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凉山,彝族人从古至今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起源于云、贵、川乌蒙山区与金沙江畔的乌金猪,到了彝族人的手里,以最简单原始的方法,做出了最靠近食材本身的味道。这味道,是每一位凉山彝族人记忆里最深刻的味道,也是彝汉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得最完美的一道菜式。
过去,山村里有一句谚语,“彝人不吃长大的猪,汉人不吃长大的瓜。”意思是彝族人吃猪肉只吃三十多斤的小猪儿肉,汉族人吃瓜只吃嫩的,太老的不吃。
彝族不吃长大的猪?这种说法,并不是指绝对的不吃大猪,而是在千百年前,彝族的先辈们认为,没有成年的猪,从肉质到灵魂,都是干净纯洁的,吃了不会污染人的身心。
在云南,乌金猪的最高礼遇是被腌制成宣威火腿,那么在凉山,小乌金猪的最高礼遇,一定就是被制作成麻辣鲜香的坨坨肉了。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小乌金猪的吃法也演变出多种形式,令人吃过一次便牵肠挂肚,回味无穷。
独具民族风味的特色菜肴
钟玉成 | 摄
此前,外地人一来到凉山,听说要吃小猪儿,很是惊讶,“为什么那么残忍?”“那么小的怎么吃?”可一旦吃了一次,就停不下来,连连称赞,“味道不摆了。”彝家好客,远方的亲戚朋友来家里,一定要宰只小猪迎客。特别是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生活中更是常见小猪儿肉的身影,随时想吃了,菜市场就能论斤买回。
彝人独爱乌金猪,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乌金猪与茅台酒、熊猫烟并称为特供“三样宝”。走进彝家山寨,随处都能看见在小河边、山坡上吃草的乌金猪,浑身乌黑亮丽,跑起来噔噔蹬的。
彝族人的菜谱里,没有煎炸烹炒,做饭时也没有火候大小之分。家里来客了,逮一只小猪儿,杀好了丢进火里把毛烧尽,烧过的猪皮金黄油亮,洗干净,就可以宰成坨。火塘里的火是终日不灭的,架起锅,坨坨肉冷水下锅,水一滚,汤面上的泡沫向四面散开就捞出。这一点尤为重要,煮肉谁都会,但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出锅的时间,却很难。当然,这些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需要自己摸索。
胡蝶 | 摄
出锅后的小猪儿肉,猪头装盘摆在客人面前。之后就要开始拌猪肉了。拌肉,每个地方的做法不太一样,位于凉山北大门的甘洛,喜欢麻辣口感,会加入盐、辣椒面、花椒面和木姜子。而昭觉、布拖等地,坨坨肉出锅后,撒点盐,就足够了,这种吃法,更能体现出小猪儿肉的鲜。
拌好的小猪儿肉,不用筷子,直接拿手抓着吃,一口咬下去,连皮带肉,带着柴火的香气,肉质弹牙,香嫩爽口。
沙莉 | 摄
简单、自然,这就是彝家真正的味道。
到后来,接触到汉族文化,给彝族人的饮食注入了新生命。特别是这个“吃货”的年代,人人都是改良美食的高手,小猪儿肉的吃法也越来越多。有的直接加点元根酸菜煮成汤菜,有的加入糊海椒凉拌,各有各的风味,独具一格。
渐渐地,彝汉的饮食文化在时代的迁移中不断融合。生活在凉山的汉族同胞也爱上了这种原滋原味的小猪儿肉。如今,汉族同胞做起小猪儿肉,一点也不比彝家的差。
现在,想吃小猪儿肉就更简单了,几乎每个县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彝族餐馆,彝族菜已经不再是彝族人独享的菜肴,它已经成了各个民族喜爱的美食之一。
沙莉 | 摄
比起庞大菜系的川菜,彝家的小猪儿肉只能算是凉山一道具有民族风味的特色菜肴,不过,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色彩和地域风情的代表,是探索这个民族历史的切入口。
烤小猪儿肉深受人们青睐
必吃烤小猪儿肉。王晓梅 | 摄
当最后一点夕阳消失在山峰边缘,夜幕便降临了。甘洛县名气最大的烤小猪儿肉即将上炉。
甘洛的夜色离不开一个个四四方方的小炭炉。干燥的木炭,在小风机的鼓动下火星乱蹦,炭火就旺起来,馋嘴的食客,早早地来排队购买。
甘洛的烤小猪儿肉盛行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90年代初期,大众的生活水平开始蒸蒸日上,人们开始追求一日三餐之外的美食,烤小猪儿肉的鲜香脆嫩麻辣爽口刚好满足了甘洛人日益挑剔的味蕾。
