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正和岛新媒体的“编辑部故事”……
致敬企业家:铭记、放下、前行!——正和岛《有邻》专栏主理人 孙允广《论语》中说:德不孤,必有邻。
自今年二月开春,东华老师策划《有邻》专栏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发稿38篇,采访了31位岛上最优秀的企业家(发表过的),深刻见证并记录了一代企业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陈为老师曾鼓励我们:“《有邻》要做发掘企业家故事,传播企业家精神的第一栏目。”
对于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企业家们而言,苦难是见证辉煌的勋章。他们惟平惟准,筚路蓝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尘封的往事一页一页翻开,《有邻》从其中记录的是人性的光辉——
有的企业家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像陈泽民、吕曦等人;
有的企业家不媚世俗,坚持是非即成败,像江南春、丁彦辉等人;
也有企业家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像陈凯旋、韩伟、丁邦清等人;
更有企业家有着改变世界的良知与梦想,像钱金耐、茅忠群、翟志海等人。
这是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当先行者们踏上做企业这条路时,就注定要去书写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或许他们并未感到意想中的温暖,又遭遇过无数未曾准备好的磨难,但这就是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的命运。
里尔克在诗中说: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曾见过企业家们的豪迈,他们有“向天再借500年”的激情;我也见过企业家们的迷茫;他们曾经夜不能寐,月瘦30斤;我更见过企业家们的痛苦,为了生存的一点贷款,低下高贵的头颅……
我当然见过企业家们的无助,他们曾经被恐吓、被威胁,曾经喝酒、咬人,甚至无法活下去。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当历史被《有邻》铭记,就有了照亮现实的力量。对也好,错也好,他们铭记过往,释怀当下,是为了与未来更好地相见。
当岁月足够长,再翻阅这段前尘往事,我想多数人的心境,也许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因为人,因为爱,那段脚下的路,那些历经过的山水,便有了悲喜。
我想我是幸运的。作为主理人,《有邻》专栏忠实地记录下这些悲喜,仿佛留给未来人们的一封情书。因为历史总要交接,但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代人,比上一代更优异或者比下一代更不堪。
而当我们拉近视角,回看这一历程——中国有千千万万个这样优秀的企业家,就像夜空中无数颗最亮的星。
这是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这正是中国最深厚、最伟大的力量。
《有邻》一直坚持“让平凡伟大”:让平凡的人伟大,让平凡的企业家伟大。我们始终相信,再微小的力量,也能够发出一片光,照亮且温暖一方。
我想我更是热爱的。
我曾经在云南保山,采访过双友集团董事长黄国斌先生,我与黄总相谈甚欢,以至忘却了时间。
翌日清晨,黄总和我踏过寒冬的小路,去梁金山先生墓前拜谒——这是一位爱国商人,国难当头,梁金山先生捐飞机、捐卡车,修铁路、修桥梁,毁家纾难,一心献国。因为他曾写下这样一句家训——国亡即家败。
黄国斌先生是有情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企业家们更是有理想的。
我也曾在采访间隙,飞到腾冲,去国殇墓园祭奠。这里是29军远征缅甸,保卫抗日战争生命线——滇缅公路,与日军殊死搏斗的纪念地。
近10万国军英灵埋葬于此。忠烈祠的匾额上写着蒋中正题的四个字——河岳英灵。
一寸山河一寸血,他们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如今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我站在墓碑前,思考了很久,我辈青年,又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够留给子孙怎样的未来?
我想,正如《有邻》,最能够传承的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当太阳的余晖落下,我默默敬下一个军礼,深深鞠了一躬,背身离开。
《有邻》是一盏灯,愿灯火长明,照亮永不磨灭的企业家精神。希望中国这些最优秀的企业家们,铭记、放下、前行。
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正和岛新媒体编辑 林红瑜“日日行,方行千万里。常常做,方成千万事。”
刚进公司时,听到读者有164万,心里惊呼:好大的影响力。当时已经觉得达到了巅峰。
还记得年中的一次早会,叶老师(微信公号主编)拿出绿色小本子,给我们划重点:陈老师(正和岛总编辑)对我们提出了遥不可及的要求,冲刺200万粉丝,而且要凸显企业家定位。
我在心里忐忑:怎么可能,太难了,太不现实了。
很显然,被打脸了。
没想到,转眼间,陈老师和叶老师,真的带着团队,做到了200万用户。带给我最大的触动,不仅仅是数字,而是背后的日日不断之功。
我曾经怀疑,叶老师是不是不用睡觉的。你总能收到他深夜发来的选题灵感,各种转载链接。
有次请假回家,他搭乘大巴转车数次,十几个小时的路途上,还在敲电脑做书摘,只因为原创紧缺,然后凌晨两三点,激动发来一串标题,告诉我,这几个打开率稳了,1.5万以上。
我们看着叶老师取标题在迭代,先是不用感叹号,后来换掉了高流量词,再创新出颇有调性又吸睛的标题,看得我这种“文青”,都很想点开并且转发。
看着他狠心拿下高流量的姿势,让位企业经营管理的干货,排兵布阵,暗藏玄机。
曾经以为,流量会下滑,没想到反而刷新了记录,在看和点赞都齐刷刷上去了。
神奇的是,他爱刷抖音,看看长腿美少女,但更多时候,他发抖音视频到群里,说这是一个绝对的爆款选题,谁感兴趣?谁想来操作?
