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江心屿上有原住民吗?(江心屿岛上有住宿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07 13:47:49    作者:life    浏览次数:655    评论:0
导读

原创 孤屿志 孤屿志 5天前一千个游客的眼中有一千个“江心屿” 如果和江心屿“朝夕相伴” 枕涛入眠,观星而梦 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空灵清绝的孤岛上, 除了僧人及百年前的英国领事, 似乎再没常住岛民。 然而,孤屿不孤。 远离喧嚣的江心屿

原创 孤屿志 孤屿志 5天前


一千个游客的眼中有一千个“江心屿

如果和江心屿“朝夕相伴”

枕涛入眠,观星而梦

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空灵清绝的孤岛上,

除了僧人及百年前的英国领事,

似乎再没常住岛民。

然而,孤屿不孤。

远离喧嚣的江心屿上,

却尚留着一丝人间烟火。

这座小岛上一度生活着几户人家,

饮井水、点煤油灯、孩子读书靠渡船往返,

有浪漫也有艰辛,

更有着别人无法体验的幸福。

这份专属记忆,

也让孤屿多了几分鲜活灵动。

本期《孤屿志》走进江心孤屿的“水边人家”,

重温那些岁月里的烟火往事。


01


孤屿生活

煤油灯照明,蚊子特别多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有了烟,就有人,再荒凉的地方就“活”了。

据说,新中国成立前,江心屿住着四五百号人,多数是僧人,还有少数居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动员这些僧人还俗回家,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寺庙就没什么人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温州著名的金石篆刻家方介堪先生领命筹建温州区(市)博物馆,馆址就选在江心屿的兴庆禅院内。

▲原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柯棣娟的父亲当时在温州市文物管委会工作,也参与了温州市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常住岛上,负责裱画、看管文物等事务。为工作便利,柯家后来举家搬到江心屿,在岛上度过了三四十年的时光,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柯家才离开江心屿。

柯老爷子是永嘉上塘人,育有四子两女,当时除了大儿子生活在永嘉,其他子女都是在江心屿长大,柯棣娟是家中的小女儿。

▲柯家人全家福

多年后,柯棣娟在《抹不去的童年记忆》中回忆道:由于父亲的工作关系,我们全家就居住在风景秀丽的江心屿,可能有人会非常羡慕我们住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如世外桃源,其实其中的苦楚可能外人是无法体会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江心屿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孤屿上没有通电,晚上只能靠煤油灯照明,没有自来水,蚊子苍蝇还特别多,生活非常不便利。

岛上人家滨水而居,岸边绿树蔚然成荫。这“遗世独立”的画面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居住起来,蚊蝇的滋扰、潮湿的水汽、物资交通的不便,都让美好分分钟幻灭。


02


岛上居民

30年代就有人住在江心

那些年,岛上除了柯家,还有一户陈家。陈家和江心屿的渊源更为深远。

陈家是永嘉桥头人,上个世纪30年代,祖父祖母就住在岛上,划船摆渡谋生。陈家至今还有人住在江心屿,可能是常住时间最长的岛民了。

▲2002年温州晚报的相关报道


上个世纪70年代,腿脚不便的新娘应明珠从瓯海慈湖嫁入陈家,与陈阿碎结婚,后来在岛上生儿育女。

岁月流转,一晃而过。19岁的新娘子应明珠如今已是67岁的阿婆,应阿婆犹记得,刚嫁过来的时候,江边滩涂都是茂密的水草,地面坑坑洼洼,一下雨就变黄泥的土路,连一袋盐都要去对岸买。

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岛上的居民仍靠井水为生。陈家人每天要去博物馆里的琉璃泉挑四大担水,而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陈家小哥俩的身上。应阿婆的二儿子陈中庆回忆,七八岁起,他就和哥哥一起去挑水了。那时岛上做饭是烧柴火的,他还和兄弟姐妹在岛上到处捡拾枯枝烂叶。

如今,江心屿早已通上自来水,但应阿婆还是怀念记忆中井水的甘甜。她说:“那个味道,真的是好,自来水烧不出。”

而这份味道或许就是记忆中的眷恋。


03

渡江求学

游泳回家,隔江呼喊

岛上居民最头疼的是孩子的读书问题。岛上没有幼儿园和小学,孩子要到对岸的百里路小学或者徐衙巷小学(已撤并)读书。

孩子们上学,靠小舢舨过江,碰到刮风下雨那是苦不堪言,常常等他们过江到学校,课都已经上了一半……遇到台风季节更是糟糕,有时两三天停止渡船,孩子们只能眼睁睁站在江岸边着急,盼着对岸的渡船能早点划过来。