大约二、三十斤重的乳猪,切至两指宽,巴掌大,用铁签串起,在火炉的铁架上来回翻转,直到小猪肉烤得皮脆肉香时,用毛刷刷上调料,当小猪肉在炉火上“滋滋滋”地冒出油花,混合着香辣酱、花椒、蒜水、辣椒面的焦香弥漫开来。
坐在一旁小板凳上的食客吞咽着口水,抓过一块肉,举起手中的啤酒,咬一口肉、喝一大口啤酒,一天的疲惫与劳累在食欲和酒精的作用下一扫而光。在香辣的氛围中,甘洛人忙碌的一天有了一个美好的收尾,这个收尾,也让甘洛人养精蓄锐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来到凉山,如果没有吃一块烤小猪儿肉,那就真的不算到了凉山。那种在口齿间绽放开来的麻辣鲜香夹杂着油爆爆的酥脆化渣,是任何一个词汇都难以形容的。
如今,无论是西昌还是周边各县,都能在夜间吃到烤小猪儿肉了,有的没有标识,有的直接挂上“正宗甘洛烤小猪儿肉”的招牌,食客们闻香而来,哪里管他是不是真的正宗。
但是,无论模仿的有多真诚,也难以模仿出甘洛烤小猪儿肉的老板那种耐得住性子的个性。客人再急她也不会草草了事,慢慢翻转着小猪肉,用小刀细细刮掉猪皮上的焦油,调料刷得均匀,咸淡辣味只凭手感,这是经验带来的灵感,也是老板对每一位客人的负责心态。
沙莉 | 摄
彝家的烧烤,历史悠久,起源的说法也各有不一,有的说烤小猪儿肉是从普通的竹签烧烤演变而来,也有的说烤小猪儿肉是从彝族人的饮食习惯演变而来。彝人离不开火,家家户户家里都有火塘,有时候围坐在火塘边拉家常,也不会让火空着,他们把洋芋、包谷、猪肉、荞馍馍放入火塘里烤,作为佐酒的美食。后来,这种饮食模式脱胎换骨,演变成现在的烤小猪儿肉。
小猪儿肉成了凉山标志性的符号
白成程 | 摄
不管说法是怎么样的,总之,各家的烤小猪儿肉都有着自家独特的味道。
烤小猪肉盛行30多年来,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谋生的一门行当。从甘洛到西昌来打工的阿依莫,最怀念的就是家乡的烤小猪儿肉。每逢节假日,她就邀约同事去农家乐吃烤小猪儿肉。她觉得老板烤得不好,就亲自上阵,没想到烤出的小猪儿肉,很受大家欢迎。于是她辞职自己开起了一家烤猪儿肉店。
每天早上天不亮,阿依莫就要早早地起床去买小猪,她很挑剔,不是乌金猪她不要,她说彝族人不爱吃白猪,有腥味,只有山里跑的乌金猪,才是最佳的食材。可惜,如今山里的小猪儿已经越来越难买到了。“还是想念最初用报纸包着吃的烤猪儿肉,那才是原汁原味。”虽然只是几句玩话,也足以证明烤小猪儿肉在甘洛人心目中已经成了代表家乡的食物。买回了猪,阿依莫还要自己杀猪砍猪肉,准备烤肉的调料和木炭。做完这些,她才睡个回笼觉休息一下。下午五点,阿依莫便将所有东西装在背篼里背到店里,开始烧火准备开摊。
生意的红火,足以体现小猪儿肉已经深入人心,受到现代人的青睐。
白成程 | 摄
我们不得不佩服先祖的智慧,让一道看起来平凡无奇却又独树一帜的小猪儿肉流传至今。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那么美食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传承。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味蕾的表达来得最鲜活、最直观,所以,当我们走过一座城市,最先记住的,一定是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彝家小猪儿肉,在漫长岁月中,历经了千锤百炼,成了凉山标志性的符号。从这个味道出发,我们也看到了凉山发展的步伐,那么坚毅,那么洒脱。
素材来源 | 凉山阳光
综合整理 | 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更多精彩文章请看这里!
追溯历史长河中的那一抹红!
抖音里,我爱上你曾见过的凉山(上)
抖音里,我爱上你曾见过的凉山(下)
春季户外游,州内这几个地方推荐给你
你好!我是会理,我为自己代言!
凉山唯一! 会理古城入选第一批四川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好消息!凉山唯一,西昌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喜讯!凉山A级景区再添新成员!冕宁彝海、会理会议纪念地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惊喜等着你哦
微信公众号
五彩凉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