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枣庄9月24日讯9月24日,枣庄多乐采暖设备有限公司生物质炉具生产车间内,焊花飞溅,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目前公司生物质锅炉研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转入批量生产。现在到了生产销售的旺季,很多产品都是供不应求啦!”谈起今年的生产销售形势,董事长王学斌胸有成竹。
枣庄多乐采暖设备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邹坞农机厂,靠生产低端采暖炉维持生产,最终导致破产。经历了改制重组的困惑和转型的阵痛后,公司把功夫下在了“创新智造”上,与德国WOLF公司常年开展技术合作,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58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荣获国家专利,系列炉具曾获山东省同行业唯一名牌,成为全市唯一国家免检企业,产品作为行业领军品牌一度畅销大江南北。
邹坞农机厂的蝶变,是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机械制造行业实现成功突围的个案之一。据该区经信部门负责人介绍,机械制造产业是该区的传统产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陆续涌现出采暖炉具、纺织机械、矿用机电等一批装备制造知名企业。但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科技投入不足,部分企业深陷困境,一度停产半停产,企业入不敷出,产业优势几近丧失。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该区以打造鲁南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吹响了建设机械制造业“硅谷”、发展优势产业的号角,演绎出一幕幕“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美丽神话,迅速形成了以纺机、印机、风机、矿机等四大类产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机械制造业再度焕发了勃勃生机。
数字是枯燥的,但往往最能说明问题: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各类机械制造企业已发展到32家,1-8月份,产值突破21亿元大关,实现利税1.5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8700余人,擎起了全区工业发展的近“半壁江山”。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为打造产业“航母”,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薛城区按照“精准定位、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了机械制造产业园,做到项目布局到哪里,基础设施就延伸到哪里,完善了供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确保了机械制造产业项目入园就近配套,促进了机械制品加工产业向园区聚集。在此基础上,该区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依托本区传统机械企业和枣矿集团矿山企业,大力开展机械产业招商,同济机电、北斗风机、贝斯特机械、金纺印机、佰伦机械、神工机械等一批机械制造龙头企业先后“抢滩”薛城,集聚园区。立足抓好企业培育,该区还选育了万合通用机械、神工制冷、北斗风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的机械企业给予土地、税收、信贷等政策性扶持,机械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目前,园区羽翼日渐丰满,产业形成了4大门类、30余个系列、100多个品种,销往南非、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和国内各地区。
“同样的产品,你能制造,他也能制造,但谁能成为最大的赢家,关键还得靠科技含量。科技创新,才是生产制造业克敌制胜的法宝。”山东智赢公司老总王令军如是说。
走进同济机电公司全自动绞纱丝光机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对其最后一道工续进行最后的调试,该公司技术研发负责人告诉笔者,这个项目填补了国内高端绞纱丝光机的空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前景非常好。如今在薛城,每一家机械制造企业,都有自己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团队。正因如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该区机械制造企业开发的众多产品较国内同行总是技高一筹,不少产品成为客户首选。
为推动产业升级,营造“硅谷”效应,该区科学调整考核“指挥棒”,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引入季度动态考核内容,对当年新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科技型企业,每年分别一次性奖励1万元、8000元和5000元。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犹如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科技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萌生。目前,该区已拥有科研院所1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个,吸引了一大批院士、博士生导师及其团队入主薛城,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10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90余个。其中,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9项,申请专利1314件,发明专利授权67件。贝斯特机械、同济机电、金纺印染等5家企业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科技创新型企业,促进了“薛城制造”向“薛城智造” 的华丽转身。 (万照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