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要明确一定,“临”与“摹”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临是临,摹是摹。它是一个联合短语,“临”是将字帖放置在近旁或拿上手上,边看边写,观察其字形大小、点画结构、形势笔意等,并且认真地进行对照临写学习。所以这一过程需要眼力还要脑力,也是一个吸取知识比较有效的方法。
*图源网络,侵删*
而“摹”则是将字帖作为底本,也就是在字帖上放一张薄纸,进行描摹。它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用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然后笔锋随着其曲折婉转的用笔进行描写,这种方法称之为“满摹法”;第二种是双钩廓填法,也就是先用透明纸蒙在字帖上,有铅笔或其他笔,依透出来的画轮廓钩成空心字,然后再将纸取下进行填写,此种方式比较不伤字帖。填写时要一笔写成,填不满或写出界都是不可取的;第三种是单钩中锋法,就是把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用铅笔把字的中锋行笔路线给画出来,然后用毛笔沿着路线依照点画的形状仿写出来。
*双钩廓填法*
相比较而言,“临”的方式较为容易掌握到字帖的笔意,而往往把握不住字的结构间架,而“摹”的方式呢,则比较容易得其结构位置,而对其精神往往把握不够,两者各有所长。所以“临”离不开“摹”,“摹”也离不开“临”,故而要两者并用最为妙处。你会你知道为什么要把“临摹”放在一起了嘛!
学习书法呢,临摹是打下基础也是成功的最佳路径,最忌不看帖不读帖也不背帖拿起笔就一顿乱写。临摹也仅仅是学习书法的一种手段而并不是最终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书法的创作才是。临摹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由易到难,从表及里,层层深入,就像玩游戏升级打怪一样,最后从形似进化到神似。临摹的重点所在是因形得法,因此临摹要掌握其笔法和结体技巧,进而熟知书法艺术的内涵的最佳途径。
写到这里可能有杠精要反驳了,古人都有进行过临摹嘛?要这样书法是谁创造出来的?在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等这些人之前的书法家又是临摹谁的帖?书法是演变而来的,不是谁创造的。再者原始人用手吃饭,吃生食,你今天怎么不吃???
在进行临摹时,首先要尽可能地逼近于原帖,在学习技法的同时,要手与眼与心并用才能领悟当中的精髓所在,将其妙处写出来,再将自己临摹的字拿与原帖相比较,看看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为什么?用细笔画把它标出来,而不是临完便随手就扔一边不理了,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在哪里,才更有利于学习的进步,才不要将错误一直犯下去,倒至最后演变成了习惯。
临帖时务必要专注用心,以研究其难点。如果对于一个碑帖还不太熟悉,就要对其难点进行反复地推敲,多次执笔实战,于中追究其根源,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在精通一本帖后,学会博采众长,然后汲取各种营养,最后汇聚成自己的风格。用老人的话讲就是我要跟它过不去,越过不去越要去琢磨它。
且必须得对它精研细摹,做到点画无误,掌握了作品其中的笔法特点,不断地去探索当中技巧,追求笔意神采。清代的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态,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字,又尝有句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 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彼抄帖画者何曾梦见。”
《笔法探微》里也有言:“吾国近三百年无大书家,由笔法之不讲,以此傲睨西方,未免自愧。作书又不求笔法而事临摹,则无书。” 临摹要求其形似神似,形神兼备。同时又不能完全地师法于古人,没有自己独立的风格。
*图源百度,侵删*
很多初学者因为心中没有准绳,因此在一开始时首先就要进行摹书。先摹后临,在选择好了范本之后,要特别注意其笔法,从中了解其运笔方针,最后将它掌握,达到形似,与原帖越接近越好。如果在临摹过程中读帖不精细的话,可能会导致摹的不像或偏差太大,所以在下笔之前一定要先多观察其笔法,看看哪一笔比较容易写哪一笔比较难。每个字都有它自身的独特之处也是笔画难写之所在。
每一个书家的风格都不同,哪怕是同一种字体也会有不同之处,要想摹写的形神相似,就务必要认真研究其笔法特点之后再下笔摹写。同时在过程中,遇到笔画转折的地方,方棱的要翻笔而写,圆浑的地方要绞笔而写,只有得其法方能得其意。关于结体,在摹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观察范本中点与画之间的穿插位置,做到心手眼并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笔法结构等内容印于脑海当中,即使脱离了范本,也依然可以凭借脑海中的记忆将范写摹写出来。
*图源百度,侵删*
临摹时需要多加练习,勤奋刻苦。因为临摹可以带人循规蹈矩,时间久了就会有一种自然的状态,更有利于学习进步。如果临摹仅仅只是粗粗地练习,并没有潜心学习,便不能领悟到当中的精髓所在,也无法掌握其中的诀窍,也是很难成功的。
先前读过一本书,叫《刻意练习》当中开篇就讲了一个故事,叫一万小时定律;意思就是说无论的学什么东西只用花一万个小时去练就它,最后它一定会被你练成。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定律,现在很多人就被误导在其中,只要多练习它就能成,可结果呢?如果你不寻找方法不通过学习,就一股脑的埋头在那练,最后我和你说的是你练两万个小时都无法成事。
参考资料:
《临池管见》清代·周星莲
《刻意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
《笔法探微》徐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