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美食,便不能不提天津。老天津人“爱吃会吃讲吃”,而且不但在“吃”上面有一手,在“做”上面也有一套。狗不理包子自是不用多说,早已声名在外,除此之外,天津还有一道在全国也称得上独一无二的小吃——锅巴菜。
锅巴菜,天津本地人称“嘎巴菜”,是当地的特色风味小吃。一碗地道的锅巴菜,不粘不散,松软筋道,再加上那油绿的香菜末儿、粉红的酱豆腐汁儿、浓黄的芝麻酱、深黑的小香干儿,不光看起来五光十色,吃起来更是酥香可口,味道浓郁却又不失清爽,滋味堪称绝妙。
锅巴菜(网络图)
锅巴菜,重在锅巴和卤子。传统的锅巴菜,讲究38种原料、72道“手儿”,工序复杂而严格。首先是锅巴,选用上等绿豆和小米,配比方式是8:2。先把绿豆碾压去皮儿,将其与小米水磨成浆,拌匀后摊成薄煎饼,再将其切成柳叶片状,便可备用了。而也正因为锅巴菜锅巴选料的缘故,使得其具有了清热解毒、开胃健脾的功效。
再说锅巴菜的卤子,卤子包括团粉、酱油、葱花、姜末、五香面、大料、酱豆腐、面酱等等。又因卤子中团粉占比例较大,因此团粉的用料也较为讲究,首选高粱粉、山芋粉等。这样,锅巴菜的所有原料便都齐活了。吃的时候只需把锅巴放进卤子里略加搅拌盛进碗中,再放点小料,便可开动食指了。但谁能想到,这样的一道个性十足的“菜”,却只是应付出来的呢,这里面有一个掌故。
摊锅巴(网络图)
时间回到乾隆年间。当时一些山东汉子为谋求生计,拖家带口来了天津。于是乎,顺带着山东煎饼也就跟着带过来了,也因此很多人开始当起了小贩,靠卖煎饼为生。而这些外来的山东汉子中,有一个叫张兰的人,也开了一家煎饼铺卖煎饼。然而可能是因为姓名和家乡是山东的缘故,他经常被人调侃是梁山好汉中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的后人,而没想到的是,玩笑说得多了竟也渐渐有人当了真。不过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好处,就是经常有人慕名前来品尝他这名人后代的手艺。
这一天,张元出去办事,留下了内人郭八姐看店。半上午的时候,进来了一个客人,也是冲着张青后人的名头来的。这客人倒也稀罕,大概是好东西吃多了,叫了份煎饼卷大葱,不住说好吃。可谁知道半途,客人忽然说口渴,让店家上汤。店家说店里不卖汤,想给客人倒水解渴。谁知这客人却不愿意,说水没有味道,喝起来不爽口,无论如何也要喝汤。
店家见这客人穿着得体,谈吐不俗,也怕怠慢了这客人,无奈之下只好去了后厨。然而店里从来没有做过汤,做汤的原料也没有,思虑片刻后,店家便抱着应付的态度把店里的煎饼切碎了,撒上一些小料冲水勾兑一番后端给了那客人。不想拿客人一尝,连夸鲜美,又问这汤名。店家以为问自己的名字,便说是“郭八”,可还没说完,那客人便打断她的话径自大笑了起来,说这明明一碗喷香的大杂汤,怎么能叫“锅巴”,加一个“菜”字才妥帖些嘛。吃完后,客人便意犹未尽地走了。
泡绿豆(网络图)
又过了两日,忽然有一队官兵闯进了张元的煎饼铺,进门便大嚷是不是有人前两天在这儿吃过一份叫做“锅巴菜”的汤。夫妻俩一听脸就吓白了,张元那日归来后也听妻子说了此事,当时还抱怨妻子胡闹,要是客人吃坏了肚子可怎么办,不想这么快就被人找来了。诚惶诚恐之下,夫妻二人畏畏缩缩地说“是”。
哪知这官兵带头的一个人却是笑着恭喜,说掌柜的你大福气来了,那日在你这儿吃饭的乃是当今圣上乾隆爷,皇上夸你们煎饼好吃锅巴菜更是美味,看你们生活清苦,特赏200两纹银。夫妻俩一时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好半晌才回过神来接过银子,又惊又喜之下忙不迭地磕头谢恩。
之后,张兰借着那日乾隆赐封的影响,将自己的煎饼铺改名成“大福来锅巴菜”,生意更是兴隆。
大福来锅巴菜店面(网络图)
到了光绪年间,张兰的重孙张起发又改进和完善了锅巴菜的制作工艺,发明了大小卤制法,并添加了六种小料,使得锅巴菜愈加美味可口,风靡了整个天津卫。就连《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尝过锅巴菜之后都不由得赞叹“时霜寒而冰冻,佐小啜于凌朝,额涔涔而欲汁,胜金帐之羊羔”。
而今,传承了数百年的锅巴菜,在岁月的洗涤下更是成了天津人一种不可割舍的乡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