柯棣娟上小学那会儿,过江舢舨船还是人力摇橹,到对岸都需要半个多小时。

▲江心春动锦波澜,林其勉摄于1976年

渡江求学是岛上孩子共同的回忆。前一天晚上,家长会去打听江心屿上的疗养院有没有次日的早班船。如果有,第二天孩子们7点可从岛上出发上学。如果没有,只能等到上午8点的第一班客船去上学,赶到学校时,同学们往往已结束早自修了。

遇到大雾天气,那就更说不准了。陈中庆犹记得,“最迟的一次,我到达学校的时候,第二节课的下课铃都响起了。”

没有电话,家长们无法和老师请假。那时候老师都很包容体谅,对岛上的几个孩子会特别照顾。

上学难,放学回家也不容易。

柯棣娟的侄子柯学在岛上生活到10岁才搬离,他在对岸的徐衙巷小学读书。

▲柯学在江心屿的童年留影

下午最晚的一班客船是4点半。柯学的爸爸在江心渡口工作,如赶不上船,柯学就向爸爸的工友借路费,投奔市区的外公家。

这只是他的备用方案。他最常用的方式是在瓯江的这头朝江心屿方向喊话:“妈妈,我要回家。”听到他的呼喊,家人会派小船接他回家。

那时瓯江两岸自然没现在繁华,日暮时分更是分外宁静。柯学稚气的呼喊总是能飘过波涛汹涌的瓯江,传到母亲耳中。

还有放学后游泳回家的。一次周五放学,陈中庆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放到父亲单位宿舍,然后一口气横渡瓯江,直接游回家。事后,父亲冲到他面前,“急得菜刀都提了起来。”


04


童年时光

钓到虾直接开水烫着吃

爬上西塔观潮,到江边涂滩嬉水、骑着羊背兜风……方广强曾随父亲方介堪在江心屿度过了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

▲金石学家方介堪与孙子在江心屿

柯家所住的后院有一棵年代悠久的橄榄树。橄榄是孩子们超爱的“零食”。特别在夏天,琉璃泉更是冰镇西瓜和啤酒的“纯天然冰箱”。

直到1993年,陈中庆才离开江心屿到杭州读书。

江心屿是他的“童玩天地”:用吉他弦做成小鱼钩,绳子上绑成一串小鱼钩盲钓小虾;向渔贩讨要一些鳝鱼骨做饵料,钓瓯江特有的一种小螃蟹;夏天捉个知了再绑上绳子玩虫虫飞。

“瓯江里有种小白虾鲜嫩甜,有时钓到了虾却还没有饭点,直接开水烫着吃,特别好吃。”

小岛给了孩子们特别的童年记忆,也滋养着岛民的生计。柯家奶奶曾在岛上摆茶摊,用的正是琉璃泉的井水。巧手的奶奶也会把橄榄腌制成果脯售卖。柯家人还为游客拍摄纪念照补贴家用。

▲柯学在江心屿的童年留影


后记

户口住址:江心寺


尽管离了江心,却无法割舍这份孤屿情结。

柯伊凡的微信名称是“江心屿加一面红灿灿的国旗”。

陈中庆是一名淘宝店主,他的微信头像是江心屿的风光照片。

柯家孙子柯学则将自己的事业和江心屿紧紧联系在一起。1998年,他子承父业,加入温州市瓯江旅游服务站工作,仍然陪伴、见证着江心屿的日新月异。

如今岛上的常住居民只有应阿婆一人。她的身份证、户口本上赫然写着:住址江心寺。

应阿婆和老父亲还生活在岛上,互相照料,子女时不时上岛送菜。景区管理处为家属陈中庆办理了员工通行证。

▲应阿婆和父亲的午餐

陈中庆上岛却常靠“刷脸”,也熟记每一趟轮渡的时刻。

疫情前,他原本准备春节去自驾游,特地将母亲家的冰柜中储足了年货。这些食材最终撑足了2个月。

疫情期间,市区2天可以外出采购一次,江心屿上是5天外出采购一次。

行动不便的应阿婆得到了许多人的照料和关心。比如烧饭的煤气罐,她就是托岛上的单位食堂工作人员帮她代购的。“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离不开大家的关照。”

应阿婆见证了小岛的变迁。一辈子囿于一方孤屿,唯一一次出远门是去上海参加亲戚的婚礼。

看惯了瓯江的潮涨潮落,忍受着白蚁和潮湿,但能住在孤屿上看日出日落,却是最幸运的人。岛民的存在让这座小岛平添了人间烟火色,也留住了尘世的温情和繁华。


编辑 | 豆豆 刘曦 实习生 林馨枝

校对 | 郑凌

 
关键词: 温州江心屿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3623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