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被禁的世界名著:是狗血剧情的鼻祖,还是女性奋斗的悲欢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23 12:40:26    作者:life    浏览次数:373    评论:0
导读

导读: “使人步入歧途的,常常不是灵魂的罪恶,而是对美的渴望。 是善,而不是恶,使那些缺乏理智,只受情感支配的心灵迷失了自己。”—— 引自第四十七章 风中竖琴,山穷且水尽一百多年前,美国一位单纯青涩的18岁青春美少女,坐着火车唱着歌儿,

导读:

“使人步入歧途的,常常不是灵魂的罪恶,而是对美的渴望。

是善,而不是恶,使那些缺乏理智,只受情感支配的心灵迷失了自己。”

—— 引自第四十七章 风中竖琴,山穷且水尽

一百多年前,美国一位单纯青涩的18岁青春美少女,坐着火车唱着歌儿,从家乡小城,朝着当时世界第一繁华的大城芝加哥出发。她要摆脱没完没了的苦日子,去追更美更好的新生活。然而她投奔的姐姐也是贫苦的打工一族,心理落差巨大的美少女受不了在鞋厂当女工,跟火车上认识的杜洛埃同居了,过上了灯红酒绿、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她很快又跟更有钱的酒店经理,有妇之夫赫斯渥好上了,跟他一起私奔到纽约,从此开启一段跌宕起伏,堪称狗血剧情鼻祖的传奇人生。最终,美少女成长为一代百老汇巨星,曾经带她飞的赫斯渥,却落得开煤气自杀的下场。

这情节是不是看上去很眼熟,俨然一部18世纪末的《美国女子图鉴》?事实上,这部处女作比市面上所有女子图鉴都劲爆,以致完稿之后立即被打压,压根没有出版社接手,作家险些因此郁闷自杀。

这部曾经遭禁,却靠着少量赠阅本就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小说,就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处女作《嘉莉妹妹》。

这样一个狗血的故事,为什么能历久弥新,不但被好莱坞拍成电影,还被世界各地大学生戏剧社频繁搬演,并影响了后世无数文学影视作品的创作呢?

原因就在于,作者德莱塞成功地刻画了嘉莉妹妹这个有血有肉、足够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并以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描摹出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使读者产生极大的代入感,读来酣畅淋漓。虽然面世时命运多舛,屡遭抨击和删减,却被后世读者称为“教科书般的明快好读”,百余年来热销不断。

下文将从作家与文本的关系、电影导演的差异化视角、故事写作的道德前提三个方面,探讨底层女性自我奋斗、成长逆袭的现实壁垒与突破方式。

1.从处女作中常见的作者自我投射现象,看男性作家德莱塞对嘉莉妹妹的认同与怜悯

《嘉莉妹妹》的作者德莱塞在设置嘉莉离开家乡的年份时,颇费了一番思量,最终决定,让嘉莉妹妹与自己一样,十八岁时来到芝加哥。艺术家在创作作品,尤其是第一部作品时,总难免将自身经历与经验投射其中,德莱塞也是如此。他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移民家庭,童年跟母亲到处流浪,生活动荡不安。高中辍学,只身前往芝加哥打工,做过锅炉工、洗碗工和其他杂活。在一位女教师的资助下读了一年大学后,继续靠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艰难求生。

成年后的德莱塞才有机会投身报界。自身的经历,加上记者的工作性质,让德莱塞对美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都有了广泛深入的接触,尤其对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疾苦感同身受。这让他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想要把自己对这种痛苦的感受写出来,告诉更多的人。

德莱塞的妹妹叫艾玛,她与一个有妇之夫、芝加哥某饭店的出纳员私奔到纽约。这个事件给德莱塞带来很大震动,也成为《嘉莉妹妹》后半部的关键转折事件。正是因为嘉莉妹妹身上有着自己与艾玛的真实烙印,才让德莱塞在下笔描写她的时候显得既直白辛辣,又怀着深切的理解和怜悯。

