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是指西堤及西堤以西的景区,这一区域是清漪园时期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地方,重修颐和园时由于经费不足,此处大部分的景观未能得到恢复。
一、西堤(一)西堤概述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初冬,成千上万民工来到瓮山西湖,他们将西湖进行了清淤、疏浚、扩大。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春,乾隆将整治后的西湖命名为昆明湖。从此,昆明湖成为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
在瓮山西湖疏浚开始那年,宫廷画师董邦达曾经奉旨南下杭州,绘制了一幅西湖景色全景图。后来,乾隆下江南时,就随身携带这张西湖全景图。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曾六下江南,而其中三次是在清漪园建设中。至此可知,乾隆是早有预谋、有目的、有组织地将江南各地,特别苏杭地区的园林特色复制到清漪园。而西堤正是最好的印证。杭州西湖上有苏堤,昆明湖上就建了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乾隆皇帝曾有诗曰:“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时至今日,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在西堤六桥间的柳桥和练桥之间还建有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另外西堤身处北方园林中,因四季分明的变幻,使得景色更加引人入胜。
西堤全景
西堤虽是当年乾隆皇帝仿西湖苏堤而建,但决不是一味的模仿。可以说乾隆只是借用了苏堤的理念。苏堤的修建,当年更注重的是水利的建设。而西堤的侧重点却是清漪园整体园林建设的一部分,更注重的是景观。如果说昆明湖北岸万寿山的佛香阁等建筑代表的是皇家气派,那么西堤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这可能是皇宫内整天不苟言笑的缛礼烦仪太多,一道西堤,不出宫即可感受百姓之乐,放松心境,真可谓用心良苦。
西堤的景致是需要慢慢品的。品四季(春夏秋冬)春花、夏荷、秋柳、冬枝。品四时(朝午夕夜)朝霞、午雪、夕阳、夜月。品四候(风雨雪雾)风桥、雨湖、雪亭、雾船。品四景(湖山塔桥) 湖光、山色、塔影、桥韵。四季不同,赏春花,观夏荷,看秋柳,品冬枝。西堤的植物在大自然的孕育下展现不同的韵律。而四候的风雨雪雾与四时的朝午夕夜,相叠加又将在四季中展现其更深的景致。湖光、山色、塔影、桥韵。这景致可谓一年四季,季季不同。一季三月,月月不同。一月三十日,日日不同。一日二十四时,时时不同。古人云: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记实写景之古韵,在西堤的风花雪月中都能得到现实的印证。春夏之燕鸣呢喃,仲秋之蝉声一片,湖水之拍岸微澜,北风之呼啸吹柳。朝阳之金波涟漪,晚霞之彩练当空。山环水绕,山水相依,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眼观耳闻鼻嗅,极尽赏心悦目。
西堤中部还有一条向西南延伸的横堤,协助西堤将湖面分割为三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湖面。三个湖面中矗立着象征海外三仙山的南湖岛、治镜阁和藻鉴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西堤六桥
1.界湖桥
界湖桥位于西堤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清漪园时西堤南端之桥名界湖桥,西堤北端之桥名柳桥,光绪十二年修建颐和园时,互易了两桥的名称。顾名思义,界湖桥以分界湖水得名。桥南北方向坐落,青石台基,单侧二十级台阶,桥下有三个方形桥洞,为昆明湖的进水口。桥上原有桥亭一座,桥亭毁于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之劫,一直未再复建。
界湖桥
2.豳风桥
豳风桥位于界湖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豳风桥是一座长方形桥亭的屋桥。桥南北方向坐落,桥亭长方形,重檐四脊攒尖方顶,面阔3间,高3.18米,明造天花,苏式彩绘,方柱抱圆柱,前后檐坐凳楣子、倒挂楣子,青石台基,单侧十二级台阶,桥下中间方形桥洞、两侧圆形桥洞。桥西毗邻玉河斋、延赏斋、蚕户房等耕织图中的主要点景建筑,所以,乾隆皇帝将它命名为桑苧桥。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新修建后,为避讳桥名中的“苧”字与她死去的丈夫咸丰皇帝名字奕詝同音,并忌讳其音有“丧主”之嫌,便命大臣沿用桑苧桥之原意,改名为豳风桥。“豳风”二字引自我国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一书。因《诗经》中《豳风·七月》里有描写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省彬县)百姓农耕蚕桑等生产生活的诗歌,所以时至今日,豳风桥周围尚存活着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树,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豳风桥的桥身与界湖桥的桥身相比,除尺寸略小外,桥洞的造型也稍有不同,中间的桥洞为方形、两边为圆形。桥南、北两侧各有一幅楹联,南侧上联是“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下联是“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廉”。北侧上联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下联是“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豳风桥
小知识:西堤中桑树和榆树的缘由
桑苧桥周围之所以种桑栽榆,而且很多中国古代园林都喜欢在西部种这两种树,是因为有个成语叫“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意思就是东边丢了,可以在西边找回来。西部的桑榆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构成一幅美好的晚景,且“桑榆晚景”也用来形容夕阳红的老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