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曹光彪与永新人的“航天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7 17:31:16    作者:life    浏览次数:950    评论:0
导读

曹光彪先生的照片被带到发射现场 “只要国家需要!”隔着遥远时空,先生的话言犹在耳。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由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无重力太空显微实验仪,随着核心舱一起冲上云霄。未来,遥远太空

曹光彪先生的照片被带到发射现场

“只要国家需要!”隔着遥远时空,先生的话言犹在耳。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由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无重力太空显微实验仪,随着核心舱一起冲上云霄。未来,遥远太空将建起一个长期有人工作的国家级实验室,这台显微镜将供科学家们用于航天医学研究。

上个月,公司前董事长、著名甬籍爱国港商曹光彪先生与世长辞。在发射现场,毛磊带去了曹先生的照片。

“他多次说过,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会尽力去做。”回忆起之前的多次对话,毛磊很感慨,“现在想来,也是这种信念,支持着我们一步步走到这里。”

“我们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不起!”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飞上太空,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毛磊记得,那天他正陪着曹光彪在南京的挹江门附近爬山。老人听到消息,笑着点头,连说了几声“好!”然后停下脚步,极目远眺,无限感慨。

正是秋高气爽的明媚天气,山上很安静,长江在山脚下缓缓淌过,两山之间的城门庄严雄伟,下面便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

江门,旧时是长江下关码头通往城内的重要通道,1937年南京沦陷时,无数城中百姓拖家带口想由此逃离战火,惨遭日军追杀。城墙根下的纪念碑记载,这里是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至少5100余冤魂长眠于此。

也是那一年,因为战乱,17岁的曹光彪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接过父亲债台高筑的店面。稚气未脱的少年被命运推进乱世风雨,真刀真枪地在上海十里洋场打拼。

交往多年,曹光彪零星提到过当年的委屈坎坷,毛磊能感觉到,这种被欺负、被歧视的感觉根深蒂固刻骨铭心,因此当得知中国人实现太空梦的消息后,才会这么激动:“真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我们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不起!”

80多岁的老人,说到“了不起”的时候,还是孩子一样的语调。他的眼睛亮晶晶的,毛磊一时分不清,那是年轻时的剩余锋芒,还是一层盈盈泪光。

挹江门外,当年万人杂沓的逃亡路,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回去时老人走得慢,一步步陷入沉思。如今想来,可能当时他已在酝酿着新的计划。

多年后,永新的太空显微实验仪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项目。

因为工作沟通,毛磊应航天员中心邀请前往访问,当看到曹家人与杨利伟等航天员的合影时,他才知老人这些年默默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不少,曹老的长女曹其真还是中国航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毛磊很骄傲:原来曹老和我一样,都有一个航天梦。

“沉下心一点点磨”

寂寥苍穹上,还有轮遥远的月。

神舟五号飞天时,毛磊还觉得那是自己难以抵达的远方。不想三年后,永新就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和浙江大学合作完成一个镜头。卫星上天,他们才知道那是“嫦娥二号”的“眼睛”。

这个镜头需要适应宇宙空间辐射和极冷极热的真空环境,能在任何极端条件下都能保证成像质量。当时来接洽的人问毛磊:“最顶尖的镜头,有把握吗?”

毛磊心里一动,十年前,曹老通过浙大校友会找到他,希望他帮自己管理在家乡投资的宁波光学仪器厂时,也是这么说的。

那时,毛磊所在的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已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台生物显微镜和第一台60公分天文望远镜,但作为总工程师的他知道,这离国际前沿还相差甚远。

曹光彪说,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是想为祖国强大提供科技支撑。选择光学产业,最初是因为年轻时爱摄影,总想造出最好的相机。后来发现,光学仪器更重要,那是科学家的眼睛、科研的基础,抬头遥望浩瀚星空,低头细看微观万象,必须精益求精。

“没什么捷径,只能沉下心一点点磨……做到世界顶尖,有把握么?”

一番长谈,改变了毛磊和两家企业的命运。宁波光学仪器厂改制为永新光学,毛磊任总经理,这是曹光彪生前最后投资并担任董事长的公司,数年后收购江南厂。

毛磊“磨”了十多年,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回眸一望,人们第一次从月球的视角看到了自己生存的美丽星球,一片欢腾之时,他在角落暗暗欢喜,想起曹老“沉下心”的嘱咐,决定暂不宣扬,“我们还可以做更好!”

三年后,嫦娥“三姑娘”登月,降落相机记录下其在“广寒宫”表面降落时的画面,落月之舞惊艳四方,曹光彪很开心,“能够直接参与国家重要工程,是一家企业最值得骄傲的事!”由此人们才了解到,嫦娥的“眼睛”,来自于宁波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

但鲜有人知背后艰难:从镜头的设计到选材,每道工序都经过了不计其数的举一反三和破坏性试验,做了100多个镜头比对,记录下了每个零件、每道工序的详细数据,积累了海量的资料和数据……

这些年,偶有高光时刻,但更多是寂寞前行。那些“卡脖子”的障碍和难关,如层峦叠嶂,只能苦心孤诣一步步跨越。永新这才逐渐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并得以进入中国空间站核心舱。

“这个第一不好当,但我就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永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用于太空的显微实验仪,毛磊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第一”不赚钱,还需要不计成本地投入。

项目是自己争取来的,航天员中心对承担单位的技术及管理要求非常苛刻,第一次来到永新考察后便没了下文。但毛磊决定全力一试,除了为国效力的赤子之心,他也想借此积累一些过去碰不到的技术,让企业有更多沉淀。

在希望还很渺茫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实验,做试样,一次次沟通,两年之后终于打动了航天员中心,有了试一试的机会。

这是一个要比“嫦娥”镜头复杂上百倍的完整装置,零部件几百个,核心部件需要在克服强加速度和各种极端变化后依然保持高精度和灵敏度,除了装置本身,还要考虑电源和包装的问题……时间很紧,整个过程可谓步步惊心。最惊险的一次,合同上的一个外购部件迟迟不来,对方先是以各种原因百般推托,毛磊通过各种渠道交涉,足足等了两个月后,终于姗姗来迟,可到了才发现完全不能用。

在最走投无路的时候,毛磊想到的却是曹光彪多年前的话:“这个第一不好当,如果第一来得容易,我还不干呢,我就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改革开放后,已经成为“毛纺大王”的曹光彪是第一个到内地办厂的港商,开“补偿贸易”之先河;他还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华资主导的航空公司,打破了英资对航权的垄断……

每一个“第一”都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曹光彪始终坚持,“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都要尽力去做”。他还说,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意念,也让毛磊和同事们对中国第一台上天的显微镜全力以赴。在确认外购部件不可用之后,永新打了报告自主研发,并在8个月的夙兴夜寐后攻下难关。

4月29日,随着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发射,这台核心装置也被送到了太空,它将为科学家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不久前,曹先生的遗嘱公布,将其名下所有资产捐给了清华大学,寄托了他对国家科技和教育的深切期望。

而一望无际的美丽宇宙,还有一颗被命名为曹光彪的小行星,正隔着浩渺时空深情相望……


————END————

文字:樊卓婧 王婧 美编:周驰

一审:张波 二审:诸新民

三审:殷浩 终审:刘雄飞

 
关键词: 曹光彪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4399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