在他笔下,无论是嘉莉还是有妇之夫赫斯渥,他们在做出某种莽撞行动时,认为自己在遵循“内心的声音”行事。这种“声音”就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罪,在文明与道德的映衬之下,我们的内心都在罪与爱的夹缝中狼狈逃亡。

在德莱塞洞察世情的描摹下,嘉莉妹妹成为一个十分“现代”的人物。她美而敏感,身上带着一种天然的、野性的、并非靠教育才能具有的性感迷人的特质。而她自己对这种特质仿佛既自知,又不自知。

正是这种恼人的“天真”,对男人来说具有毁灭性的力量。她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境况中,对他人的生活与感受既无法想象,也不感兴趣。你不能说她的所作所为是工于心计,却也无法完全承认她的“无辜”,因为她对自己的天赋与成就也并不能全部理解。

在1900年版本的《嘉莉妹妹》中,第一章的标题是“磁石的吸引——一个处于各种力量之间的漂泊者”。

“漂泊者”这个词,准确地呈现了我们当下“北上广深漂”一族的生存状态。他们挣扎在原生家庭、个人梦想与现实局限中,在几股力量拉扯下,不断被迫做出选择,有时根本无力顾及那些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在两年前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中,出身贫寒的“胡同公主”樊胜美身上,就不难发现与嘉莉妹妹类似的特点。她拼尽全力也无法挣脱原生家庭的桎梏,对金钱与成功的渴望让她深陷巨大的矛盾旋涡中,赚取观众热泪无数。而电视剧的结局,也因“阶层的跃迁”引来观众不满,一个“人设崩坏”的主人公,凭什么踩着男人逆袭成功?

大概也是出于相似的考虑,1952年,好莱坞著名大导演威廉·惠勒在同名电影《嘉莉妹妹》中,以另外的视角演绎了这个内涵丰富的故事。

2.从影版《嘉莉妹妹》的改编得与失,看男性导演威廉·惠勒对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塑造

作为《罗马假日》的导演,威廉·惠勒在改编原作时,显然与德莱塞的视角不同。在1952年拍摄《嘉莉妹妹》之前,威廉·惠勒已经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大导演,数次获得包括奥斯卡、戛纳、威尼斯之内的导演大奖。这番辉煌境况,与德莱塞泣血写下这个故事时的心境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相比德莱塞刻画嘉莉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电影版中的嘉莉显得单薄了不少。而由好莱坞著名多面手、奥斯卡影帝劳伦斯·奥利弗扮演的赫斯渥,在电影中的比重增加不少,人物结局也由开煤气自杀,改成一个帅气落寞的背影沿街远去。

诚然,越是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改编起来就越是不容易,在改编的过程中,资金、技术、甚至演员的咖位,都会影响甚至左右作品最终的呈现。讽刺的是,电影版《嘉莉妹妹》改编方式,正是德莱塞要抨击和反对的。

同样是男性创作者,一个对嘉莉妹妹满怀同情怜悯,一个将嘉莉妹妹视为红颜祸水,这种不同的观点角度与处理方式引起的争论,无论是一百年前的小说原著、六十年前的电影改编,还是以现代人的角度再次解析,都是难以避免的。只是对于导演威廉·惠勒辉煌的作品年表来说,《嘉莉妹妹》并不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部,虽然在奥斯卡和威尼斯电影节略有斩获,但无论是内容深度还是导演手法,都算不上是一部上乘佳作。

难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注定水火不容吗?歌舞片或许是可以中和这两种类型的最佳途径。无论是当年横扫各大奖项,且票房赚到盆满钵满的《芝加哥》,还是两年前的奥斯卡和金球奖大赢家《爱乐之城》,都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而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早在2005年,就拍出了一部少见的国产歌舞片《如果·爱》。这个故事与《嘉莉妹妹》惊人相似:出身贫苦、被家人无度索取的少女孙纳,人在歌舞团当洗烫工,心却向往璀璨的舞台。在追梦的过程中,孙纳的生命中也出现了两个男人,她也像嘉莉妹妹一样,在他们中做出取舍,并在最终的成功中若有所失,亦若有所思。