所有百万加选题策划,也是皆出他手。
实习生曾和我讲起,有次叶老师趴在桌子上,让自己10分钟后叫醒他,时间到了,却怎么拍他唤他,都叫不醒。
实在不忍心,又让他睡了一小会儿,等叶老师抬起头准备工作时,实习生发现他眼睛里全是红血丝。
允老师呢?最忙的阶段,曾经一个多月不着家,辗转各个企业,码字到四、五点不睡觉,甚至陪家人去医院时,都在改稿,就是为了保证专栏按时发布。
压力最大的时候,允老师见到我们,第一句话永远是:你那个有邻,什么时候能出?
我曾经向雨欣老师讨教,有没有化解的妙招。
没想到,总爱笑的雨欣老师,常常因为挂念稿子,大清早四五点醒来,脑子就像上了自动闹钟似的。
她也不闭上眼睛继续睡,而是二话不说,爬起来写新政商。
为了打磨文字,她今年一整年,天天早起。六点多,我人生毫无意识的时候,她正在读《文心雕龙》,读《道德经》……
她的文章,也越发凝练有力。所下的功夫,皆在笔下。
当我对自己颇感失望时,她带我去吃寿喜锅,后来发微信告诉我:看你一直太绷着自己,会疲惫的。
“你做的很好了,我们都看在眼里,可以允许自己放个小假,允许自己不那么优秀一点点。”
当时看到这几行字,没忍住,哭了,内心轻松了不少。
在入职的8个月里,我亲眼目睹公众号进化。
各中故事,非常感念。
上班时,在地铁上打开微信,陈老师的截图跳了出来。企业家评价:“正和岛公众号今年真是非常棒!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
尽管身边站满了陌生人,但仍然觉得眼角湿润。
数字重要吗?重要。和谁在一起,更重要。
我们和纯粹的团队同行,和智者高人同行,和最优秀的企业家同行,这将会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胸中有善意,笔下有神龙——正和岛《新政商》专栏主理人 曹雨欣也许很难有哪个国家,能比今天的中国商业实践更风起云涌、更让人心潮澎湃。
作为旁观者、记录者,甚至是参与者,无疑我是幸运的。今年,我走了大半个中国,感受这片土地的燃烧,记录下这里的发生。
每一次采访,有幸面对面听比我年长20岁、30岁,甚至40多岁的企业家、学者讲述心路历程、行业洞见,就像打开一本本厚厚的书,读一个个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从来不乏精彩片段,也不乏感动和敬意。
每个企业家都是鲜明的个体。他们不乏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矢志不渝,一直在路上;也不乏新生代、后起力量探索的新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甚至交织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模式,多元化与单一化的经营方式;他们性格迥异,或平实,或激情,或可爱,或老练……
他们有37年养鸡的专注、视摄影为生命的初心、坐着轮椅将火锅店开遍全球的坚韧、历经贫穷饥饿依然向上生长的信念,还有对中国式信任的坚守……我常常感动到要落泪,感受到的是一颗颗沸腾的心。这里有一代人的奋斗,也有一代人的信仰!
