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荔枝新闻成都工作部记者/白兆鹏
在成都,有一位痴迷于相机收藏的古稀老人金鹏飞,十多年来,他因为立志于创设自己的相机博物馆,被媒体广泛报道,人送雅号“金相机”。 去年开始,闲不住的“金相机”又有了新想法,他要用相机记录成都这座城市样貌变迁的点滴,完成他们这代成都摄影人的一个心愿。
缘起400多张老照片
成都市中心一栋闹中取静的老房子里,73岁的金鹏飞老人带着荔枝新闻记者参观了他的家,自幼受长辈熏陶热爱艺术的他,和文艺活动打了一辈子交道,家里全是收藏的相机、印章还有自己创作的篆刻和藏书票作品。
之所以产生了拍摄成都新旧街景对照集锦的想法,也是机缘巧合。金老说,“川大有一位退休的老师,他从1983年开始,大概用了13年的时间,拍摄了大量的成都历史街景,现在年龄大了,就想给这些老照片找个归宿”。
“金相机”金鹏飞和他收藏的相机
金鹏飞告诉记者,这位老师在当时就有拍街景的意识,这400多张街景中有成都的普通小巷,有著名的地标建筑,有以前的老商铺……这一点他非常佩服,“那个时候的胶卷一个要七八块钱,是很贵的,一般人都是给自己和家人在景点之类的地方拍一些照片留念,他却能够拍那么多的街景,这就不简单。”
成都驷马桥沙河段(谢文光摄)
十多年来,“金相机”的雅号让金鹏飞在成都摄影圈里成了名人,也逐渐认识了不少当地的摄影爱好者,身边这些摄影迷渐渐就组成了一个团队。他告诉记者,大家对制作成都新老城市街景对比相片集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就决定把这400多张成都老街景照片都收下,一一对照,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成都西大街(巫少文摄)
“现在很多人都在找成都的老街景,但大多数人只有几张或者是几十张,没有这么全的”,手里有了这么多过去的照片,大伙一商量,就决定把这么多年来成都的变化给呈现出来,主题就定为“新老街景对着拍”。
用照片记录真实的生活
“金相机拍摄团队”的艺术总监巫老师负责照片的评选工作,他告诉荔枝新闻记者,目前团队有20多个人,年龄从40多岁到70多岁不等,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拍摄过程中,不少人都遇到了困难,“很多地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面目全非了,对比起来就会非常难。”
对于那些原貌变化非常大的地方,团队成员只能通过反复的调查走访去核实,有时候一个地方要跑四五次,还不一定能拍到一张理想的照片。
成都下同仁街(巫少文摄)
拍摄工作今年7月份正式开始,当时成都天气很热,“很多老同志顶着大太阳出去拍照,有一位同志一次骑着电瓶车去拍,结果电瓶车坏在路上,天又热,找不到修的地方,推着车走了一整天,我们都在给他加油打气,佩服他这种精神”,金老说。
成都二道桥街(巫少文摄)
团队成员拍摄前经过了详细的策划和思考,拍摄中,除了建筑物,他们还会特别注意把现代生活中的点滴也记录到镜头中,比如共享单车、快递员、新的品牌广告、新潮的门头这些元素,“不只是建筑,而是用照片去记录变化和最真实的生活。”
要把回忆留给成都人民
付出之外,收获更大。“金相机摄影团队”最开始定的目标是赶在2021年年底前将所有的400多张新老对比照片拍出来,但因为天气和疫情的原因,目前只拍了200多张,经过一轮初筛,150多张对比明显的成都新老街景让大家倍受鼓舞,“不认识了,我们老成都人有些都不认识了,前后对比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成都紫东楼街(罗家龙摄)
金鹏飞骄傲地说,照片给身边的亲人朋友看过之后,有人从老照片中找到了自己上过的幼儿园、小学,也有人想花钱买这些照片,大家都在通过照片寻找自己祖辈居住地的今昔变化。“如果能够把对比照制作放大,供市民参观,对于现在生活在成都的人和下一代,都很有意义。”
成都青龙街(谢文光摄)
“成都几代人可能都住在低矮破旧的小平房里面,看到这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肯定会发自内心地感慨”,金鹏飞说,等明年照片全部完成之后,他们打算办个展览,“一定要把对比照制作放大供市民参观,这是我们这代成都人的回忆,也是下一代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