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
我们在想
未来的中国会成为什么样子?
百年后的今天
一张青运史地图展现在我们眼前
将其展开
就可跟随先辈足迹
追忆这百年青年奋斗史
第一站 探访银川:党的儿女
线路:中共宁夏工委纪念馆—兴庆区景岳小学—宁夏解放纪念碑
01 中共宁夏工委纪念馆
在中共宁夏工委纪念馆中,摆放着崔景岳革命三烈士的头像。
崔景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任中共宁夏工委书记,开展革命工作。但因有人叛变,党组织遭到破坏,1940年4月13日被捕,在狱中崔景岳等人建立党支部,继续坚持与敌人斗争。1941年4月17日晚被敌人在银川城隍庙后面(今景岳小学)活埋,年仅30岁。崔景岳临刑前的话:人活百岁,总有一死。我们今天的死虽不得其时、其地、其所,但却死得其值。
02 兴庆区景岳小学
虽然崔景岳革命烈士已经不在了,但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1991年,为了纪念三烈士英勇就义五十周年,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在三烈士牺牲地建造了纪念碑。同时,将原银川市第十三小学更名为“景岳小学”,成为国家级、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四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夏党史教育基地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银川市文明单位、银川市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
03 宁夏解放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洪流席卷大江南北,1949年9月,解放军十九兵团进入银川,宁夏解放,宁夏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如今西夏区解放广场内的宁夏解放纪念碑上,也铭刻和见证着这段光辉的历史。宁夏解放纪念碑正面刻有宁夏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为纪念碑碑文,两侧浮雕采用概括和象征性手法简洁明快地表现了解放和建设的两大主题。
主体雕塑—骑马像为十九兵团无名英雄横枪立马宣告宁夏解放,用写真手法来表现解放军十九兵团由南向北进入宁夏,建设宁夏的雄心壮志,再现真实的历史和民族气概,象征宁夏的崛起和美好的未来。
浮雕反映了宁夏解放的历史事件以及解放后宁夏的建设成就。东侧浮雕带通过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从六盘山向宁夏进军,羊皮筏子渡黄河,英勇奋战及回汉民族欢迎解放军入城欢庆胜利四个画面反映解放宁夏这一主题;西侧从科技、工业、农牧业、养殖业等方面反映十九兵团留守宁夏军民共建双拥模范城,祖国八方朋友奔赴宁夏、支援建设宁夏这一主题。
(扫码打卡银川青运路线)
第二站 探访石嘴山:因煤而兴
线路:石炭井街道—贺兰雄鹰—黄渠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
01 石炭井街道
石炭井位于贺兰山腹地,是一个以煤炭开采为主业的矿区,也是大武口区的北大门。
明末,石炭井曾被称为“上迭里口”,蒙语音译为产石炭的地方,民间称此为石炭沟,1941年改名为石炭井。1958年3月,为保证酒钢的煤炭供应,国家开始投资建设石炭井矿区。同年10月,时任国家政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来到石嘴山视察,指导矿区建设发展。1960年,这里成立石炭井矿务局,开始机械化、大规模开采。1970年,石炭井“因煤设区”,为石嘴山市辖区之一,是全市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的工矿区,素有贺兰山“百里矿区”之称,因出产“太西煤”而享誉国内外,主导了宁夏经济的半壁江山;21世纪90年代中后期,煤炭资源日趋枯竭,遂于200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区,将其原行政区域划归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管辖,更名为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办事处。矿区鼎盛时期人口接近10万,是一个“全国少有、宁夏独一”的完整工矿行政区,交通便利,设施完好,功能齐全,具备建设“观赏、研学、展示、休闲、康养”等工业旅游目的地的功能。
这里先后拍摄了《绿皮小火车》《贺兰英雄》《荒草丛生》《远去的山桃笏》等影片,成功举办了石炭井大峡谷汽车越野拉力赛等赛事活动。
02 贺兰雄鹰
贺兰雄鹰是大武口区红色教育基地之一,曾为驻守贺兰山的陆军第二十师的烈士陵园。陆军第二十师从1969年底进驻贺兰山到1985年10月在百万大裁军中撤销编制的16年间,先后有80名战友牺牲或病故。1986年8月新建八号泉烈士陵园,将分散安葬的战友们的遗骨迁移到了陵园。2003年10月由石嘴山市委、政府于组织陵园搬迁。八号泉烈士陵园32名烈士和因公殉职的战友全部迁入石嘴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一座高2.3米、宽2.15米的汉白玉碑矗立在陵区中央,仍然以萧华将军题写的“贺兰雄鹰”作为碑铭,这是对坚守贺兰山卫士丰功伟绩的最好褒奖。
如果说贺兰雄鹰纪念碑遗址是不可多得的红色革命遗址,那么黄渠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03 黄渠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013年,黄渠桥镇建设黄渠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黄渠桥镇着力打造“板凳课堂”志愿服务项目,组建“黄渠桥新时代文明实践‘四史’宣讲志愿服务队”,依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设“板凳课堂”,采用“专人讲解+板凳课堂+实地宣讲”的方式,开展宣讲活动200余场次,受众近3000余人,切实当好了传播党的理论的“传声筒”。
04 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驴车、马车、绿皮小火车载着一批批支援三线建设的有志青年从五湖四海相聚到贺兰山下,投身城市建设的故事就此起笔。
站在新的起点,石嘴山的青少年们将通过学习青年建设史,以新作为奋进新时代,以新担当推动新发展,谱写新时代石嘴山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扫码打卡石嘴山青运路线)
第三站 探访吴忠:重温红色历史
线路:金花园社区红色教育基地—宁夏移民博物馆—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园—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园
01 金花园社区红色教育基地
金花园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现有面积1220平方米,根据需求,统筹建设一楼便民服务大厅和二楼“一居一特”“一社一品”党建工作展示厅,设置了石榴籽微工作室、领航驿站、暖心家园、家长学校等17个功能室,为辖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各族居民接受教育培训、开展党建活动、参与社会治理提供阵地和展示平台,使其成为一个凝聚党员、服务群众、传承文明、惠及群众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金花园社区视察。
02 宁夏移民博物馆
来到宁夏移民博物馆,中国传统西北民居砖墙拼花相融合的建筑元素映入眼帘,色彩以白、黄相间为主,白色马莲花造型,象征着红寺堡移民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黄色体现了黄土高原的气质。博物馆主题建筑分为三层,展陈面积约3200平方米,展示了从秦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宁夏的移民开发史、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的移民状况等情况。自开馆以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宁夏移民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瑰宝,更加珍惜我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03 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园
