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这是苏秦在游说失败后认为读书人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在他看来,如果读书不能换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读得再多也没什么意义。
在中国古代,大多数读书人都是苏秦这种想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在这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意思是学习好了文才也罢,武艺也罢,最终目的都是贡献给皇帝,都要替朝廷出力。 在这里读书还是为了做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士子只要刻苦攻读,一切功名富贵华屋美人都可从书中获得。在这里读书不仅只为做官,还有财富、美人在等待。
读书在这里变得功利化,再也不像《大学》里所说的那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本是纯粹的精神生活、道德追求,已由于种种原因而物质化、庸俗化、利益化。
庆幸的是,终究有一些读书人不是这样的,陶弘景便是其中一位,当朝统治者要求他出仕为官时,他写的诗,便是最好的回答。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因当朝统治者经常询问他国家大事,所以又被称之为“山中宰相”,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可能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动荡的生活,让他对官场生活从内心排斥;也可能是他心心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让他留恋山川之美。总之,他是一个劲地逃避着官场,逃避着皇上,现在,齐高帝萧道成又来诏书了,这次,萧道成没有催促他出来做官,只是在问“山上有什么”?
问题是这样的事,有必要下诏书吗?诏书即是圣旨。圣旨,是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这未免太正式,也未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陶弘景,回答得也很干脆——“岭上多白云。”
意思很明确,我居住的山上有很多白云。白云自由自在,无所拘束,这是读书人所向往的生活,也是道学家所向往的生活,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黑暗、丑陋、险恶,得到的是潇洒闲逸,只有光明、美好、平和。人一旦适应了这种宁静安详的生活,自然会对外面的生活有本能的排斥,真正是自在快活似神仙。
陶弘景自然也明白,作为统治者的萧道成无法明白这种生活,所以他才给萧道成解释道“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白云飘忽不定,当然不能赠送。但,更不能赠送的是这种生活。
萧道成何许人也?他是统治者,他所能想到是如何维护他的统治,如何安抚他的臣民,他没必要,也做不到像陶弘景那样生活。身处高位的人,只有不断巩固他的统治,因为一旦从上面下来,不是跌进万丈深渊,就是摔得粉身碎骨。
世间的功名利禄再诱人,在陶弘景眼中远不如一片白云来得可爱,也不如一片白云来得实在。而萧道成却早已身不由己,他无法逃离自己的生活,也无法真正了解陶弘景的心境,他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在被世俗的一切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发出对陶弘景的羡慕之情,但这种羡慕不会持续太久,毕竟理想,远不如现实来得急切,来得真实。
就这样,萧道成继续在尘世间延续着他的统治,陶弘景也依旧在山中欣赏他的美景。二人各安天命,各自继续着自己的生活。陶弘景自在潇洒、轻松安详;而萧道成的想法,则只有他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