与威廉·惠勒老老实实讲故事不同,陈可辛将故事结构打乱,用倒叙、跳叙、插叙等,频繁地在主人公的爱情与现实世界中跳进跳出,辅以绚烂的舞台表演、动听的音乐,令整部电影结构复杂而内容饱满,人物的心理弧光也因此更加令人信服。此片作为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也算是与第17届威尼斯电影节斩获金狮奖提名的《嘉莉妹妹》做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会面。

或许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难以兼容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艰难世事中也难寻坚贞不二永不言弃的一份真爱;

或许女性若要在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中逆流而上,注定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3.从《故事的道德前提》中所说的“VVSD”形态,看成功的人物塑造必备的美德与缺陷

在生活中,像嘉莉这样的女性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我们深知她们的痛苦挣扎,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她们,与她们一起饮下生活的苦酒,陪她们深夜痛哭,再在黎明寻求救赎。

然而对于文学或影视作品来说,这样的主角势必会引起争议。

斯坦利·D·威廉斯在《故事的道德前提》中,为“道德前提”做了一个定义:所有人物都在为同一件事情挣扎,只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罢了。而道德前提形态有四个:一个指向美德的词汇(Virtue)、一个指向道德缺陷的词汇(Vice)、一个良性的结果(Success)、一个恶性的结果(Defeat)。

总而言之,即“(道德缺陷)引起(失败),而(美德)带来(成功),道德思想是起因,情节是结果。”

例如《我不是药神》中,徐峥扮演的印度神油店老板程勇,困顿潦倒,不思进取,混吃等死,出于对金钱的渴望,铤而走险当上了仿制药“格列宁”的代理商。一开始,他只是个想赚点钱,留出孩子抚养权的小老板,但是当他真正了解到白血病人群体的切肤之痛后,开始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而贩药,从低价到赔本再到抵押工厂自掏腰包,程勇完成了成长与蜕变的英雄之旅,“药神”这个称号本身,也随着人物的成长而有了全新的含义。

从这个角度反观《嘉莉妹妹》,或许能解释为何威尼斯没有把奖项颁给威廉·惠勒和陈可辛。

4.女性自我奋斗过程中的伤痛与荣耀

从2016年的日本网剧《东京女子图鉴》,到去年的翻拍网剧《北京/上海女子图鉴》,以及新近在优酷上线的,由衩姐(王欣)小说改编、磨铁娱乐出品的季播网络大电影《北京女子图鉴》,里面的女主人公身上都有嘉莉妹妹的影子,其中,剧版北女的主人公更仿佛是嘉莉妹妹的翻版。

屏幕里的主人公与现实中每一个你我她一样,想要在大都市里取得生活、事业的成功,完成阶层的折叠和跃迁,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血汗,作者德莱塞更是在书中毫不客气地预言:“一个18岁的姑娘来到大城市,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碰到好人走上正轨,就是立刻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

那么,是否每一条“上升的通道”,都要以损伤道德前提为代价呢?18岁的姑娘来到大城市,大公司,大家庭,有没有一些方法论是既实用、又健康洁净,让人无论何时从梦中醒来,都不会因为羞愧而流下眼泪的呢?

被称为“硅谷最有影响力女人”的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她的著作《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中,给出了几条颇具建设性与参考价值的建议。

  • 女性要停止为自己设置内在障碍,比如过于规避风险,追求稳定,低估自己的真实能力;
  • 敢于谈判,敢于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发出自己的声音;
  • 合理规划时间和分配资源,打破完美主义的外壳,进入真实的生活当中。

或许这三个建议对于无数个尚在苦苦挣扎的嘉莉妹妹来说过于轻飘了,那么桑德伯格的这句话,或者可以为处在迷茫中的嘉莉带来一道光:

“相比个人成功,如果你能去做一些事,帮助我们的世界向你所希望的方向前进,这才是更具有价值的地方。”

无论如何,将伤痛化为荣耀,将苦难转为冠冕,是一切奋斗的价值所在。

我是@勤翻篇儿,多年影视从业者,与你分享戏里戏外的人生故事。

关注我,一起沉醉,一起奔跑。

 
关键词: 德莱塞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4900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