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入了大暑节气的第一天。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暑处于三伏的中伏,是一年中大部分地区最热的时期。不过,北京大暑的开场却是一场清凉。
前门三里河“水穿街巷”景区,水中的金鱼穿梭围绕着莲花间,一幅幅金鱼戏荷美图引得游客观赏拍照。
千龙图像库签约摄影师 鲁金富摄
昨天,北京终于告别闷热,迎来了难得的凉爽。今天清晨,北京天空云量较多,凉爽依旧。预计,一直到下周五前后,北京最高气温都将维持在30℃或者更低,虽说期间气温略有起伏,但比起7月上旬、中旬来说,体感上会舒适很多。
需要注意的是,天气凉爽虽适宜出行,但周末的阵雨或雷阵雨天气仍将给公众出行添乱。预计,本周末北京多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大家出行还需携带雨具,注意出行安全。
今年的大暑和二伏都在同一天(7月22日),
那么老北京有些什么习俗呢?
跟小千一起去看看~
老北京的大暑习俗
敲铜盏卖冰
在古代,老北京作为都城,最有意思的是,到了这时候,皇上要给各位大臣发冰解暑。在没有冰箱和空调的古代里,大暑的日子,解暑唯有靠冰,发的冰多少,也得根据官阶大小。
那时候,一般人家只能到冰窖厂去买冰。旧京都,一北一南,各有一个冰窖厂,专门在冬天结冰时藏冰于地下,就等着来年大暑时卖个好价钱。
敲铜盏卖冰,成了那时京都一景,这两个地名现在一直还在。只是冰窖厂街已经基本拆干净了。
晒经会
老北京大暑前后,还有一景,便是借太阳之烈来晾晒衣物,以防虫蠹,这很有点儿以毒攻毒的意思。不少寺庙每年这时候举行了晒经会之后,风俗便开始变了味儿,逐渐成为了庙会,人代替了经书。
不过,这也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对于生活的性情,贫也好,富也好,冷也罢,热也罢,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自寻其乐,用老北京话说,叫做“找乐儿”。
看洗象
在大暑到来之际,老北京人找乐儿最好的去处,是宣武门外的护城河边。那时候,皇宫养象的象房就在宣武门内,很近。每年这时候,官校都要用旗鼓迎象出象房,再出城门,到护城河洗澡消暑。那时候,聚在河边看洗象,成为了大暑天盛大的节日。
吃子儿莲蓬
在取消象房之后的清末民初之际,没有洗象的热闹可看,一般人找乐儿,是去什刹海。这个节气,老北京人讲究吃子儿莲蓬。除了子儿莲蓬,还爱喝荷叶粥,嚼藕的嫩芽。
千龙图像库签约摄影师 丁玮摄
这个特殊的节气,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最炎热的温度,还馈赠我们最美丽的荷花,而且,那荷花连叶带根带果实,都成了我们的时令食品。
老北京的伏天冰饮
雪花酪
“唉~,冰激凌来,雪花酪。玫瑰冰糖往里搁,桂花白糖往里攘!玉泉山的水来,什刹海的冰,吃到嘴里莎莎棱棱......这大碗儿的雪花酪来,哎~”这京味儿十足的吆喝声,透着夏季的清凉,这是旧时北京胡同里的孩子,在夏天最高兴听到声音!
雪花酪是老北京夏日里经典的解暑冰饮,在当时的地位就相当于今天的冰淇淋。小贩用特制的冰刨刨成冰屑,装进大木桶,有人来买,拿个碗,盛上多半碗细沙一样的冰屑。
往里面加各种佐料:炒熟的花生仁、瓜子仁、葡萄干、小山楂块、豆沙、麦仁,浇上不同口味的果汁,配上小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雪花酪就可以入口了。用小勺轻轻地送一口到嘴里,清凉、甜香、细滑,满身的暑意顿时消失全无。
酸梅汤
夏天老北京的街头,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推车小贩。把切好的乌梅、山楂泡在开水里,加上一些糖和桂花,放在一个大坛子中并将坛子放在冰桶中,清凉可口的酸梅汤就做成了~
卖酸梅汤的小贩一手持两个小冰盏互相击撞,发出清脆悦耳的铮铮声。干果铺里这时节也卖酸梅汤,还有玻璃粉、杏仁儿豆腐等冷饮。
舍暑汤
天儿热了,京城的大商号、药铺或寺院都在门前放个大瓮或木桶,里面盛着煮好的绿豆汤,或是灯芯草叶沏成的中药水,边上放个马勺和几只碗,过往行人自取自饮,这种免费供应消暑饮品的做法,名曰舍暑汤。
老北京三伏天的养生吃食
在进入暑伏之后,老北京在吃食上也传承着很多食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老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头伏吃饺子的品种也是多种多样,有水煮的,烫面的,油炸的,还有锅贴儿等等。
饺子的馅料也是非常丰盛,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还有用鲜藕、木耳、鸡蛋、口蘑制成的藕馅饺子。
老北京人二伏时不但爱吃过凉水的猪肉炸酱面、小碗干炸面、麻酱面,还喜吃配上花椒油、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豆、青蒜末等菜码儿的锅里挑的热炸酱面、麻酱面。
还常吃肉片鸡蛋黄花木耳勾芡的打卤面,还有现在鲜为人知的“荤油腌汤面”和“羊肉氽面”。
到了三伏天,老北京人还要吃烙饼摊鸡蛋,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一卷。
拌个蒜茄泥,拌个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老北京三伏天的食俗,虽没大鱼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却是因时宜人的节令食品,很值得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