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园里的革命纪念馆与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综合性纪念馆。自建馆后,不断扩大陈展面积,提高陈展方式,丰富陈展内容,现展出图片资料、文史资料、革命文物1500余件,10个重大历史实景,真实再现了革命先烈在盐池的13年峥嵘岁月,反映了盐池县自先秦有人类活动至明清时期,盐池县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04 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园
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园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红军西征命名的纪念场所,主要由红军西征纪念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和长征纪念广场三大主题构成。红军西征纪念馆位于纪念园中部,建成于2006年10月,是同心县人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70周年的一份献礼;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位于纪念园北部,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36年我国第一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此成立。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评为宁夏“新二十景”之一。
纪念园有“老区新貌”“丝绸之路”“引黄灌溉”“旱塬风光”“洞鉴古今”“一秉虔诚”的方形浮雕文化柱6根;展现三军会师同心城、军民欢呼同庆和同心民俗风情的大型浮雕墙一座;有“抗战之声”大理石雕像一座。在广场中部台阶上有一组地面浮雕,内容以“军民同心”为主题,表现红军进入同心、红军驻留同心和红军离开同心所发生的拥军爱民、爱国爱教等感人故事。
(扫码打卡吴忠青运路线)
第四站 探访中卫: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线路:中宁南河子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孟长有烈士像—海原关桥堡会议会址
01 中宁南河子公园
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中宁县烈士陵园
安葬着109名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
革命烈士的遗骨和衣冠
英魂虽逝
壮志永存
02 孟长有烈士像
孟长有烈士
抗战爆发后赴延安参加革命
1938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因叛徒出卖被捕
在狱中同难友组成狱中党支部
同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1年4月17日深夜
被反动派活埋于银川城隍庙
年轻的中共党员孟长有
在人生的道路上仅仅度过了25个春秋
03 海原关桥堡会议会址
1936年11月1日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
移师中卫海原一带
朱德、彭德怀、贺龙、任弼时等
在关桥堡举行了重要军事会议
研究部署“海打战役”“关桥堡伏敌计划”等事宜
彼时西征
此时新征
不忘来路
开辟新路
(扫码打卡中卫青运路线)
第五站 探访固原:红旗漫卷六盘山
线路: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
01 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
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成立于2013年,随着对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长征纪念碑、红军小道、纪念广场、长征纪念亭、吟诗台等资源的合理整合,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已成为红色人文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的综合性红色旅游景区。
02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
将台堡原名西瓦亭,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时期,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均经修扩,是宁南腹地、葫芦河流域、古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贸集散地,因北宋时期在古堡的西侧修建了一座将帅点校军事的土台,故起名为将台堡。
将台堡会师是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次会师。1936年10月9日和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分别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历尽艰难困苦、浴血奋斗,终于实现了胜利会师,长达两年之久的长征胜利结束。
三军会师纪念馆始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三百平方米,馆藏革命文物47件(无级别),图文展示112幅,整个展厅主要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为更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发挥了应有效应。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始建于1996年,碑名由江泽民同志题写,整体由碑顶、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高26.36米,26寓意2006年改建,36寓意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军胜利会师,碑顶有三尊红军头像,象征着红一、红二、红四三个方面军,碑座刻有8幅浮雕,分别展示了红军战略大转移、遵义大转折、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路过回民区、翻越六盘山、三军大会师、胜利到延安的革命历程,纪念碑背面是碑文,详细记载了将台堡会师的过程。
将军翰墨碑林建成于2006年,由参加过将台堡会师的老将军、老红军以及当时在宁夏工作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题词赠墨组成,共有37幅,呈圆形排列,这些题词集中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将台堡会师意义的高度评价,更希望长征精神世代发扬,永放光芒。
(扫码打卡固原青运路线)
地图上的青运史
记录着每一个勇毅前行的足迹
饱含了奋斗的艰辛和
革命岁月的激情澎湃
你是否也想跟随着先辈们的步伐
感受百年奋斗路呢?
现在
打开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运动史教育精品线路展示活动”专题
即可看到“地图上的青运史”
快去打卡吧!
具体操作流程
1、下载“中国青年报”APP,点击进入右下角浮窗
2、注册登录,点击您要打卡的宁夏回族自治区
3、点击您要打卡的路线
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时空之旅
一起来到那片温热的土地
与先辈的足迹重叠
回望过去百年奋斗历程
感受一代代青年人的英勇与奉献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