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和小男孩的故事(二)
作者:肖远新
过了两天,小男孩子要上学,再也不能每天来陪伴蟋蟀;再也不能每天给蟋蟀送食物,蟋蟀需要自己去采集食物。蟋蟀很感激小男孩,这段时间,如果不是小男孩每天给他送吃的,修建住宅的工作不可以那么顺利地完成。正是在小男孩的喂养下,蟋蟀成长得非常快,已经长了一个“大个子”,力量非常强大。那天,遇到另一只蟋蟀,两个人对峙了一下,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小男孩读四年级,他不能背书,站到老师面前就结巴,脸红脖子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也正因为如此,上课时他没有机会发言。其实,这并不代表他的学习成绩差。相反,小男孩子用心读文字、背情节。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不能背书,但能默写。他的成绩永远是第一名,除此之外,没有朋友,好多同学都欺负他。说来也奇怪,读一年级那年,也是因为口吃的毛病,被同村的一个大个子男生实实在在地揍了一顿;他不敢告诉老师,因为他说不清楚。从那以后,他总在心里默默念叨:“打架搞不赢你,读书我可以胜过你!”
秋季开学后,好多同学带来了蛐蛐笼子,笼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蛐蛐。小男孩也想看一看他们的蛐蛐,没有人和他玩,也没有人把蛐蛐给他看,更没有人愿意把蛐蛐笼子给他提一提。
星期天,小男孩拿出婆婆割草用的镰刀,在婆婆的磨刀石上把镰刀磨得非常锋利。所有的玩具都是小男孩自己做的,精致的陀螺、小小的板板车,同学们有的,他都自己动手做。也正因为如此,手上留下了一道道刀伤的痕迹,他却不在乎。他要做一个蛐蛐笼子,做最漂亮的蛐蛐笼子。
小男孩的家就在公路旁边,或者说公路就是从他家的稻场经过。公路下有一片竹园,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竹子。他在竹园里砍了一根竹子,还专门挑了一根老翠竹。他知道,新生的竹子不结实。从屋里找出一条长板凳和一把木椅子,然后就学着蔑匠师傅的样子,把翠竹一划两开,放在长板凳上。原先,婆婆请过一个老蔑匠师傅做家具,小男孩羡慕到了极点。
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程序之后,细细竹蔑加工好了,每根竹蔑都是用砂布磨得光光滑滑的,不能让竹蔑挂伤了心爱的蛐蛐。小男孩轻轻地闭上眼睛,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蛐蛐笼子的样子,他开心地笑了。整个上午,小男孩子就只编了一个蛐蛐笼子。笼子有底、有壁、有顶、有门,还有特制的门栓和门锁;甚至还分了两个单间,上面一层是睡觉和休息的地方,下面一层是饮食的地方。
中午,婆婆从地里回来做午饭,看过小男孩做的蛐蛐笼子,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不停地说:“我孙子成蔑匠师傅了!”小男孩依旧呆呆地笑着。在婆婆的建议下,小男孩又找出上次蔑匠师傅用过的熟桐油,把蛐蛐笼子好好地涂了几遍。只有这样,蛐蛐笼子才不怕淋雨,打湿之后才不会腐烂。
下午的天气照样暖暖的,蟋蟀知道这样的好日子不会太长久了;秋天到了,寒风马上就要到来。小男孩提着蛐蛐笼子,来到蟋蟀家门口。小男孩专门找了一根漂亮的红丝绸带子,把蛐蛐笼子提起来;在他看来,这比那些用棕树叶子做的带子要好看得多。小男孩轻轻地对蟋蟀说:蟋蟀呀!我给你做了一栋漂亮的房子,你今后就住在里面,天天陪我上学,天天陪我上课,天天听我说话。这些话,只有他自己才能听到,一旦说出声音,口吃的毛病又犯了,半天说不出一个字。他又有些遗憾地对蟋蟀说:真对不起!今天你不能住进来。婆婆说过,要下周才能住进来,笼子上的桐油要过一个星期,才能完全干燥。
小男孩子就把蛐蛐笼子放在蟋蟀家旁边的那块石板上晒太阳,自己则掏出一本书,那是一本新发的语文书。第十四课是《蟋蟀的住宅》,书中是这样写的: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
老师还在上第三课,小男孩却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他要提前背诵课文,看看蟋蟀的家和课文中的“蟋蟀住宅”是不是一样的。想到这儿,小男孩又呆呆地笑了。他又开始轻声读这篇课文,说是读倒不如说是唱,就像婆婆唱儿歌的那种语调。他内心里清楚,只要一读就会结结巴巴;只要是“唱”,就会流畅得多。
这学期,新调进了一个语文老师。周三下午,同学们都完成了作业,老师教他们读:昔有一渔者,因足疾未捕久矣。同学们似懂非懂,小男孩在老师的讲解下,知道这是文言文,是古人读的书。他理解得非常快,但不敢告诉别人,害怕同学们笑话他;他也害怕这位语文老师像别的老师一样,眼睛一横,恶狠狠地说:“大结巴,话都说不转,还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