每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外在环境。我逐渐扩大认知坐标,从微观到宏观,从企业内部到外部营商环境。跋涉近万里,我两次去了一带一路核心带--新疆乌鲁木齐。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官员双眼中闪烁的渴望,是风中工地上工人忙碌的身影。走在沙碱地上,内心由衷地升腾出一种激动:这里孕育着蓬勃的生命力;相信时间,相信春暖花开。而这只是960万平方公里的一个缩影。
我将今年的发现概括为两个公式:
企业家精神=初心+热爱+创新+冒险+坚韧+……
新商业文明=大道+企业家精神+卓有成效的管理+可行的商业模式+良好的营商环境
所有的美好都需要静待。我越来越相信,新商业文明不是一句空话。只要商业实践依然在滚滚前行,有若干为之矢志不渝的人,它就有更生动、更丰富的注解。而我们都身在其中。我们变好一点,世界就变好一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优秀人同行。我有幸,并怀着敬意记录了一部分优秀企业家的故事、一些代表性的企业案例等等,这是职业带给自己的幸运和恩赐,内心也倍增很多崇高感与成就感,更明白“笔下有神龙”的深意。每一次写作都是沟通,每一个文字都有温度,都能传递能量。唯有善用是对文字最大的敬畏。
我常常想起今年3月份参加褚时健褚老追思会时,不断对自己的追问:一个人离开世界的时候,能留下什么?如果可以的话,怀揣一颗认真而努力的心,留下对他人有意的文字,温暖、照亮很多人。这是我的回答。那你们的答案又会是什么?
愿新的一年,依然与你们同行!
如果不是理想所迫,谁愿意绝技傍身——正和岛新媒体主编 叶正新做过新媒体运营的,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好差事”。
你需要365天“随时在线”,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推送完当天的文章,要立即准备明天的内容,“吃了上顿愁下顿”。996都算幸福的,半夜爬起找选题才是常态。
开始接手时,我纠结了很久。”超长待机”式的加班倒是其次,肩上的责任能不能担起来?我想了很久。其实到现在,还没有得出满意的答案。
2年前我刚入行,有次参加同学聚会,久未碰面的室友跟我讲:你去那儿了啊,但是那个公众号做得很差啊!
当时不语。但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今年我们团队努力把每个细节磨到最好,为了一篇文章,经常争得面红耳赤,吵得最凶的一次,团队里一位94年小姑娘眼泪啪嗒就掉在桌子上……
之所以较真,因为我觉得,优质内容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而优质内容的生产,伴随的往往是痛苦的打磨。
冯唐谈文学,提出一个著名的“金线”说。私以为,新媒体内容也有一条说不清道不明却结结实实存在的“金线”。到了就到了,没到就是没到。
所以,文章好比料理,是不是端出来给客人,厨师应该是最先知道的。
收官在即,我们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今年也不断收到朋友圈的一些反馈,“你们怎么做到每天10万+的?”(其实没有)“小叶,你们做得不错,爆文文章多”“正和岛公众号今年真的是非常棒,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
可只有亲身经历,我才明白过来:
哪有什么毫不费力?如果不是理想所迫,谁愿意绝技傍身!
逐梦的路上,唯有热爱与坚持不负时光——正和岛内容总监 郭龙自媒体这条路,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是,凭借着热爱,我们一直在坚持着。
经常有朋友问我,这么多年一直在企业做新媒体会感到厌倦吗?我想可能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太与众不同了,让我每天都能够敦促自己不断学习和奔跑,还没有时间去厌倦。
一直讲,我们这个团队是个特别简单,却又不简单的团队。
简单,是因为这帮人从来就不曾复杂过,每天只想着把手头上的那些日常工作整利索了——编稿码字策划选题,去到全国各地追着企业家们要采访。
不简单,是因为这帮人的骨子里都有着一种不服输的倔强,身体里都藏着强大的恒心和毅力。
没有速记,那就连夜听着录音敲出一篇数千字深度稿,一经推出便是百万阅读;辛苦打磨的演讲精编被毙,那就另辟蹊径,反复修改十数日后收获的是刷爆朋友圈,更赢得一众媒体和企业家的疯狂点赞;状态低迷、产出不理想,即便压力山大,依然选择接手新专栏,清空自己重新出发,老话说的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番坚持换来的不单是新专栏的篇篇十万加,更有意想不到的百万加;因无心插柳的一篇专访,让西北边陲的一位民营企业家在岛上有了声量,于是便下定决心要认识每一位岛邻——“记录平凡企业家不平凡的故事,让平凡伟大”……
从没有奢望过要惊天动地,却总是能够给到大家一个又一个惊喜。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不曾辜负时光。我很庆幸身在这样一个团队,也很庆幸自己今天还坚持在新媒体这个行业。
最后,愿所有坚持,都是因为热爱!愿所有热爱,最后都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