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地理》前身是1956年出版的《地理知识》,2001年改名叫做《中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的名气就非常大了,1888年创刊,拥有十分强大的实力。
《华夏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的版权合作方,现在算是中文版的国家地理,每期除了美国《国家地理》上的部分文章外,一般都会多一个国内的专题。
就我个人而言, 《中国国家地理》的实力远远赶不上美国国家地理,甚至还在学习模仿阶段,某一年关于巴哈马蓝洞的专题,中国国家地理的蓝洞结构图就是基本照着《国家地理》的图重新画了一遍。当然很多后来者都是从模仿开始,毕竟一个只有60年的历史是没办法和一个有130年历史的杂志比较的,何况美国的媒体的技术背景和产业化程度都是中国目前还在追赶的。我相信,这个局面正在被快速的扭转。
今天又和朋友聊到这个问题,补充一些。
美国《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出版物,也就是说在这本杂志的背后,有着国家地理学会赞助和支持的大量科研项目,比较出名的有1911年由美国国家地理主导发掘的马丘比丘遗迹,还有珍·古道尔的黑猩猩研究项目等等,杂志的目的之一就是将这些科研成果定期发表出来,正是这些科研项目保证了国家地理每期都会出现有深度的人文地理科学相关的文章。
而《中国国家地理》,我也曾买过一段时间作为对比,除了所谓的情怀,有价值深度和高度、广度的文章实在太少。者我其实我很尊重《中国国家地理》这本杂志,但是每次我拿到美国《国家地理》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的篮球联赛叫CBA,为什么我们的地理杂志就叫国家地理?在我看来,每一本NG杂志都是一个宝藏,其制作之精良,使得我想用我们国家的地理杂志去相提并论,因为至少暂时是没法比的。不仅制作上没法比,其精神内核也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中国国家地理特别像一本弘扬民族自豪感的旅游杂志,只不过没那么直接而已。除了少数文章,大部分的文章都差点意思。
中国其实有很多的地理发现,还有事件等等,按理说是应该刊登的。但是这个《中国国家地理》广告有点多,地方政府的影子也是随处可见。
美国《国家地理》的级别是非常之高的,世界地图,地形图,植被图等等,都是由这个杂志社主导或者参与测绘的。即使在摄影领域,美国《国家地理》也是世界标杆。能在上面刊登哪怕一张图片,对摄影师而言都相当于终生成就奖了。
不过《中国国家地理》由于出身在中国,所以一手中国资料也是美国《国家地理》基本上弄不到的的,特别是某些敏感地区。所以说两者内容各有特色,喜好不同的人可以自取。《华夏地理》作为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的版权合作方,正在努力弥补上这块短板。
《中国国家地理》提出的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
2013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被评为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相信天时、地理的《中国国家地理》,可否聚得人和?可否在5年以内叫板《National Geographic》?
发现商业背后的地理逻辑 呈现地理之上的商业奇观
中国商业地理 | 作者:综合蒙兴霖等观点
投稿、交流 | businessgeography@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