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草别名众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国老”,典出何处,今天来讲一讲。
《本草经集注》首载甘草“国老”之名,并诠释曰:“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说到《本草经集注》,这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二部本草名著,它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基础。
作者是南朝梁武帝期间的陶弘景。他不仅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还是有名的道士,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小聪明过人,学识渊博,早年便入宫为官。在他36岁时,因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便辞官入茅山隐居。其间,他不时收到梁武帝让人传来的国家时事动态,为朝廷出谋划策,被人称为“山中宰相”。
《神农本草经》共载“子母兄弟,根茎华实,草石骨肉”等各类药物共计365种,是东汉以前药物学知识的结晶。到了南北朝时期,有感于医药学的发展,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与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中筛选出来的365种,共计730种药物,逐一进行了整理和校订,“精粗皆取”,“无复遗落”,撰写成了《本草经集注》。
他治疗各种各样的病人时,几乎每张药方中都少不了一味甘草。有不懂医道的病人问陶弘景,说:“陶大人啊,为什么你给人治病,每副药里都有甘草呢?难道甘草能治百病吗?”陶弘景笑了,说:“我研究《神农本草经》多年,甘草可是一味不可或缺的好药啊。它本身性情甘平补益,又能缓能急。入药方中对一些性情猛烈或懒缓的药物,可以起到监之、制之、敛之、促之的作用。在不同的药方中,可为君为臣,可为佐为使,能调和众药,使其更好发挥药效。在药的王国里,往小里说,甘草是和事佬,往大里说,甘草是药之国老。它发挥的作用就像一个国家的国老一样。我这样说,你可明白为什么我十方九甘草了吧?”病人连连点头称是。从此,人们便把甘草称作国老。
甘草(植物药)
01【药用来源】
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02【方剂应用】
归脾丸、逍遥丸等。
03【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04【功 效】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05【性能特点】
本品药性甘缓,补益作用缓和,是甘味药能缓能和的要药。治心气不足之心悸怔忡、脉结代,能补益心脾以复脉;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能补脾而益气;治肺失宣降之咳喘,能润肺而祛痰止咳;治疮疡肿毒,药物、食物中毒,能解疮毒、食毒和百药毒;治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能缓解拘挛而止疼痛。又善和百药,如与热性药同用能缓和其热,以防燥热伤阴;与寒性药同用能缓和其寒,以防伤及脾胃阳气;与寒热药同用,能调和药性以得其平;与峻烈药同用,又能缓和药物的作用等,故有“国老”之美称。
06【主要应用】
1.用于心气不足所致的脉结代、心悸。常以甘草为主,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同用。
2.用于脾气虚证。本品补益脾气之力不强,常与人参、白术、黄芪等补脾益气药配伍应用。
3.用于咳嗽痰多。治风寒咳嗽,常与麻黄、杏仁等同用;治肺热咳喘,常与石膏、麻黄、杏仁等同用;治寒痰咳喘,常与干姜、细辛等同用;治湿痰咳嗽,常与半夏、茯苓等同用。
4.用于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治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挛急作痛者,常与白芍同用;治脾胃虚寒,营血不能温养所致者,常与白芍、饴糖等同用。
5.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治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治药物、食物中毒,在尽早送医院抢救的同时,可用本品辅助解毒急救,亦常与绿豆或大豆煎汤服。
6.用于调和药性。许多方剂中常用本品调和诸药,以缓和药物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
07【使用注意】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