌控政权,先后立元晔、元恭为帝,2013年,洛阳向北延伸修建衡山北路时在张岭村附近挖出一座北魏大墓,规模巨大,疑为帝王墓,但没有墓志出土,推测是元恭的墓。
这座大墓正冲在衡山北路的延伸方向上,发掘过后今已回填。
衡山北路最北端,前方的土地即为大墓所在位置,今已回填
几年之后的普泰二年(532年),尔朱荣旧将高欢起兵消灭了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身份独揽大权,尔朱荣的另一位部将宇文泰则割据关中与高欢对峙,高欢立孝武帝元脩为帝,并把女儿嫁给了他,仍然是皇帝在洛阳,他自己长居晋阳(今太原西南)遥控.
自孝文帝迁都,到后来尔朱荣、高欢盘踞在晋阳遥控洛阳的朝廷,这使得晋阳到洛阳之间的道路成为那时最为繁忙的交通线,这条路大约与今天的国道208、207接近,从太原南下长治再到洛阳,再加上皇族及王公大臣笃信佛教,沿途亦留下多处北魏时期的佛教遗迹。
祁县子洪石窟就位于这条路线的旁侧,现存多个窟,其中尚存数尊大于真人的佛坐像、交脚弥勒像等,具有北魏造像风格。
祁县子洪石窟造像
1959年在山西沁县南涅水村出土一千余件窖藏造像,这些造像为方形四面雕刻,其中不少是北魏时期风格,精品众多,现在这批造像移至县城内建了专门的南涅水造像博物馆
沁水南涅水造像
继续往南,山西高平神农镇的羊头山上,留下一片石窟造像,时代从北魏到隋唐,也是这条重要路线上遗留下来的北朝遗迹
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永宁寺塔发生大火,三月不熄,彻底烧毁,七月,高欢拥立的北魏孝武帝元脩逃往长安,投奔了老对手宇文泰,高欢从晋阳赶到洛阳,在永宁寺废墟上召见群臣,斩杀了对皇帝逃走负有责任的杨机、辛雄等人。
在洛阳博物馆内,存有一队陶俑依仗,出土自杨机墓,也是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忆。
洛阳博物馆藏杨机墓陶俑
十月,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并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自此北魏结束,东魏开始。
迁都十余年后,东魏官员杨炫之重游洛阳,此时的洛阳已经“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令人伤感,杨炫之写了一本《洛阳伽蓝记》,记录往昔的繁华,此书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汉魏洛阳城的重要资料。
今天的北魏洛阳城已变成一马平川的良田,还有众多的故事掩埋在黄土之下。
今天的北魏洛阳城旧址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纷落年代,我们以后再慢慢说。
寻访记忆:
2010.07.09,登封少林寺
2010.07.10,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10.07.10,河南洛阳永宁寺塔基
2010.07.10,登封永泰寺塔
2010.08.22,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
2011.07.03,攀登祁县子洪石窟
2011.09.26,到访南涅水造像馆
2015.08.09,河南巩义石窟寺
2016.03.22甘肃庆阳北石窟寺
2016.04.28,北魏孝文帝长陵
2016.04.28,北魏宣武帝景陵
2016.04.28,北魏孝明帝定陵
2016.04.28,疑似孝明帝陵
2016.04.28,北魏孝庄帝静陵
2016.04.28,洛阳元怿墓
2016.04.28,洛阳元乂墓
2016.04.28,第二次来到洛阳博物馆
2016.04.29,新安县千唐志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