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艇对大舰,虽然取得最终胜利,在获胜之余除官兵英勇外,也有一定运气成分。
小艇对大舰
看下图,腿短的歼字头几型战机以及无空战能力的轰-5、轰-6都提供不了有效空中支援。
地理位置图
因此,在确定研发新一代战斗轰炸机的要求下,沈飞、西飞、南昌飞机制造厂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大家可以发现,从这个阶段开始,我国航空科研人员有意识的在改变苏式布局并向西方看齐。1976年,沈飞以歼-8为基础将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同时增加载弹量、航程和对地/海攻击性能,提出了歼轰-8方案。
“歼轰-8”风洞模型
成也歼-8败也歼-8,虽然歼轰-8方案率先得到肯定,但是其原型歼-8虽然1969年就首飞,可是直到1979年才正式定型。对于此时的歼轰-8而言,连原型机都没有定型怎么展开设计呢。
歼-8战斗机
因此,风险过高的歼轰-8方案第一个被淘汰,部分技术被应用于后来的歼-8Ⅱ项目。
“歼轰-8”风洞模型
歼轰-8效果图
西飞则提出了歼轰-7方案(原型是用于替换轰-5的轰-7),具备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同时兼具一定的空中自卫能力。
轰-7效果图
曾于80年代亮相范堡罗航展的“轰-7”模型。
“轰-7”模型
“轰-7”木质样机,机头略微下垂,双座串列。一机两型、串座先行,越战期间还参考过F-111并列布局。
“轰-7”木质样机
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的因素,研制进度缓慢,直到80年代中期才重启研制,1998年最终定型服役。
歼轰-7原型机
20世纪7-80年代,正处于世界航空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航空领域落后太多。虽然在下一代机型研制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投入,但是总体工业水平的落后造成成果有限,比如同个竞争机型中还有一款更先进的强-6同样无疾而终。强-6强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