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昆明湖东堤南端,乾隆二十九年(1764)立,坐西朝东。碑高1.95米,宽0.93米,厚0.64米。石碑上端呈半圆形,坐落在海水江牙石座上。四面阴刻乾隆御笔行书御制诗,现字迹不清。
绣漪桥昆仑石碑
十三、绣漪桥位于昆明湖南端与长河的交汇处,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东堤与西堤的分界点,是颐和园中最南端的桥。绣漪桥在清漪园时是一座水门,是经长河入园的必经之地。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绣漪桥的形状与西堤上的玉带桥相似,桥东、西向坐落,绣漪桥为全汉白玉结构单孔高拱券桥,拱形高于二分之一圆形,桥身长32.2米,全长44.8米,宽5.8米,高约9米,外口宽19米。桥边沿有30对祥云飞鹤望柱和镂空浮云宝瓶护栏,有60个望柱,62块栏板,单侧有43级青石台阶,是园中最高的桥梁。绣漪桥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即已建成,桥外原有水闸,由于湖水水位高于河水,闸门开时湖水急流而入长河,故每次御舟入园都需纤夫将其牵入湖中。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其南添建石平桥,桥西添修3孔涵洞,以利于人们行走和车辆通行。1993年,将绣漪桥闸南移。
绣漪桥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玉带桥隔湖相望,玉带桥在昆明湖西北,是昆明湖的进水道口,而绣漪桥在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出水道口,这一进一出两座高拱桥,起到了昆明湖口水路之“门”的作用。在北京的古桥中,桥身上刻有桥联的不多,只有皇家园林中带观赏性的石桥,才有镶嵌石刻桥联的装饰,绣漪桥桥身有汉白玉石刻桥联二幅,南面桥联: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攸千叠璧月漾金波;北面桥联: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近年来由此去西堤的游人日益增多,又把石平桥拓宽,向两侧加建了人行木板桥。大部分游人和车辆都从平桥通过,绣漪桥的荷载大为减轻,对于保护古桥十分有利。但登上古桥向南北两边望去,美妙的景色是在平地上绝对无法比拟的。
绣漪桥
小故事:罗锅桥的来历
当年乾隆皇帝十分赏识刘墉的文采,就钦点不曾谋面的刘墉做了宰相。一次,乾隆游颐和园,传旨刘墉觐见。当他第一次见到刘墉时,没想到竟是一个相貌丑陋的猥琐男:不仅鸡胸驼背,而且是个独眼龙兼长短腿。乾隆不免看不起眼前这个丑男人,我堂堂大清朝怎么能起用这样丑陋之人做宰相呢?
身为国君的乾隆是个很喜欢开玩笑的幽默大师,于是他含沙射影地吟诗一句:“独点岂登龙虎榜”?本意是想戏弄并试探一下这个所谓的“一代才子”刘墉,旁人自然会意,都笑而不语。刘墉一看情势,心想这不明摆着要看我的笑话吗?于是他略一沉思,顺口接道:“半月也能照乾坤”!乾隆一听,果然答得天衣无缝,而且不动声色地显露了刘墉的才学和志向。于是乾隆转怨为喜,对刘墉说,既然你这么自信,那就以你自己的身体写一首诗吧,如果诗做得好,必定有赏。
刘墉略作思索,就提笔写道:胸高满经纶,背驼负乾坤。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乾隆一听大喜,果然是不俗之辈,于是对众大臣叹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刘墉果然是胸怀博大、志向高远之人啊,这样的臣子做了宰相一定是国家的兴事也。
于是皇上恩准刘墉在御河通向颐和园的入口处修一座桥梁,作为这次游园的永久纪念。于是刘墉命人将这座桥修成了一个半圆形拱度极高的模样,以象征他的鸡胸驼背,并自嘲地给它命名为“罗锅桥”。
绣漪桥桥西新建一座六脊攒尖圆亭,为近现代修筑,游人休息之所。
无名六角亭
十五、南如意门绣漪桥桥南有颐和园的南如意门,和其他如意门一样,是一个便门。但是在南端,成为南如意门,戏谑一点来讲,南如意——难如意,可能是颐和园最不好听的名字了,笔者聊博读者一笑。
南如意门
周日停更,然后下周一进入本书最后一大部分:西堤沿线及其附近景区
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