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工作的关系,曾游历祖国各地,光顾各地的名胜古迹。无论是龙门石窟的壮哉,还是鼓浪屿的澎湃,自然美景、古人杰作无不冲击以往的认识。而,寺庙、古刹,却又另一番风情。也许用“风情”,不够严肃,但在我个人主观意识里,更想说明这些寺庙、古刹与环境是天人合一、道貌相融。
08年出差到福州,周末闲暇之档,接待单位提出带我们去鼓山自然风景区游玩,特别是鼓山景区中心的古刹涌泉寺富有盛名,周边还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处景观,是消暑的好去处。清晨,一行人早早吃过早餐,登上去往鼓山的商务车,其中同行的还有一个军艺的校官。一行下来,鼓山的山路蜿蜒崎岖,却行人如织,好几次堵在山腰,兄弟单位的驾驶员只能多次下车疏导,我们一行才顺利到达目的地。
涌泉寺位于鼓山之上,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此段摘自百度)
时隔年久,确切的描述,我已模糊了印象,只能从网络上寻找一些资料,聊作表记。但在这些模糊的印记中,却留有几张深刻的照片。一张就是在“知恩报恩”前的独自留影,一张则是在大雄宝殿台阶上的合影,还有一张被一个僧人提醒不要拍摄的菩萨塑身像。倒不是景区禁止拍照,而是那个僧人觉得到鼓山的人,拜奉菩萨的都是心诚之人,若你在跪拜之后又掏出相机“咔咔”给塑身拍照,那不是一对矛盾吗?我笑他佛性不足,“佛”本无根无界无本相,既然他能洞彻人间疾苦,又怎不包容人性的贪婪。僧人没有多言,仅在我手心留一下一个“渡”字,微笑着走开。或许因为百思不得其解,又或血气方刚,后来在内部论坛谈起此遭遇,抛出“塑身自拜”说,一直坚信,人性的本质是“诱惑”的驱动,不管是出于起初的“好奇”还是深思熟虑的“利益考量”,就像我们拜倒佛前那一拜,正如郭德纲的相声里所说“我们做点好事总希望佛能知道,做点坏事总希望佛不知道”,无非是跪拜我们心里的那个自己,又恰恰是“心里的那个自我”,正是“自私”的诠释。
十年的光阴,切合了古刹里的“浮尘落暮,风轻云淡”,从一个起点走到一个终点,再从一个起点走向另一个终点。潮起潮落,“渡”也只是一个“度”的认识。直到几年前,一个朋友说,你信佛吗?我直白的说,不信,但略有敬畏。他笑我,一个生意人都不拜财神,那你哪来“财源广进”。我“哈哈哈”大笑,回敬他,若是拜了财神,就能“财源广进”,那你可以在床头都排几个“文财”、“武财”,每天睁眼就拜,就是闭眼睡觉也时刻默念。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悠悠地吐出烟雾,说了句“我也不信,但我得信”。
“我不信,但我得信”,时隔一年,我理解了他的话,也对那个“渡”字顿悟。
“佛”本无根无界无相,那不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你、我、他吗,你说佛是谁就是谁,是生是死,是善是恶,是贫是富,那不正是我们主观里的另一半自己。现实里的“我”,是人;理想中的“我”,则是天。所谓“佛性”、“大悟”,不正是天人合一,无欲则刚,无欲则明。如果切合主流的价值观,“无欲”并非指“不求上进”,只是教戒我们“度”,更多地关注好手头的事情,是僧就撞好自己的钟,诵好自己的经;是普通人,就过好当下的生活,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呈现社会“和谐”一面。这或许就是“中庸”的表象。
可惜,“如果”也仅仅是是个“度”。
一炉青烟袅袅,一世人生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